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2017-12-14 05:20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院校医学生

张 桥

(1 福建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福建 福州 350108,123416061@qq.com;2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北京 100017)

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张 桥1,2

(1 福建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福建 福州 350108,123416061@qq.com;2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北京 100017)

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一些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被边缘化;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不足;教育方法、手段单一,评价唯知;第二课堂偏形式化,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度不够等。加强和推进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要更新高等医学教育的思想,强化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观念;改革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构建合理的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进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第二课堂,构造人文教育和医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教育;考核方式

1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及其重要意义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内在气质和外在风貌的综合表现,是由人文科学知识、文化修养等方面综合形成的人的内在稳定的特质,外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包括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1]。作为“人学”的医学是医学技术教育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不仅要有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够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医学人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包含人文知识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人文知识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也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需要,探索和完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1.1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21世纪,高等教育的新形势要求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要从以医学技术为核心的传统医学教育转移到综合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的轨道上,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合格的医学人才,医技与医德缺一不可,人文素质教育便是医德的具化,是帮助医学生“成人”的教育。因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便肩负起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是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1.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科学和医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有别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不仅要研究患者的生理疾病情况,而且要研究患者的心理、社会、生态等方面情况,全面考虑人的健康与疾病状况。医学科学和医学模式的发展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产生了根本的转变,对医学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医学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具备良好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还要善于从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综合观察和分析患者,这种要求比自然科学素质和人文科学素质的要求更高。

2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边缘化

一是大多数医学院校未严格地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医学生教育的主体教学中,处于边缘化。由于医学专业课的压力以及教学时数限制,人文素质教育不得不压缩学时,甚至被取消。有关研究表明,临床医学专业人文社科类课程只占总课时的8.85%[2],64.8%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并将“学校不够重视”这一条排在妨碍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几大原因之首[3]。

二是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重视。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采用传统教育模式,生源直接来自高中理科毕业生,通过全国大学入学统一考试即可入学,医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而入学后由于繁重的医学专业学习,人文素质教育时间不足,造成医学生人文素质后天无力。有资料显示,7.3%的医学生几乎没有听说过“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以及“人文教育”的概念,79.5%的医学生听过但根本不知道这些概念的含义[4];也有调查表明,44.0%的医学生选择医学人文课程仅仅是为了学分[5]。

2.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理论性强但实践性不足

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是按照国家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统一教材设置的,其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的社会科学课程占绝大多数,内容相同,理论性强。而医学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内容与其他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化,忽视医学关爱生命的特殊性,人文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之间缺乏联系与渗透,人文素质的医学关联性不强。

在人文课程时间安排上,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医学专业课程学习和临床实践教学阶段几乎中断了医学人文的教学[6],造成医学人文教育只停留在理论阶段,缺少与医学实践的融合,未把人文教育整合到医学实践中。

2.3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育方法、手段单一,评价唯知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沿用了应试教育方式,教学以班级为单位,课堂讲授为基本教学方法,内容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听,忽略了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形成性评价通常以闭卷理论考试为主,注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造成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和授课内容的记忆,忽视主动通过获取人文知识提升人文修养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只是学到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而对人文的理解与在医疗中的运用停留在较浅表的层次上,从而导致了人文教育与医学实践的脱节。

2.4 第二课堂偏形式化,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度不够

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时间外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受传统医学教育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都非常重视第一课堂的教育,而对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重视不够[7],如有43.3%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主办的社科类讲座太少了,40.0%的学生认为没感觉[8]。第二课堂的建设主要由各级学生工作部门开展,相当部分活动的举办是为了完成上级的要求,盲目参照上级文件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任务,不注重高校自身情况和学生实际,流于形式,活动质量不高。

同时,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联系不紧密,未能与医学教育有效融合,活动偏政治性、程式化、强制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没有得到重视和培养,不符合学生和时代的需求,学生难以得到提高。

3 改进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3.1 更新高等医学教育的思想,强化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观念

医学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先导。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提出医学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现人文与医学的完美融合[9]。近年来国内学者陆续注意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但仅能以开设少量人文课程为改进措施。当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不高,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严重影响到我国高等医学人才的培养。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摆到与技术、专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改变现有人文课程占课程总量9.0%的比例现状,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例。

高等医学院校不管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超越狭隘的学科、专业局限,转变传统以单纯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观念,清醒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及医学生的要求,借鉴并引入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经验,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观念,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医学教育体系中,构建科学的高等医学教育全新体系。

3.2 改革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构建合理的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国内外医学教育经验表明,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应由公共基础性人文课程、医学基础性人文课程、医学专业性人文课程和医学人文选修课程四大体系构成。

第一,公共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解决时代对人才基本素质的普遍要求,以“两课”、史学为主,占人文素质教育的1/3,是教育部规定学分的课程,不能随意删减。改进的思路是在这些课程中融入医学的人文性和知识性,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融入医学史教育的内容[10]。

第二,医学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强化医学生对医学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的认识,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理解医学的社会文化内涵,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等。

第三,医学专业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培养医学生用社会、心理等参与医疗过程的能力。包括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健康教育等。

第四,医学人文选修课程,一般是根据学校师资力量自行开设的文学、艺术等课程,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高尚情趣,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心理素质,提高综合素质。

以上四个层次构成了较完整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我们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经验,注重课程设置的序贯性,改变医学人文课程主要集中在前三学年、临床实习阶段没有医学人文课程的现状,让医学人文课程在临床期也开设、延续到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把人文教育整合到医疗实践中[11]。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知识水平分配课时比例。低年级以公共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和医学人文选修课程为主,二、三年级以医学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主,四、五年级以医学专业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主。这种循序且持续于整个临床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素质教育深入人心。

同时,改变主要由教师兴趣开设人文选修课,要结合学生实际尤其是学生兴趣开设人文选修课。既要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还要满足医学生的特殊性[12]。

课程内容要为学生接受,转化为学生的稳定素质和自觉行为,就要打破传统课程存在的不合理的学科界限,在医学专业中融入医学人文,注重与医学领域热点现实问题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脱节的现状,克服人文教育内容教条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弊端,真正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医疗实践中去。

3.3 改进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方式要克服机械、说教、单向灌输的方式。可以借鉴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方面探索的成功经验。美国、英国医学院校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我国台湾地区医学院校采用小组讨论作为人文授课的重要教学方法。已被世界广泛借鉴的较成功的教学方法有PBL、CBL、TBL等,其中PBL得到最为广泛运用,它以现实的医学问题为教学点,让学生广泛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共同讨论,主动思考问题,寻求满意的解决问题之道。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应的人文知识、培养基本人文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参与过程中将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医学人文知识结构。

改革闭卷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多样化,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与标准。按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测试[13],把学生互评、自评尤其是家长、社会评价结合,共同形成学生的人文素质评价。如临床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就应该把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服务意识等作为评价重要指标。

3.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第二课堂,构造人文教育和医学教育相融合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医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应该从课堂中走出、从生活中走进。将第二课堂加入教育计划之中,制定第二课堂培养方案,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可给予学分考核。第二课堂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要重趣味性、科研性、实用性,能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防止形式化和功利化。医学人文知识讲座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形式,既可以是职业理想的讲座(如针对医患沟通),也可以是文学、艺术、礼仪等的讲座;以学生社团为主体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渠道,要重视学生社团的学生自主性,引导社团与医学社会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培养人文情怀,在实践中体现人文教育。

由于医学的特殊性,人文素质教育要融入环境中。医学院校要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加强校园景观和绿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层次和品位[14]。可以通过在学生活动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置医学文化长廊、塑造医学人物雕像等,在图书馆增加医学人文类书籍、报刊,建立校园人文素质网等,让医学生生活、学习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等的健康形成。

[1] 邰启扬.人文素质建构简论[J].学习与探索,2003(3):54-55.

[2] 廖虎,杜亮,廖邦华,等.加强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医学教育探索,2009,8(3):328-331.

[3] 廖信伟.试析当代医学生人文教育问题与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10(8):1132-1134.

[4] 郭斌,程怀志,王彩霞,等.某医科大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与实践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2):333-336.

[5] 刘东梅,雷红艳,范菲菲,等,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795-796.

[6] 吴冰,姚小飞,秦文刚.对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教学定位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54-55.

[7] 黄定德,李前伟,程绍钧,等.医学院校第二课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西北医学教育,2004(1):10-11.

[8] 肖松舒,屈梦园,袁乐,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7):16-17.

[9] 柳舟,董卫国,王军,等.中美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对比与启示[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7):34-36.

[10] 曹云飞,陈金梅.医学人文教育的使命及其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21-23.

[11] 王雁菊,刘春雨,曲必成,等.中美医学人文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74.

[12] 李丽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教育评论,2011(6):78-80.

[13] 杜治政.守住医学的疆界——关于医学中的科学主义与金钱至上主义[J].医学与哲学,2002,23(9):7-11.

[14] 鲍文华. 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新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139-141.

2017-05-23〕

〔修回日期2017-08-01〕

〔编 辑 商 丹〕

ReflectionsonHumanisticQualityEducationinMedi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

ZHANGQiao1,2

(1PropagandaDepartmentofPartyCommittee,FujianMedical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E-mail: 123416061@qq.com; 2ChinesePublicAdministrationSociety,Beijing100017,China)

At present,there exist some shortcomings i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ese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and being marginalized, the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provision, the theoretical but impractical content, the single teaching approach, the knowledge-based evaluation, the partially formalized second classroom, the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so on. It should strengthen and promot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update the idea of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and intensify the concept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in higher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should reform the curriculum contents and construct reasonable curriculum system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t should improve the teaching approach and establish effect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t should reinforc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pay attention 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construct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atmospher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Medical Education; Evaluation Mode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闽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比较研究”(JA11158S);福建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大课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2014SZ002)

R192

A

1001-8565(2017)09-1159-05

10.12026/j.issn.1001-8565.2017.09.23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院校医学生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