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城》英译本看文化误读与文学翻译

2017-12-21 07:59周蕗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14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围城

【摘要】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现象十分常见,由于所处文化环境的不同,文化误读的现象很难得到完全的消除,这也给翻译作品中原作者思想的表现和读者对作品的正确理解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围城》作为钱钟书先生的文学巨著,其英译本面世之后也引起了国外众多读者的追捧,但是仔细通过对原语读本与英译本的对比可以发现其中存在诸多的文化误读,英译本与原文之间存在疏离的情况。本文以《围城》英译本为例,探讨了英译本中的文化误读情况,分析了其文学翻译策略,以供借鉴。

【关键词】《围城》 文学翻译 文化误读

文学翻译是现代社会进行跨文化沟通的重要途径,对于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文学翻译者除了需要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文本意义外,还需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社会环境等分析其深层的意义和文字中的思想文化。

一、《围城》英译本概述

《围城》是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通过对留洋归国的主人公方鸿渐一系列行为和经历的描述,表现了被围城所困的人生。作为一部具有深度和较高的文学价值的现实主义作品,《围城》在引起国内文学界轰动的同时,也被译成多种语言,受到了诸多海外读者的喜爱。《围城》英译本是由美国学者珍妮·凯莉与美籍华人茅国权博士共同完成,这部译作基本上是忠实于原著的,译者通过恰当的文学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使用,实现了文化再现和文化诠释的目标,也给中文作品的英译提供了经验。《围城》特殊的时代背景及作者极富东方文化的语言方式使得作品投射出深厚的东方色彩和文化寓意。由于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这也给作品的文学翻译造成了困难,尽管英译本尽可能对原文中的文化进行了还原和再现,但仍然存在一些文化误读现象。

二、文学翻译与文化误读

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语音、运用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使得文学翻译很难将原作的精髓表现出来。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两种语言文字、音位以及形式上的差别,对译者的理解和文化再现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容易导致译文出现失真的情况。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翻译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在二度创作过程中译者对于原文的解读和再现会体现出显著的主体性特征,译者的主体性特征的发挥会出现文学翻译正读和误读两种情况,不同的译文也体现了翻译者不同的态度。文化误读在文学翻译作品中尤为常见,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差异的存在是造成文化误读的重要原因。译者或者是读者对于原文语言内涵文化理解的欠缺或者是在特殊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导致的译文变形都是文化误读的主要表现。

三、《围城》英译本中的文化误读

如果仅仅将翻译单纯视作语言的转换,忽视不同文化的差异就容易造成文学翻译的文化误读,因而在文学翻译中,要重视原语言文化中的特定的表达方式和不同情境下的语言内涵。

1.句法上的文化误读。英语与汉语句法构成及功能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英语句法具有较强的静态倾向,句子的分析性和逻辑性都比较强,句子结构较为紧凑而具有条理性。而汉语中的句子则呈现出动态倾向,结构也比较松散,相较于英文中的长句和复合句,汉语以短句为主,语言形式较为自由。中英文句法上的差异使得翻译过程中十分容易造成句法方面的文化误读。在《围城》的英译本中将“临了还要寄相片到家里,催款子”译成“At the last minute they sent the pictures home, even though they were hard-pressed for money.”两句话的含义及语言色彩完全不同,译文的表达严重失真。汉语简约而模糊的特点使得这句话的谓语含糊不清,读者必须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原文中的情形应当是两人写信向家里要钱,但译文中对于“催款”被动态的处理和让步状语从句的复合句用法,使得其意思变成了二人在被别人催款的情况下还要向家里寄相片,译文与原文含义完全脱离。为了避免语言间句法差异所造成的文化误读,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候需要结合原文的语法、上下文等情况准确全面地对原文的句式结构进行还原,并将其恰当地转换为目标语句式结构,准确地反映原文的内涵。

2.关于词法方面的文化误读。词法是指词的内部结构与组成方面的规章。中文与英文在词法中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较大差异。在英语中,我们可以将词划分为单音素词以及多音素词,而在汉语中也有单纯词以及合成词的分类。然而,在汉语的合成词中四字成语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结构,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在结构以及具体的应用方面都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民族特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成语的翻译需要特别注意。成语的结构往往较为严谨,通过简单的四字结构往往能够表达十分深刻的寓意,这就要求成语翻译中,需要做到在保证语意正确的情况下尽可能实现译文的语法结构合理。以小说《围城》为例,在英文译文中,对于成语的翻译就存在一些由于词法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文化误读现象。例如,在小说中描写到方遁翁为省钱不愿为二孙子用乳母,可与媳妇的解释却是说“上海不比家乡,是个藏污纳垢之区,下等女人少有干净的”。这句话在英译文中的翻译如下:“Shanghai wasnt like their village but a disreputable place where very few of the lower-class girls were clean.”在这句翻译中,译者将藏污纳垢这一成语翻译为disreputable(名声不好的),而这一翻译形式将一个寓意深刻的汉语简单的翻译为一个形容词的做法就大大降低了这一成语原有的表现力。因此,翻译时就需要我们将成语所传达的痛恨语气表现出来。我们不妨作如下的修改:“Shanghai wasnt like their village but a sink of iniquity where very few of the lower-class girls were clean.”。

3.語义的误读。各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特殊的语言文字,语言的语音、语法以及词汇等都与其他民族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不同的民族对于同一事物很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语义联想,也就是同样的表达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语义是文学翻译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如果译者对于文学作品原语不够了解,就容易造成语义理解的偏差,造成文化误读。在文学翻译中除了表达作品文字的表义外,还需要结合背景文化分析其深层的涵义,并在译文中加以反映,提高译文的准确性。由于语义理解的偏差,《围城》英译本中也存在诸多的文化误读现象。例如对于“我想这迷汤灌错了耳朵,便不客气把听筒挂上了”一句将其译作“I thought all that rice gruel was being poured down the wrong ear, so I very rudely hung up on her”就显得不够妥当。“迷汤”即为迷魂汤,中文读者都了解该词是迷惑别人的语言的意思,英文中迷汤并没有中文中“迷汤”这一引申义,将其直接译作“rice gruel”无法向英文读者表达原作的含义。再比如“不相信世界上会有这样脾气好或者城府深的人”的译文为“He thought Fang was either a very good natured or conniving sort of fellow.”中文中“城府深”表示心机重,旁人难以了解其内心的想法,而“conniving”的意思为纵容默许,完全无法表现出原文中高松年对于方鸿渐的看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翻译者需要结合文章的具体情境对语义进行分析,不可脱离原文语言的文化特征和语义内涵表现,这就需要翻译者加强对创作者的背景及文化环境的了解。endprint

四、《围城》英译本的文学翻译策略

《围城》英译本中存在一些文化误读现象,但是其翻译策略,值得我们借鉴。

1.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文学作品的翻译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围城》英译本的译者针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使得英译本较好地呈现出了原语作品中的文化,也使得英文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对中文原版的《围城》与英译本《围城》进行对比,尽管英译本中存在文化误读的现象,但是读者仍然可以从译本中体会到中国的风情民俗。相关学者对《围城》英译本中与文化因素相关的注释对象进行统计,在62条文化对象注释中共有18条语言文化注释,其中12条采用异化策略,6条采用归化策略。社会文化相关的文化注释共计35处,异化翻译21处,归化翻译14处。此外,还有宗教文化、物质文化等相关的注释,体现了翻译者对于原语文化的尊重。《围城》英译本中将“辛楣出路很多,进可以做官,退可以办报,而他却去坐冷板凳,我替他惋惜。”译作“He can either work for the government or run the newspaper, but instead hes going to sit on a cold bench.I feel sorry for him.”译本中对于“cold bench”给出了注释“be neglected or ignored”。“冷板凳”是汉语中的俗语,意为担任清闲不受重视的职务,翻译者直译后加以注释,再现中国语言文化的同时也便于英文读者了解文章的内涵。

2.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翻译方法的选择需要与实际的翻译策略相适应,《围城》英译本采用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在其指导下翻译方法则以直译为主。《围城》英译本译者在直译的基础上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加注了202条注释对直译译文中英文语言环境下不理解的中国文化进行了补充说明,注释的内容涵盖作家、历史典故、成语、民间风俗、地方名、历史事件、饮食等。相关学者对《围城》英译本中的注释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发现其中采用直译法(包括音译法)的注释对象达到全部注释数量的71%,意译法的注释对象比例为20%,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占3%,还有6%采用其他的翻译方法。以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可以尽可能对《围城》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韵味进行还原和再现。例如英译本中将“这是七月下旬,合中国旧历的三伏,一年最热的时候。”译作“It was toward the end of July, equivalent to the‘san-fuperiod of the lunar calendar——the hottest days of the year.”翻译者对“三伏”采用音译,在保留中国特有的语言文化的基础上,读者也可以通过后面的解释了解“san-fu”具体的含义。

五、结束语

《围城》英译本依旧是以原文本为基础,但是忽视具体文化语境的差异,完全利用英语对中国的文学作品进行诠释造成了诸多的文化误读,使得译本无法展现出原作的思想和魅力。文学翻譯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文化的再现与转换也是翻译者必须重视的地方。基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目的,应当确立以异化为主导的归异结合的翻译策略,恰当运用直译法、音译法以及加注法等文学翻译手段,以实现文学翻译的文化再现与诠释,尽可能减少文化误读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闫嵩.阐释学视角下《围城》英译本讽喻翻译的误读与文化过滤[J].才智,2015(10).

[2]吕世生.《红楼梦》跨出中国文化边界之后——以林语堂英译本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04).

[3]井春燕.“关联—顺应”视角下陕西高校英文网页中的文化性翻译失误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

[4]廉洁,孙雪娥,冯哲.商洛花鼓戏《带灯》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探析——基于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视角[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32).

作者简介:周蕗(1984-),女,江西上饶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英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翻译围城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社交电商的“围城”
《围城》70周年首推电子版
围城之围城
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翁显良翻译思想研究综述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围城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