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思”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高三数学《等差、比数列》知识点复习的实践与思考

2017-12-25 03:11
数学通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倒序通项性质

吴 彤

(江苏省盐城市教育局教科院 224000)

高三数学复习,特别是一轮复习,需要全面系统复习各章各节的知识点,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加强知识间的关联性理解,达到知识的内化.所有教师都重视知识点复习,然而复习效果却不尽相同,我们常听一些老师对学生说,复习知识点你又不听讲,做到题目又不会.其实,这些知识点学生不是都不会用,基本问题,学生能够套用公式、定理等完成;较难一点的问题,他们有时确实不会,但原因较多,有思维方法的原因,也有知识点理解不深的原因.所以,这些知识点,学生是懂而不透,常规平铺直叙的评讲,学生厌烦,他们认为会了,不想听;有老师为了减少学生的厌烦感,他们在题目的评讲中,逐步梳理出知识点,但知识零碎,缺乏知识间的关联性理解;还有个别老师要求学生默写,学生是敢怒不敢言,这种复习方法最不可取.

怎样进行知识点复习,才能让学生愿意听讲,切实提高复习效率呢?这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本文将结合《等差、比数列》的知识点复习,与读者交流复习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1 复习方法探讨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相关性质、求和公式对应关系非常强,可一并复习,通过类比分析,学生印象可能会更深刻.对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点的复习,本文将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思考其成因,或思考其应用注意点,或思考其关联性等等,在保证问题有内涵的基础上,力争做到问题的新颖,以扣住学生思考.以下具体的课堂实践,供读者教学中参考、研讨.

2 课堂问题设计

问题1如何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问题1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同时还帮助学生归纳了一类问题的证明方法,有一箭双雕的作用.学生通过思考,可归纳出证明方法:(1)定义法,即证明an-an-1=d(常数);(2)中项法,即证明2an=an-1+an+1.当然,对等差数列定义的注意点以及中项法的内涵,还要再探讨,于是追问:

问题1-1你认为等差数列的定义有哪些注意点?

让学生思考定义的注意点,比让学生回忆定义,效果也许更好.此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出两个注意点:(1)从第二项起,即an-an-1=d(n≥2);(2)差d为常数,即公差.

问题1-2为什么用中项法,证明到2an=an-1+an+1,就说明是等差数列呢?

中项法证明等差数列是学生都熟悉的方法,但这个递推关系式,他们未必都知其所以然.数列的很多性质,往往就体现在递推关系式上,然而很多学生对“由变量n的任意性而产生的传递性”,理解不深.上述递推关系,等价于对∀n≥2,n∈N*,都有an+1-an=an-an-1成立,即an+1-an=an-an-1=…=a2-a1,满足等差数列的定义.

问题2怎样证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记忆显然不是问题,它的证明方法(叠加法)却很重要,需要学生通过分析,加深理解其内涵.由等差数列的定义,有an-an-1=d(常数),通过叠加法,得(a2-a1)+(a3-a2)+…+(an-an-1)=(n-1)d,对这个式子,学生容易忽视n≥2,需要教师提醒证明的严密性,整理得an=a1+(n-1)d(n≥2),又当n=1时,an=a1成立,所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成立.

问题2-1除了等差数列,你能不能举一个用叠加法求通项公式的例子呢?

问题2-2在等差数列中,公式an=am+(n-m)d与通项公式有什么关系?

该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深化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当m=1时即通项公式,它与通项公式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完成课本题:在等差数列{an}中,若ap=q,aq=p(p≠q),求ap+q.(见文[1])学生既可以运用通项公式,求出基本量a1与d;还可以用通项公式的一般情形求解:不妨设q>p,则aq=ap+(q-p)d,将条件代入,得d=-1,所以ap+q=ap+qd=q+q(-1)=0.

问题3在等差数列中,a2+a8=a10是否成立?为什么?

问题3的目的,是复习等差数列的性质“下标和相等,和相等.即若m+n=p+q,则am+an=ap+aq.”的运用注意点.学生通常会答不成立,在教师的追问下,他们会指出上述性质,并说明a2+a8=a10不满足性质“等式左右两边都是两项相加”.当然,教师要从严密性的角度解释问题3,在通常情形下,a2+a8=a10不成立,但对特定的等差数列,a2+a8=a10也可能成立,由a2+a8=2a1+8d=a10=a1+9d,即当a1=d时,a2+a8=a10成立.教师继续追问,上述性质怎样证明呢?学生自然知道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代入证明,这时教师可再结合证明过程,说明性质运用的注意点,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得am+an=2a1+(m+n-2)d与ap+aq=2a1+(p+q-2)d,等式两边都是2倍a1且d的系数相等,要产生2倍a1,等式两边都应是两项.

问题3-1能否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下标和相等,和相等”的注意点分析,将它拓展引申?

有了上述分析,学生不难回答问题3-1,“下标和相等”的前提是等式左右两边的项数要相同.比如,等式两边都是3项,即有结论:在等差数列{an}中,若m+n+l=p+q+r,则am+an+al=ap+aq+ar.

问题4为什么能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知道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但理解是否深刻?却难说.故用问题4促进学生对倒序相加法的理解.为什么能用倒序相加?因为等差数列有性质“下标和相等,和相等”,即a1+an=a2+an-1=a3+an-2=…=an+a1,所以运用倒序相加法求和,可得2Sn=(a1+an)+(a2+an-1)+(a3+an-2)+…+(an+a1)=n(a1+an).这样,学生不仅掌握推导方法,对方法的来龙去脉理解也更深刻.

问题4-1是不是只有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才能用倒序相加法推导?

问题4-2给定等差数列的首项a1与公差d,等差数列随之确定,其前n项和Sn取决于项数n,那么Sn是关于n的什么函数呢?

问题5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有很多相似之处,由等差数列的性质,能类比到等比数列的哪些性质呢?

问题5-1等比数列的哪些性质不能由等差数列类比得到呢?

学生自然想到,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及推导方法不能通过类比得到,需要用错位相减法推导公式.将和式乘以公比并向右错一位,这时除首、尾两项外,各项对应相等,相减后,得(1-q)Sn=1-qn.然后,讨论q与1的关系,即得到求和公式,教师再解读公式运用的注意点.

最后,教师追问,什么类型的数列也能用错位相减法求和?学生很快就能答出,“等差×等比”型数列.继续追问,为什么呢?让学生思考错位相减法的内涵:和式乘以公比并向右错一位后,除首、尾两项外,各项公比的指数对应相等,相减后提取指数式,系数为等差数列的后一项减前一项,即公差,能够化简求和.然后,教师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操作体验一下这个基本方法.

问题5-2在等差数列{an}中,Sn为其前n项和,则数列S3,S6-S3,S9-S6,…是等差数列.试证明上述结论,并通过类比,找出等比数列的相关结论.

3 两点教学反思

通过《等差、比数列》知识点复习的教学设计,笔者对高三数学复习有两点想法,与读者交流.

(1)让课堂慢下来,多让学生内化.高三数学复习,学生有着做不完的练习,有太多不会做的题目,这些学生不会做的题目,催生了高三教学的快节奏,教师不停地讲,学生拼命地听,到头来还是错!依笔者看,学生不会做的题目未必要面面俱到地讲,倒不如选讲少量的经典题目,让课堂节奏彻底慢下来,上探究课,引导学生思考!思考知识方法的内涵,真正地让学生学懂数学,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学会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如本文,不惜时间探讨等差、比数列的相关知识点,充分让学生内化这些知识,虽然少讲了一些题目,但学生的理解深刻了,对他们解决具体的数列问题,肯定有帮助.

(2)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学生思考的方向,问题的质量,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笔者认为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方向性要强,既然是引导学生思考,就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方向,不能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当然,我们所讲的方向性强的问题,不是指收敛性问题,它完全可以是发散性问题,可以有多种解释、有多种思路方法;二是深入性要强,这里所讲的深入性,不是指难度大的问题,它是指学生通过思考,所得到的答案,要触及知识方法的内涵,要能揭示问题的本质,真正让学生有所悟,促进学生的理解;三是新颖性要强,学生每天都听同一个老师的数学课,容易审美疲劳,我们所提的问题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不能套路化,要尽量变着花样设计问题,才能吸引学生思考.

此外,我们所设计的问题,还要控制好难易度,太简单学生都会的问题,思考什么?没有价值!太难学生都不会的问题,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要提那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到的问题,跳一跳即必须要有思考,能够到即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能解决.

猜你喜欢
倒序通项性质
数列通项与求和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n分奇偶时,如何求数列的通项
巧求等差数列的通项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解答数列求和问题的三种方法
求数列通项课教学实录及思考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类比出新意
——由倒序相加想到倒序相乘
厉害了,我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