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津方言中的“伢[]”

2017-12-26 00:05王梅弘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33期
关键词:河津第三人称复数

◎王梅弘

◎王梅弘

“伢”在河津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不仅有多元的语法功能,更有多样的语用效果。语法上:(1)在句法结构上,由“伢”构成的同位短语可以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2)“伢”后可跟“都”“叽”“底”来表复数;(3)伢”与指示代词“兀外”“哪一”连用表强调;(4)河津方言中“伢”与“他”的对立。语用上:(1)强调说话人的主观感受;(2)作为一个话题的开始,发表议论或表示询问。

河津方言中“伢”的语法功能

“伢”的句法功能

河津方言中的“伢”经常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构成同位短语,可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

1.作主语

(1)“伢”父母本来就不是很同意,他也不说努力一点。

(2)“伢”小李昨天新买了一部手机。

2.作宾语

(3)走的时候不要忘了给“伢”领导说一下。

(4)不管怎么样,你都不应该打“伢”孩子。

3.作定语

(5)这是“伢”小红哥给我的。

(6)“伢”小李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以上例子中“伢”分别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使用范围很广。例(5)在河津话中理解为为“伢”“小红”的哥哥,“伢”与“小红”作哥哥的定语,而不是“伢”与“小红哥”构成同位语。

“伢”后可跟“都”“叽”“底”

1.河津方言中的“伢”后可跟“都”“叽”“底”来表示语义上的复数,形成“伢都”“伢叽”“伢底”的形式,其中“伢都”的使用频率高于其他两个,例:

(7)“伢都”都是三个娃,负担重,咱不一样。(8)让“伢底”先走,咱再等等再走。(9)“伢叽”刚刚还在商量说要逛街去。史秀菊在《河津方言研究》中提到:复数词尾“叽”在河津方言中有三种读法,分别分布在不同的方言小片,县城周围读“叽[]”,北坡下化读“都[]”,汾南读“底[]”[]。在河津汾南话中,这三种读音都存在,并且都可以跟在“伢”之后表复数,具体语义随语境而定。例(7)中的“伢都”指的是“别人们的家里”,与自己的家形成对比。例(8)“伢底”是指把我们排除在外的其他人。例(9)的“伢叽”是指除了说话双方以外众多的第三者。

2.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1980)中,“伢”的解释为:“人家,代词。在对“人家”的分类解释的第三条中提到:“人家”可以用来称说话人自己,等于‘我’,稍有不满情绪。而河津话中“人家”不表自称,而用“伢都”来表示自称,用于与比较亲近的人的对话当中,如:孩子与父母之间,情侣之间,朋友之间,且多用于年轻人,往往带有撒娇,不情愿,嗔怪的意味。

(10)“伢都”不想吃,你非要让“伢都”吃。

(11)“伢都”错了,还不行吗?

(12)你光让“伢都”干活,不让“伢都”休息。

(13)“伢”不吃,你非要让“伢”吃。

例(10)中的出现的2个“伢”都均指说话人自己,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及约束有些许的不情愿。例(11)中的“伢都”,说话者以一种认错的姿态出现,放低了身份,带有一种自嘲和撒娇。例(12)中的“伢都”在话语中抱怨的情绪,比第一人称代词“我”语气要委婉许多。将例(10)与例(13)作对比,更能体现出河津方言中“伢都”和“伢”的区别,语境相同,例(10)指说话人自己,例(13)指言语双方都知道的第三者,而在普通话当中,例(10)与例(13)在语义上并无区别。

“伢”与指示代词“兀外”“哪一”的连用

河津话中,伢”经常后跟指示代词“兀外”“哪一”。其中,河津话中的指示代词是三分的,主要为近指,中指,远指,单音节形式分别为这[]、兀[]、奈[nai]。“兀”的基本音为[],作指示代词时读作[],应是与量词“外”的合音,合音理据为:兀[]+外[]=[]。“兀外”在河津话中经常与“伢”连用,置于“伢”之后。疑问代词“哪”可表任指,即所指范围无一例外,具有周遍意义,放在“伢”之后表示除了陈述对象意外的所有人。例:

(14)“伢”“兀外”要的人倒是挺多的,就是咱干不了“伢”“兀外”活。

网络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使用家长管理系统,即学生在观看网络视频中不能操作其他界面,或是长时间没有对电脑进行操作时,实施相应的锁屏办法。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完整的网络课堂学习而取得相应的网络教学学分。

(15)“伢”“哪一”都是你啊,不知道天高地厚。

“伢”与指示代词“兀外”的连用,进一步说明了“伢”的第三人称属性,与“我”“我们”“咱”相对应。例(14)中的“伢”“兀外”指的是人家那个厂子,同一个句子中,“伢”“兀外”组成的短语既可以作主语,也可以作定语。“伢”与“哪一”连用表任指,通常用在否定句中,多表示批评,劝诫。

河津方言中“伢”与“他”的对立

1.在河津方言中,“伢”多数情况下可以当“他”使用,但不完全对等。最大的区别在于“伢”一般用来宣表示说话者羡慕第三人称并敬而远之或无法企及等意义,而他没有这一层的用法,例:

(15)“伢”是大学生,咱连高中都没毕业。

(16)*他是大学生,咱连高中都没毕业。

唐正大指出“人家”使用的条件:说话者宣告与第三人称所指相关的事件、状态、属性无关,具体说:第三人称所指相关的事件、状态、属性是积极的,且说话者表示羡慕。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家”指称第三人称[]。例(15)中的相关事件是文化水平,大学水平高于高中文化水平,同时说话是表示羡慕的,而例(16)这样的表达在河津话中是不存在的。

2.“伢”一般用于背称,而“他”多用于面称,即“伢”一般不在说话现场,而“他”多在说话现场。例:

(17)他说他肚子疼,已经请过假了,不信你看。

(18)你不认识他吗? 他这两年在国外混,前几天刚回来。

以上两个例子的中的“他”一定就在说话现场。而“伢”一般不在现场,例:

(19)小红呢?

不在。

“伢”做瑟(什么)去了?

(20)你不是去见领导了吗?“伢”都说你啥了?这么半天。

以上这两个“伢”都不在说话现场。

语用考察

(一)“伢”与“我”“咱”经常同时出现,形成对举,无形中进行比较,更加强调说话人的主观感受。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主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说话人的视角(2) 说话人的情感(3)说话人的认识[]。笔者发现河津方言中中的“伢”一词在话语交际中体现了说话人的观察视角,包含了说话人的情感和认识。

例:

(21)“伢”你娃学习好,我“兀外”就不行。

(22)这道题是你自己做的,还是“伢都”给你做的?

例(21)中的“伢”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表达对对方孩子的羡慕,有时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例(22)中的“伢都”是从听话者的角度出发而提出的询问,带有中立色彩。

(二)“伢”置于句首, 作为一个话题的开始,发表议论或表示询问,能给说话人和听话人以缓冲的空间。例:

(23)“伢”跑步顶事(有用)哩。(24)“伢”今个(今天)这天气真好!(25)“伢”你屋里“兀几外”(那几个)现在在哪哪念哩?

(26)“伢”我都不知道这回事!

(27)“伢”他死活不会做,最后就放弃了。

(28)“伢”街上就有卖的。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伢”已经从原来的有实际的指代意义发展到相当于发语词的话题标记,并无实际意义,经常用来开启一段对话。以上例子去掉“伢”语句含义并不会发生改变。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时代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新时期下的疾控中心,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疾控中心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本文就新时期下疾控中心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进行探讨。

猜你喜欢
河津第三人称复数
山西河津:新型农民“触网” 特产俏销他乡
评析复数创新题
求解复数模及最值的多种方法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引入
复数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河岸的花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It’s Your Turn, Roger! (I)
山西河津小停村戏台题记考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