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力量训练联合中药与腰椎推拿微调手法对脑卒中偏瘫(瘀血阻络证)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2018-01-10 07:32庞锦阔杜宇鹏钮雪康谢君杰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12期
关键词:身痛微调偏瘫

庞锦阔 杜宇鹏 钮雪康 谢君杰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0)

脑卒中已经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随着病情的加重,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多部位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最常见的是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躯干控制和平衡能力的下降,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本研究在核心力量训练基础上给予中药与腰椎推拿微调手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西医诊断参照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标准[1],且伴有肢体偏瘫者。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中风(瘀血阻络证)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 42~76岁;2)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辨证标准;3)服从本研究方案;4)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急性期脑卒中者;2)非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智力、听力或精神障碍者;4)头颅外伤史者;5)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者;6)骨关节或其他神经系统肌肉疾病者;7)孕妇或哺乳齐者;8)不执行本研究方案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门诊或住院的脑卒中偏瘫(瘀血阻络证)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42~74岁,平均(53.28±12.33)岁;病程 1~5.4 个月,平均(3.23±1.53)个月;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20例。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 14 例;年龄 44~76 岁,平均(54.21±11.49)岁;病程 1.3~6 个月,平均(3.42±1.64)个月;左侧偏瘫 23例,右侧偏瘫1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偏瘫肢体部位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核心力量训练,每日1次,每次30min,每周6 d。包括仰卧位躯干对角线扭转,俯卧位抬头抗阻训练,仰卧位双桥、单桥等训练。可以辅以Bobath等训练以促进神经恢复。共训练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身痛逐瘀汤加减与腰椎推拿微调手法治疗。中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早晚分服,每日1剂,每周6剂。药用:当归30 g,川芎15 g,桃仁 12 g,红花 12 g,秦艽 15 g,羌活 9 g,没药9 g,香附 9 g,五灵脂 12 g,地龙 9 g,川牛膝 15 g,鸡血藤 30 g,白芍 10 g,黄芪 30 g,党参 20 g,炙甘草 6 g。若阴虚口干烦躁,加北沙参、生地黄;若神乱错语加牡蛎、龙骨;若失眠多梦加酸枣仁、夜交藤;若舌苔厚腻,加胆南星、石菖蒲。连服4周。腰椎推拿微调手法,每日1次,每周 6次。 方法如下[3]:1)腰椎棘突按压微调法。要求患者俯卧位,治疗师一手拇指置于腰椎棘突,另一手拇指置于其下位腰椎棘突,用力将两腰椎间隙拉分开,然后再以稳定的力量向下推冲棘突下缘,以更好地纠正倾斜,每个腰椎做3~5次。2)腰椎横突按压微调法。要求患者俯卧位,治疗师站立于患者健侧,一手拇指置于椎骨的健侧横突,另一手拇指置于下位椎骨患侧横突,然后以稳定的力量下压患者腰椎,同时嘱患者深呼吸,在呼气期时以短促力量和动作向下冲压脊柱两侧横突,可矫正上下椎骨间的扭转以重新整复或松动。3)改良腰椎斜扳法。患者面向治疗师侧卧位,治疗师一侧肘臂置于患者腰部髂前上棘处,手的拇指、中指处于分开状置于椎骨两侧横突处,另一手置于肩侧使患者肩膀慢慢前移,通过斜板可微调脊柱间隙,然后拇中指用力按压横突,使倾斜的脊柱达到正位矫正。4)腰椎核心肌微调训练。要求患者进行腰椎的前屈、后伸、侧屈及左右方向旋转训练,可放松痉挛状态的肌肉,从而也可带动腰椎棘突、横突的活动,更好地纠正倾斜的腰椎。

1.4 观察指标 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BBS评定是把平衡能力从易到难分为14项,每项按照0~4分为5个等级,最高积分56分,最低为0分,评分越高,平衡越好。步行能力[4]根据步长、步速和平衡时间评定。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计数数据采用(n%)表示,采用χ2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功能比较 见表1。治疗2周、4周时BB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观察组BBS评分明显更高(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BB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BBS评分比较(分,±s)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2周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组 别 治疗2周 治疗4周观察组 44.09±5.22*△ 52.93±4.14*☆△对照组 38.25±5.74* 46.46±5.63*☆n 治疗前42 30.98±6.92 42 31.49±6.57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能力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两组步速、步长、平衡站立时间等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观察组步行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步速、步长及平衡站立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步速、步长及平衡站立时间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3 讨 论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疾病,发生卒中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已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早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对疾病的恢复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主要采用康复功能训练,方法较多,疗效不一。核心训练是通过训练腰部的肌肉群来加固脊柱和人体稳定性的一种训练方法,是功能运动链的中心,从而维持姿势稳定和平衡[5-8]。 有研究表明[9-12]核心力量训练后患者身体平衡能力、协调能力、运动知觉能力会显著提高。《素问·萎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人体经筋附于骨上,经筋与骨关节关系密切,良好的经筋和骨关节功能是肢体正常运动的前提。本研究借鉴腰椎推拿微调手法纠正失衡脊柱,通过短杠杆原理调节脊柱最小节段的被动运动幅度,纠正异常腰椎姿势和松解脊柱周围痉挛之肌肉,改善脊椎畸形错位,恢复脊柱生物力学平衡[13-14]。

脑卒中后偏瘫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与年老肾虚,情志失调,劳倦过度,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和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两虚,标实多为瘀血,瘀血阻络是脑卒中后偏瘫的重要病机。年老气血两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瘀血阻于脉络,气血逆乱,运行失常,不能濡养四肢九窍,出现口眼斜、言语不利、肢体麻木、屈伸失灵,严重者导致肢体运动障碍。中医学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治疗当以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为大法。本研究采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该方是王清任创立治疗瘀血阻络的经典方剂,方中当归补血养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气通络;桃仁、红花增强活血祛瘀之效;羌活、秦艽解表散寒止痛,通利关节;没药、香附活血行气、通络止痛;五灵脂、地龙化瘀通络,川牛膝引血下行、通经活络;鸡血藤、白芍养血柔肝;辅以黄芪、党参增强补气之效;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效。有研究表明[15-16],身痛逐瘀汤可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增强平衡能力和促进步行能力的提高。

基于以上理论认识,本研究在核心力量训练基础上采用加减身痛逐瘀汤和腰椎推拿微调手法治疗,结果表明,治疗后BB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观察组BBS评分明显升高。治疗后,两组步速、步长、平衡站立时间等均较治疗前增加;观察组步行能力均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加减身痛逐瘀汤联合脊柱推拿微调手法能显著改善瘀血阻络型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1]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齐冰,姜慧强.脊柱推拿微调手法结合核心力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2):283-285.

[4]祝飞虹,吴赞杨,马振宇,等.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4):76-79.

[5]罗春,王宁华,谢斌.脊柱核心稳定控制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9):1022-1027.

[6]郭宇.行为改变策略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2):60-62.

[7]Pyoria O,Era P,Talvitie U.Relationships between standing balance and symmetry measurements in patients following recent strokes (3 weeks or less)or older strokes (6months or more)[J].Phys Ther,2004,84(2):128-136.

[8]江晓峰,邵爽,胡雪艳,等.社区康复简易技术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3):257-258.

[9]毕胜,燕铁斌,王宁华,等.运动控制原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16-219.

[10]Hodges PW,Richardson CA.Contraction of the abdominal muscles associated with movement of the lower limb[J].Physical Therapy,1997,77(2):132-144.

[11]Goodman PJ.The “core” of the workout should be on the ball[J].NACA’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l,2003,2(5):9-25.

[12]佟帅,苏李,吕海波,等.关键点针刺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3,33(5):399-402.

[13]耿尚勇,李月春,李峰.功能性电刺激结合智能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8):14-16.

[14]代亚锋.身痛逐瘀汤对瘀血阻络型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5):1677-1679.

[15]王晓玲.身痛逐瘀汤治疗中风后半身疼痛60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5):184-185.

[16]李娜.身痛逐瘀汤配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7): 1420-1422.

猜你喜欢
身痛微调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乐海乐器“微调轴”研发成功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漫画
产后身痛怎么办?
我国的民族优惠政策应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