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腑泄热灌肠合剂治疗外科急腹症术后患者临床观察*

2018-01-10 07:32谢晓华张子敬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12期
关键词:通腑合剂灌肠

谢 波 谢晓华 张子敬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510405)

外科急腹症首要症状表现为急性腹痛,有起病急、进展迅猛、多变的特点,大多需行急诊手术治疗,如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病情容易进一步加重,诱发脓毒血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1],甚至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因术前多有炎症,加上手术打击、麻醉影响、术中牵拉等各种原因,术后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的障碍,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甚至需行二次手术,选择适当时机进行中医药干预阻断病情进一步发展并恢复胃肠功能功能成为临床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笔者于外科急腹症患者术后早期应用通腑泄热灌肠合剂治疗,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西医诊断参照《黄家驷外科学》诊断为急腹症[1],需行急诊手术者;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诊断学》辨证为里、实、热证者[2];术前无各大系统脏器疾病者,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治疗后控制尚可者;未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无麻醉意外,不需转入重症监护室者;通腑泄热灌肠合剂灌肠后无严重不良反应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肝胆外科住院行手术的患者59例。依据原发病种分类采用分层抽样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30例,男性 17例,女性 13例;平均年龄(41.63±11.48)岁;腹腔镜手术者24例,开腹手术者6例;急性阑尾炎1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伴急性穿孔者7例,急性肠梗阻5例,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者4例。对照组29例,男性 16例,女性 13例;平均年龄(41.31±10.99)岁;腹腔镜手术者22例,开腹手术者7例;急性阑尾炎1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伴急性穿孔者6例,急性肠梗阻5例,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者3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手术及西医常规对症治疗(包括胃肠减压、抗生素的应用、液体疗法及其他药物的应用等)[4]。治疗组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通腑泻热灌肠合剂治疗,处方:大黄(后下)、栀子、龙胆草各 30 g,芒硝(冲服)、莱菔子各 20 g,虎杖、忍冬藤、地胆头各60 g。由本院制剂室提取制成500mL/瓶备用。术后8 h开始给予灌肠治疗,经肛门置入灌肠管约20~25 cm,通腑泄热灌肠合剂慢速、低压灌入并保留 30~60 min,每次 250 mL,每日 2次,至胃肠功能恢复为止。对照组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肠,用法用量同治疗组。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前及术后第3日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及客观指标如:术后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恢复全流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症状按照症状自评量表[5]来评分。无:无该项症状,计0分。轻度:自觉有该项症状,但不频发,不严重,计1分。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介于轻、较重之间,计2分。较重度:有较明显的该项症状,介于中、重度之间,计3分。重度:自觉该项症状的频率和强度都十分强烈,计4分。

1.5 疗效标准 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治疗后症状总分)/治疗前症状总分×100%。以疗效指数划分疗效等级。显效:疗效指数≥76%。有效:51%≤疗效指数≤75%。好转:26%≤疗效指数≤50%。无效:疗效指数≤25%[6]。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反复核对输入的数据以保证统计分析的可靠性。计量资料以(x±s)表示,若数据符合正态性分布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着,选择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及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见表1。治疗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表1 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下同。

?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前症状评分比较差别不大(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下降(均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比较 研究过程中,对照组有1例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治疗组未见并发症发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不大(P>0.05)。

3 讨 论

外科急腹症以胃肠、胆囊等六腑病变为主,即主要病变在腹腔内空腔脏器。《灵枢·本脏》云“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又有《素问·五脏别论》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具有传化饮食物和排泄糟粕的生理特性,具有“实而不满”“传而不藏”的特点。因此,六腑必须保持通畅,才能有助于饮食物消化吸收及糟粕的下传,才能发挥其正常生理机能。故云“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补”,故六腑病变病因病机表现为腑气不通、邪热内结。“不通则痛”,因而急性腹痛多为中医外科急腹症首要及突出症状,病性以实为主,以“痛、吐、胀、闭、热”为主要表现的六腑功能失常的症状。急腹症患者大多辨证属里、实、热证,若治疗不及时或疾病传变,病情可进一步发展为邪毒壅盛,甚至热深厥深。若腑实不下、里热不泄,邪毒内陷营血,甚至传变五脏,可导致五脏机能衰败。张兆莉等认为术后气机紊乱、升降失常、清浊异位、气机运化不畅等导致脏气不安、腑气不通是导致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7]。根据六腑以通为用指导思想,辨证论治运用塞因通用原则,本病治宜早期给予攻下通里、清热解毒方,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以恢复脏腑生理机能,防治邪毒内陷和传变五脏。

外科急腹症患者多伴有剧烈腹痛、呕吐或因术前术后需禁食禁饮、持续胃肠减压,在上述药物不宜内服的情况下,术后早期应用通腑泻热灌肠合剂,药物有效成分经结直肠吸收,通过循环系统再分布,较之口服通腑泻热方不仅能减少胃肠道反应,还具有起效快、血药浓度高等优点,药物不仅对局部病灶有治疗作用而且吸收入血后再分布能发挥其全身作用。通腑泄热灌肠合剂是本院根据本病腑气不通、邪热内结的病因病机并结合岭南多夹湿的特点而拟定的常用中药制剂,主治急腹症腑(实里热证)者,具有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的功效,以助腑气得通、邪毒外泄,促进脏腑生理机能恢复,防治邪毒内陷和传变五脏。临床研究发现急腹症患者术后给予内服通腑泻热方,能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指标,促进急腹症术后快速康复[8]。临床研究还发现通腑泄热灌肠合剂有助于改善急腹症患者的腹胀、发热等腑实里热证证候,加快肠腔内和血管内毒性物质的清除,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阻断或抑制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减少肠源性感染[9]。通腑泄热灌肠合剂能抑制内毒素介导的细胞因子及其他炎性介质引起的过度炎性反应,具有免疫调理作用,能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阻断或抑制经炎症介质“瀑布”反应引起的SIRS[10]。本方可以明显改善急腹症脓毒症患者的炎症指标如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改善急腹症脓毒症预后,降低死亡率。并可以减少术后肠梗阻、伤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及MODS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11-15]。

本研究对外科急腹症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防治并发症发生过程中中医药的早期干预进行了一定探讨,突出了中医药在外科急腹症治疗中优势。本研究表明,对外科急腹症患者术后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通腑泻热灌肠合剂治疗,不仅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快速恢复,还可明显缓解术后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及呕吐等症状,并且阻断或抑制疾病进一步进展。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别不大,说明外科急腹症患者术后早期应用通腑泻热灌肠合剂治疗并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综上所述,通腑泻热灌肠合剂治疗早期应用于外科急腹症术后患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安全有效。

[1]曹超,马涛,尤胜义,等.调节性T细胞在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11):1301-1304.

[2]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293-1296.

[3]邓铁涛,陈群,郭振球.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0-89.

[4]The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rimary care of acute abdomen 2015[J].Journal of General and Family Medicine,2016,17(1):40-42.

[5]李阳,陈忠秋,郑芳.通腑泄热法在急腹症快速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6):1011-1012.

[6]吴文源.症状自评量表[J].中华精神科杂志,1986,19(5):291.

[7]张兆莉.耳穴埋豆对外科术后胃肠功能腹胀恢复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58-59.

[8]吴少祯.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05.

[9]李刚,谢晓华,于晶,等.通腑泻热方辅助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4):38-39.

[10]陈铭,谢晓华.通腑泻热灌肠合剂对急性阑尾炎脓毒症患者 IL-2 影响的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1,33(7):23-24.

[11]谢晓华,周文高,程宇星.通腑泻热灌肠剂对急腹症脓毒症患者炎性介质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4):358-359,452.

[12]于晶,谢晓华,张子敬.通腑泻热方对外科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和免疫功能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2):108-111.

[13]姚睿智,谢晓华,陈铭.通腑泻热灌肠剂对急腹症脓毒症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2):96-98.

[14]李刚,谢晓华,于晶,等.通腑泻热方辅助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4):38-39.

[15]曾广鹏.通腑泄热法治疗外科急腹症并脓毒症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21):82-83.

猜你喜欢
通腑合剂灌肠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滴注灌肠法在脑卒中便秘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观察通腑平喘汤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石硫合剂熬制与保存
灌肠缓解便秘是否合适?
“灌肠” 治疗有副作用吗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天麻眩晕宁合剂水提部位的工艺研究
催乳合剂对哺乳大鼠乳腺组织中AQP1和AQP3的影响
通腑逐瘀汤治疗创伤后腹胀12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