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耀,李卫平,王 益,孔智渊
(1.南昌大学医学院,江西 南昌330006;2.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 胃肠外科)
患者男,44岁。因“发现右腋下肿块20天”入院。患者于2016年04月20日无意间发现右腋下肿块,至当地医院就诊,行B超检查提示右腋下可见低回声团块,考虑肿大淋巴结可能,后至上海肿瘤医院行肿块穿刺,病理提示大量淋巴细胞,未见恶性依据。既往体健。查体:颈部、锁骨上、腹股沟无肿大淋巴结,右腋下可触及一肿块,约8.0 cm×8.0cm×7.0 cm大小,质韧,无压痛,边界尚清,活动度可。查胸部CT(图1)示:两肺未见明显病变,右腋下淋巴结肿大,腋窝彩超(图2)示:右腋下实质占位,考虑肿大淋巴结,淋巴瘤可能大,初步诊断:右腋下肿块。于局麻下行手术切除,术中探查右腋下可见一大小约8.0 cm×7.5 cm×6.5 cm的肿块,未见明显包膜,边界尚清,活动度尚可。术后免疫组化(图3)示:CD3(+);CD5(+);CD20(+);CD21(+);CD23(+);Bcl-2(+);CD31(血管+);Ki-67(5%),(右腋下淋巴结)HE形态结合免疫标记符合Castleman病;患者术后随访至今,复查腋窝彩超及胸部CT,未发现新的病灶。
Castleman病(CD)又称巨大淋巴结病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1],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良性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比较少见,由Castleman等在1956年首先报道并描述该病的临床特点。CD的发病机制及病因目前仍不清楚,据目前报道可能与病毒感染(如HHV-8、CMV、EB病毒、HIV等)[2]、IL-6[3]等有关。本病突出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诊断缺乏特异性,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如头颈部、胸腹部、盆腔、腹股沟等[4],而发生于腋下、腹膜后及肾上腺等部位则较罕见,国内外文献偶见报道。
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可将CD分为三种类型,即:透明血管型(HV型)、浆细胞型(PC型)和混合型(MIX型),其中以HV型最常见,约占90%,PC型约占10%,而MIX型则非常罕见[5],三者在组织学上具有共同特点:①具有完整的淋巴结基本结构;②淋巴滤泡和血管增生。HV型特点主要表现为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萎缩,血管增生明显,PC型主要表现为生发中心增生,滤泡间质中以浆细胞增多为主,而血管增生不明显,而MIX型则介于二者之间[6]。
临床上根据肿大淋巴结分布范围可将CD分为局灶型和多中心型两种类型[7],两种临床亚型具有显著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局灶型CD呈良性生长,而多中心型CD则具有侵袭性且更容易恶变,局灶型CD首选手术治疗,其预后良好,可长期存活;而多中心型CD易于复发和转化为淋巴瘤,在治疗上可选择手术切除,并术后辅助放化疗等全身治疗,然而其总体预后相对较差,故术后应密切随访。近年来针对CD治疗的新方法(如抗病毒、免疫及靶向治疗等)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的的疗效。本例患者术前查体及术中探查仅发现右腋下肿块,胸部CT及腋窝彩超均提示右腋下肿大淋巴结,未发现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亦未伴有全身症状,并且术后病理诊断为Castleman病,因此,该例患者可以明确诊断为右腋下局灶型Castleman病,行肿块完整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目前随访正常,无明显不适,推测其远期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