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腋下巨大局灶型Castleman病1例

2018-01-17 15:38李卫平孔智渊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局灶滤泡腋窝

杜 耀,李卫平,王 益,孔智渊

(1.南昌大学医学院,江西 南昌330006;2.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 胃肠外科)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4岁。因“发现右腋下肿块20天”入院。患者于2016年04月20日无意间发现右腋下肿块,至当地医院就诊,行B超检查提示右腋下可见低回声团块,考虑肿大淋巴结可能,后至上海肿瘤医院行肿块穿刺,病理提示大量淋巴细胞,未见恶性依据。既往体健。查体:颈部、锁骨上、腹股沟无肿大淋巴结,右腋下可触及一肿块,约8.0 cm×8.0cm×7.0 cm大小,质韧,无压痛,边界尚清,活动度可。查胸部CT(图1)示:两肺未见明显病变,右腋下淋巴结肿大,腋窝彩超(图2)示:右腋下实质占位,考虑肿大淋巴结,淋巴瘤可能大,初步诊断:右腋下肿块。于局麻下行手术切除,术中探查右腋下可见一大小约8.0 cm×7.5 cm×6.5 cm的肿块,未见明显包膜,边界尚清,活动度尚可。术后免疫组化(图3)示:CD3(+);CD5(+);CD20(+);CD21(+);CD23(+);Bcl-2(+);CD31(血管+);Ki-67(5%),(右腋下淋巴结)HE形态结合免疫标记符合Castleman病;患者术后随访至今,复查腋窝彩超及胸部CT,未发现新的病灶。

2 讨论

Castleman病(CD)又称巨大淋巴结病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1],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良性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比较少见,由Castleman等在1956年首先报道并描述该病的临床特点。CD的发病机制及病因目前仍不清楚,据目前报道可能与病毒感染(如HHV-8、CMV、EB病毒、HIV等)[2]、IL-6[3]等有关。本病突出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诊断缺乏特异性,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如头颈部、胸腹部、盆腔、腹股沟等[4],而发生于腋下、腹膜后及肾上腺等部位则较罕见,国内外文献偶见报道。

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可将CD分为三种类型,即:透明血管型(HV型)、浆细胞型(PC型)和混合型(MIX型),其中以HV型最常见,约占90%,PC型约占10%,而MIX型则非常罕见[5],三者在组织学上具有共同特点:①具有完整的淋巴结基本结构;②淋巴滤泡和血管增生。HV型特点主要表现为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萎缩,血管增生明显,PC型主要表现为生发中心增生,滤泡间质中以浆细胞增多为主,而血管增生不明显,而MIX型则介于二者之间[6]。

临床上根据肿大淋巴结分布范围可将CD分为局灶型和多中心型两种类型[7],两种临床亚型具有显著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局灶型CD呈良性生长,而多中心型CD则具有侵袭性且更容易恶变,局灶型CD首选手术治疗,其预后良好,可长期存活;而多中心型CD易于复发和转化为淋巴瘤,在治疗上可选择手术切除,并术后辅助放化疗等全身治疗,然而其总体预后相对较差,故术后应密切随访。近年来针对CD治疗的新方法(如抗病毒、免疫及靶向治疗等)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的的疗效。本例患者术前查体及术中探查仅发现右腋下肿块,胸部CT及腋窝彩超均提示右腋下肿大淋巴结,未发现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亦未伴有全身症状,并且术后病理诊断为Castleman病,因此,该例患者可以明确诊断为右腋下局灶型Castleman病,行肿块完整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目前随访正常,无明显不适,推测其远期预后良好。

猜你喜欢
局灶滤泡腋窝
腮腺沃辛瘤淋巴间质的免疫病理特征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分析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巨滤泡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2例
NRG1-ErbB4基因多态性与局灶性癫痫易感性的关系
声辐射力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对甲状腺滤泡型肿瘤的诊断价值
CT对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
67例青少年肌阵挛临床与VEEG的局灶性特征分析
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效果评价
腋下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