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教学尝试

2018-01-17 19:22隋丽霞
新校园·中旬刊 2017年10期

隋丽霞

在日积月累的教學工作中,笔者越来越觉得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指导。而概括能力是语文基本能力,它是指对文章内容归纳、简要复述和总结的能力。概括能力弱,学生可能连文章都读不懂,做题就更难上加难了。人教版八下第一单元的五篇文章,以写人记事为主。笔者就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概括能力培养的尝试。

一、概括能力考查分布及考核特征

通过对济南市学考情况的考查可以发现,对概括能力的考核贯穿始终,凡是有语文阅读题的地方,便有概括能力的考核。济南市近三年的学考题考查概括能力的题目如下:

2016济南中考第15题: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神药”青蒿素的。(3分)同一张试卷第19题:通读全文思考,文章②③两段写出小书屋______ 的特点,第⑥段却说 “这儿,我再不会来”,原因是_______表达了 _______。(4 分)

再看2015年济南中考第11题:本文所记欧阳修的写作主张,至今仍有价值,请简要概括。(2分)同一张试卷,第15题: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竹的。(3分)

再看2014济南中考第14题:阅读全文,在第⑦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能够概括上文内容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4分)同一张试卷的第19题: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文章围绕“生命”这个谜题,记叙了三次“解题”的经过,最终醒悟到:要“ ”,要“ ”(用原文语句回答),表现出她 、 的人生态度。

从这连续三年的中考试卷来看,每一年都有至少两道大题在直接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文言文阅读、说明文阅读和散文的阅读中都有密集的分布。

笔者归纳了一下,概括能力的考核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用简洁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概括文章中所描述的人或事物的特征,比如2015年的第11题;二是对主要情节有准确的认识,比如2014年第19题;三是在说明文中要求概括出说明对象的性质、用途、功能、作用等,比如2015年和2016年的第15题;四是散文中人物的主要事件及其思想感情的把握,比如2016年第19题。

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八下第一单元,笔者把概括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贯穿始终。

以《藤野先生》为例,在上课之初,笔者就在黑板右上角板书了这篇文章的学习思路和重点:一是提取关键信息简洁概括事件;二是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人物。分两节课完成这两个目标。其中第一课时的主要训练目标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围绕概括能力的培养,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请大家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有目的地筛选信息,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文中着重写了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笔者把这两个问题在屏幕上显示,让学生更为明确。

为了降低难度,笔者做了提示:筛选信息的方法,第一步可以寻找相关段落,第二步提取关键词语。学生明确了要求,也有了提示,就思路明确,有法可依了。

五分钟后学生尝试回答问题。第一问,学生很快就找到文章的倒数第二段,这一段集中表达了鲁迅先生对藤野的感激之情,是鲁迅先生情感升华的文字。笔者引导学生继续聚焦,寻找作者表达对藤野先生评价的关键词:“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伟大”。鲁迅先生就是怀着感激、感动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的,在鲁迅的心目中,藤野先生是“伟大”的。

笔者引导学生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思考:藤野的“伟大”体现在哪里呢?一个老师,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被学生认为是一个“伟大”的人呢?

笔者要求学生首先快速浏览文章,锁定相关段落。藤野先生是从文章第六自然段开始出现的。在这些相关的段落中,学生就会发现,文章写了藤野的外貌,还有和藤野交往的几件事。哪几件事呢?用什么方法概括呢?第一法则是寻找关键词。比如第一件事,是围绕着“讲义”发生的,那么用哪个动词组织句子呢?文中的“添改”一词再恰当不过了。在概括的过程中,有学生用的是“修改”而不是“添改”,笔者提醒这位学生还可以更准确,用原文中的词语。经过提醒后,大家更加明确,寻找原文中的关键词来组织语言是最准确的。后面三个事件的概括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改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裹脚。

最后让一位学生来总结下概括的方法:先锁定相关区域,再寻找原文中的关键词。在寻找关键词的时候分两步走,第一步找中心词,第二步找支配中心词的关键动词,然后加上主语,就完整的表达清楚了。

《我的第一本书》仍然贯穿了概括能力的训练:文章中最打动你的那句话是什么?学生经过上一节的训练,很快就找到文章最后一句“人不能忘本”。笔者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那么作者为什么说“人不能忘本”?围绕这句话,作者写了哪些人的哪些事?学生也很快就找出了主要人物,他们一边说,笔者就一边在黑板上板书了主要人物。六个人物,每个小组分别寻找其中两个人物的相关事件。小组讨论,笔者不用再像《藤野先生》那样一点一点进行引导了。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他经常把课题分成几个板块来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两个周的有意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有了较大的完善和提升。笔者坚定了自己的做法,在每一节课中都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哪怕一节课只有一点点收获,持之以恒,总有水滴石穿的功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