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族特色产业 精准助推脱贫攻坚

2018-01-18 08:13杨静
当代贵州 2018年2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工艺品特色产业

文_杨静

民族特色产业扶贫实践,不仅改变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起长效持久的扶贫、脱贫机制,让贫困群众转变成“产业工人”,使手工技艺转化为经济收入,实现长效脱贫。

近年来,贵州省经过奋力拼搏,已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00多万人,减贫、脱贫成效显著,但仍有372.2万农村贫困人口尚待脱贫,这些贫困人口又多集中在边远偏僻的民族地区,结合民族地区特殊情况,紧紧抓住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是决战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手段和路径。

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是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8%左右。由于各种原因,民族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文化科技滞后,但却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民族民间特色手工技艺令人惊叹。如何让这些质朴而有着历史温度的文化传承下去并焕发生机,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

在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抢救、保护、挖掘,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手工技艺经过整理得到了传承和保护,使这些隐藏于民间的技艺逐渐在市场化的浪潮中成为劳动致富的新门路,逐步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扶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逾万人就业创业;丹寨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省内第一家具有现代化银饰生产能力的企业和省内最大的银饰生产基地;织金蜡染艺人蔡群所经营的家庭作坊发展为带动上千人就业的企业;黎平县彦婷手工刺绣坊对留守妇女、残疾贫困妇女等免费培训刺绣技术,还帮助她们销售产品。

可见,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传统手工艺魅力绽放,企业和百姓双双受益,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政府要发挥“组合拳”优势积极作为

贵州省经信委在实践中,根据民族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建立发展平台和市场,着力通过政策扶持对工艺大师、“贵州名匠”、“贵州名创”等创业起步时“拉一把”,发展路上“扶一程”,培育创业创新生力军,支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制定了贵州省支持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十三五”民族民间文化旅游商品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商品生产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认定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内容涵盖产业扶持政策、产业规划、创意设计、市场拓展、生产企业扶持、大师队伍培养、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等内容,奠定了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发展的政策基础。

连续九年举办“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展销大会”。十年磨一剑,培育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开发出了一大批高端产品和旅游商品,也孵化催生了一大批名优企业和工艺作坊。

从实际出发,不拘一格着力培养民族民间工艺实用人才。在省人社厅、文化厅等部门支持下,在投入大量资金培养的基础上,通过放宽参评条件、降低学历等门槛,破除参评工艺大师的文凭障碍,这些“能工巧匠”,发挥“名匠名创”优势,在指尖上绽放美丽,他们从普通农民成长为优秀企业家,从普通工匠成长为带动成千上万农民就业、致富一方的带头人,催生出六万余家从事民族民间工艺品传承保护、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产业群体。

杨静(右一)到松桃苗绣公司了解民族特色产业扶贫情况。(黄振国 / 摄)

积极搭建营销平台,把农民自产自用、相互交换的工艺品发展成商品,全力推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2015年8月,在组织省内企业家、工艺美术大师赴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浙江省义乌市取经后,着手建立完善民族民间特色产品和旅游商品销售网络,在全省选择了100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布局专销店、专销区,在全省旅游景区、景点、机场、高铁站、火车站等建设销售平台,在大中城市开设“销售一条街”,同时通过大数据手段,利用贵州商务云、淘宝贵州馆、京东贵州馆、东家手机商务网等渠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营销。引导省内热门景区研发、生产自有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旅游商品,设立民博会授权销售示范网点。此外,通过组织参加深圳文博会、广东包装博览会、成都糖业烟酒会、全国书博会等展会,广泛开拓市场。

针对贵州省民间工艺产品过于自然粗放,不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弱点,努力推动创意设计,使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和文化产品更加体现时代特征,顺应贵州省旅游井喷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产业良性循环。通过政策扶持和平台搭建,促使产品走出去、企业上规模、产业上档次,不断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让订单倒逼产品创意设计和品牌质量。

向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力

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是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下一步,省经信委打算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发力,再经过几年的努力,把其打造成为千亿产业,带动百万贫困农民真正脱贫致富。

紧紧抓住研发设计与营销两个短板,提高产品供给水平,延长产业链,把产业做大。在工艺品研发设计上实现现代化和职业化,总结提炼传统中的精髓,与外部尤其是现代文化养分融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产品。

结合贵州农村实际不断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既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更要注意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发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功能。贵州省已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需求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企业,涌现了 粹行、 艺宝等一大批龙头企业,这些企业是促进民族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总体上还不够多和强,省经信委将精准对焦市场需求,坚持一企一策,帮助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加大对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的扶持力度。

借助“民博会”平台,让贵州民族民间特色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更广大的舞台上成长壮大。“民博会”一届比一届办得好,影响力大增。工信部表示将与贵州省合办“民博会”,将贵州“民博会”打造成推动我国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商品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高端平台,推动我国工艺美术行业蓬勃发展的国际博览会。“民博会”已经成为面向世界的大型国际专业平台,厚积薄发的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产业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工艺品特色产业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论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渗透与开展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海归“新农人”投身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两块木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河北加快推进细化实化县域特色产业振兴措施
广西少数民族旅游工艺品开发
社会版(五)
贵州5年内将打造1000所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