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辨证治疗产后缺乳临床体会

2018-01-20 12:46韩双伊通信作者沈金凤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7期
关键词:缺乳化生膻中

韩双伊,通信作者:沈金凤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北京 101300)

产后缺乳是产后常见病,表现为产后乳汁极少或全无,不足以喂养婴儿,发病占产妇总数的20%~30%[1]。近年来,随着高龄产妇的增加、生活及工作压力增大、营养不均衡等诸多因素,导致产妇缺乳的现象日渐增多。笔者认为本病主要由产后气血虚弱、肝郁气滞所致,具有产后多虚、虚实夹杂的特点,并运用针药结合治疗产后缺乳,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气血虚弱 傅青主认为,乳汁乃气血化生而成,无气血不能化生乳汁。而气血由水谷精微化生,若患者先天气血亏虚或脾胃虚弱,后天因分娩气血耗损过多,导致乳汁生化无源,故产后缺乳。

1.2 肝郁气滞 此类患者大多属于乳汁分泌旺盛,生性忧郁,或产后由于紧张、忧虑等不良情绪,以致肝气失调,气机不顺,乳房脉络不通,运行不畅,而致产后缺乳。

2 辨证论治

2.1 气血虚弱型 治法以补气血通乳为主。处方:通乳丹加减。方中黄芪补气,党参补中益气,当归补气生血,麦冬养阴生津,佐木通以引经通乳。临床中,笔者加大补益气血药物用量,因木通有肾毒性,故换为通草。头晕心悸者,加炒酸枣仁;纳呆腹胀者,加陈皮、广木香。

2.2 肝郁气滞型 治法以疏肝理气解郁、通络下乳为主。虽为实证,但发于产后,故为本虚标实。处方:下乳涌泉散加减。方中生地黄、芍药养肝血,柴胡疏肝解郁,白术健脾益气,甘草调和中气,麦冬益阴滋胃,通草通络下乳,远志利窍而消乳肿。临证应用时,大便偏溏者,去生地黄,加炒白术、煨木香;夜寐差者,加炙远志、炒酸枣仁。

3 针刺治疗

内服中药同时加用针刺治疗。取穴膻中、少泽、足三里、太冲。针刺能促进产后泌乳在古籍中早有记载。《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膻中有治妇人乳汁少功效。”《针灸大成》云:“无乳,膻中、少泽此二穴神效。”膻中为气会,心包募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少泽是手太阳小肠经井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可帮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运行至乳房化生为乳汁。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穴位,具有补中益气、调节脾胃运化的功效。多数孕妇生产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剧烈变化而出现产后抑郁症状,导致乳汁分泌减少。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故针刺以上穴位可起到益气养血、理气通络下乳的功效。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24岁,2013年10月21日初诊。产后乳汁少15 d。患者于半月前因胎膜早破行剖宫产分娩一男婴,体重2 260 g。因新生儿轻度窒息,转外院新生儿科病房4 d,不许探望,以致产妇情志抑郁,待哺乳时无乳汁分泌。诊见:胸胁胀闷,善叹息,乳房胀痛,下腹胀痛,不思饮食,恶露量少,色暗,纳眠差,大小便正常,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产后缺乳。治宜疏肝解郁,通络下乳。处方:柴胡12 g,漏芦12 g,通草12 g,王不留行12 g,白芍15 g,当归15 g,茯苓15 g,白术15 g,干益母草30 g,陈皮10 g,3剂。水煎服,每日1剂。针刺取穴膻中、少泽、足三里、太冲,每次留针2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 d。

二诊:服上药后,乳汁较前稍多,质稀,乳房松软,纳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处方:生黄芪20 g,当归15 g,党参片15 g,茯苓15 g,白芍12 g,桔梗12 g,麦冬12 g,通草10 g,7剂。每日1剂。针刺取穴及治疗方法同初诊。嘱其注意饮食、营养,调畅情志。1周后复诊:乳汁超出婴儿需求量,睡眠可,舌淡红,脉平和。

按语:产后缺乳易发生于产后前3~7 d内,甚至整个哺乳期都可发生。本病是产后常见疾病,虽非重病,但影响了婴儿的生长发育,同时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本例患者初为肝郁气滞,以致经络阻塞不通,阻碍乳汁运行,用疏肝通乳法治疗后症状较前好转。产后气血虚,加之纳差,脾虚运化无力,气血化生乏源,导致乳少,故二诊用补气血通乳法治疗。在治疗上辨证用药,内外结合,并注意食疗,故疗效较好。

5 体会

西医认为,先天性乳腺发育不良或手术创伤等均可损伤乳腺,导致产后乳汁分泌障碍[2]。产后开乳晚或新生儿吸吮力差,乳头吸吮刺激较弱,使垂体的反射调节减少,导致垂体分泌催乳素明显减少,最终引起乳汁分泌减少。如产妇有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也可导致催乳素减少,使乳腺腺泡、导管壁肌上皮细胞收缩力减弱,影响乳汁的排出,进一步导致乳汁减少或加重。

笔者认为产后缺乳主要与气血虚弱、乳汁生化乏源和素性抑郁、产后不良情绪有关。在临床辨证分型上,观察患者症状,并结合乳房是否有胀痛,辨别虚实。如乳房软,无胀痛,主要是气血虚弱;如乳房硬痛,拒按,主要是肝郁气滞所致。虚者补气养血,实者疏肝解郁并辅以安神宁心及心理疏导,还可配合针刺治疗及饮食疗法。临床上无论何种证型均佐以通乳之法,以增强疗效,常用王不留行、通草、漏芦等通乳药。产后缺乳宜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尤其以产后半个月内疗效最好。若气血虚弱较重,或产后缺乳超过半个月后治疗,往往疗效不佳,治法以补气养血、通络下乳为主。肝郁气滞者,如失治易转变为乳痈,出现乳房结块,有波动感,甚则红肿热痛,伴寒战、高热等症状。同时提倡早哺乳,按需哺乳,以促进乳汁分泌。哺乳期的作息状况、饮食习惯及情绪都是影响乳汁分泌的重要原因,因此产妇要保证充足睡眠,饮食营养丰富及保持心情舒畅[3-4]。此外,医院应提供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医生尽快指导产妇母乳喂养,必要时采用针药结合治疗产后缺乳。

猜你喜欢
缺乳化生膻中
夏季祛火 多揉膻中
中医体质辨别对产后缺乳、积乳等产后不良症的研究进展
化解怒火 不妨“捶胸顿足”
化解怒火攻心,不妨“捶胸顿足”
胃黏膜肠化生的处理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每天做做养心操
产后穴位按摩对分娩后缺乳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研究
幽门螺杆菌对肠化生胃黏膜Cd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的影响
中医穴位按摩治疗缺乳、少乳、乳胀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