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论“五观”

2018-01-23 22:12马淑惠戴京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灵枢黄帝内经五脏

马淑惠,戴京璋

(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北京:100700; 2. 北京中医药大学德国魁茨汀医院,德国 魁茨汀 93444)

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观念为指导是继承、运用和发展中医的基础与关键。毫无疑问,研读《黄帝内经》对学习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与观念,指导临床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和推崇。其对人体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与养生观(五观)的论述,体现了古代先知对人体生命现象独特的认识,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注与尊重,体现了中医学包涵的人文、社会属性和古人的高深智慧。本文旨在通过归纳、探讨书中的相关论述,以期对这些观念的理解、掌握与应用有所裨益。

1 天人相应—生命观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 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说明生命存在于天地之间,其发生成长均须得天地之精华方能生生不息。

1.1 气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源于自然天地

1.1.1 元气(真气) 《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1.1.2 宗气 《灵枢·邪客》:“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是由肺吸入之清气与水谷精气合而生成。

1.1.3 卫气、营气 《素问·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灵枢·营卫生会》:“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各种具有不同作用的生命动力之气均来自于天地自然,无此则生命无源。

1.2 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为生命活动表现形式

《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力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脾升胃降,肺呼肾纳,心火下降,肾水上济;再如《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都是气机运动的作用结果。气运异常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百病生于气也。”所以说气机的升降出入是生命活动的表现形式,其正常运行是机体健康的保证。

2 阴平阳秘—健康观

健康是生命现象的常态,亦即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恒动平衡、中正平和状态。

《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者,不病也。” 《灵枢·终始》:“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素问·调经论》:“夫阴与阳皆有腧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灵枢·通天》:“阴阳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随随然,颙颙然,愉愉然,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

古人已注意到生命健康不仅在于生理功能的平和,也包括情志、社会活动能力的顺遂与愉悦。一旦这种生命现象恒动平衡、中正平和的状态在某些因素作用下被打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 正邪相争—疾病观

疾病是生命现象的异常表现,是生命活动失衡和被破坏的状态。这一状态的发生与否及其发展变化是由正邪两方面相互作用而决定的。这里的邪不单指六淫、疫毒等外邪,也包括情志、饮食、劳伤及瘀血、痰饮等在内的一切致病因素。正气也不仅是指卫气等卫外之气,而是脏腑、经络、气血等一切精气之总合。

3.1 发病

《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说明正气充盛则邪不能侵,正气亏虚外邪方能侵入,正不胜邪则会由表及里地出现一系列证候。

情志、饮食、劳伤、环境及瘀血、痰饮等因素则是直接影响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运行及功能的失调而致病。《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3.2 疾病传变发展

《素问·缪刺论》:“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

中医学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脏腑经络气血之间密切相联,机能上互相协同,病变时互相影响,因此会有外感伤寒的六经传变、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传变及内伤病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的影响与变化, 如肝病传脾、木火刑金等理论与学说。

可见,无论是疾病的发生还是传变,都是邪正相争及其相互作用变化的状态与过程。因于邪气性质与感邪轻重(邪)、体质因素与脏腑气血功能状态(正)等不同,证候虚实寒热变化等也表现各异。如《灵枢·五变》所说:“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总之,疾病过程就是正邪相争、盛衰与消长和随之而来的阴阳脏腑经络气血虚实变化的过程。

4 达致中和—治疗观

“致中和”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理念,“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既然疾病是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的恒动平衡、中正平和在某些因素作用下被打破的状态,那么治疗就是针对致病因素及其导致的变化而使这一状态得到修正恢复的过程。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灵枢·刺节真邪》:“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素问·骨空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调气之方,必別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此外,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早治疗、防传变的重要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 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灵枢·卫气失常》:“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知已乱治未乱。”可见,中医治疗是通过调和阴阳、疏通气血、泻实补虚等方法治病求本、标本兼顾,使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恒动平衡、中正平和被打破的状态得以复原,在于治人而非治病。

5 形神合一—养生观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强调形神合一、动静结合、规律食居的调养方法。

5.1 内养精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呼吸精气,独立受神”“去世离俗,积精全神”。

5.2 中调身形

《素问·上古天真论》:“形劳而不倦。”“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 “谨和五味、食饮有节。”

5.3 外御邪气

《素问·上古天真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中医思辨性的理论特征决定了我们只有在继承中学习、继承中发掘和在继承中发展,才能逐步揭开人类生命现象的 “斯芬克斯之谜”,救助病患,造福人类健康。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孙思邈有论:“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后世温病学派及《脾胃论》等创新莫不如此;屠呦呦也是从古典医籍中得到启示,发现获取了青蒿素而获诺贝尔医学奖。

对经典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们必须要坚持以中医为本,要将中医药学独特的理念及思维方式植根于头脑之中,将其作为生活方式自觉落实于行动中。

猜你喜欢
灵枢黄帝内经五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