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腹疗法对冠心病伴焦虑和/或抑郁患者精神状态改善作用研究

2018-01-23 10:30蒲琳倩臧冬梅
吉林中医药 2018年1期
关键词:双心气机中医药

李 伟,蒲琳倩,臧冬梅,张 红

(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北京 102400 )

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也是目前公认的身心疾病,在其病程中,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紧张、恐惧、孤独等负性情绪,多表现为焦虑、抑郁[1]。临床上把冠心病合并负性情绪的患者称为双心病患者,此病成为了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方案一般采用治疗心血管病药物和抗焦虑、抗抑郁等药物联合应用[2]。临床上存在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联合用药易发生药物之间相互反应,患者过分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对精神科用药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排斥用药、依从性差等情况。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不能得到很好改善,易诱发冠心病发病并加重病情,使患者反复就医,生活质量低下,成为家庭的负担,耗费了更多的社会医疗资源[3-5]。因此迫切需要找到安全方便有效、易被患者接受的方法来改善双心病患者的精神状态。临床上将振腹疗法施治于双心病患者,通过调理气机、调和脏腑,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精神状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做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振腹疗法对双心病患者精神状态的改善作用,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住院的冠心病伴焦虑和/或抑郁状态患者(双心疾病患者),共计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根据患者伴有不同的情绪障碍,每组又可分为冠心病合并焦虑、冠心病合并抑郁、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不同类型。各类型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双心疾病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 冠心病诊断标准参考《内科学》中冠心病的诊断标准[6]。焦虑抑郁状态诊断标准采用《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13年)》推荐的广泛焦虑问卷-7项(GAD-7)量表、患者健康问卷-9项(PHQ-9)量表诊断标准,两量表分级标准为:0~4分为正常,5~9分为轻度,10~19分为中度,大于等于20分为重度[7]。

1.3 纳入标准 符合冠心病诊断,心功能Ⅰ级~Ⅲ级(NYHA分级);自评量表提示有轻、中度焦虑和(或)抑郁状态的患者;年龄35~85岁;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血糖、血压控制在大致正常范围;受试者或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心肌酶CK、CK-MB和cTNI升高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心、肝、肾及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功能衰竭者;有重度焦虑和/或抑郁的患者,或有其它精神疾病及不愿合作者;35岁以下,85岁以上;一个月内参加过或正在参加其它临床试验的患者;不能按要求参加振腹疗法治疗者。

1.5 脱落、剔除、退出标准 研究过程中失访的病例为脱落病例。研究过程中或结束后发现不符合入选标准,未按照要求进行振腹疗法干预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分析的病例为剔除病例。研究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致患者退出或患者依个人意愿退出研究的病例为退出病例。所有脱落、剔除、退出病例均做安全性分析。

1.6 实验伦理 课题方案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知情同意原则。

2 治疗方法

2.1 分组 采用简单随机化法(随机数字表法),符合入组条件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病例数比例为1:1。

2.1 对照组 参照《内科学》[6]中冠心病的治疗方案给予患者西医常规治疗。

2.2 治疗组 在上述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振腹疗法操作。振腹疗法操作方法参照文献[8]执行,所有操作者均提前培训并考核合格,1次/d,疗程为2周。

2.3 观察指标与方法

2.3.1 安全性评价 于0周、2周、4周监测两组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等检查。

2.3.2 疗效评价 于0周、2周、4周,2组患者均进行《GAD-7量表》《PHQ-9量表》量表调查。

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试验数据核实无误后锁定,交第三方盲法分析。数据分析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非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P50)描述,两样本满足正态分布用t检验,偏态分布用秩和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并采用stata 13.0统计软件进行复核分析,所用命令为xtmixed,采用混合效应模型进行重复资料的分析,得分作为因变量,分组变量、时间变量、两者交互作用项作为自变量建立混合效应模型,统计结果与SPSS统计结果无差异。

3 治疗结果

3.1 完成随访情况 2组共计110例,其中治疗组3例因失访造成脱落;对照组有4例因失访造成脱落,2组共计脱落7例,脱落率6.36%,脱落患者不影响整体疗效判定。

3.2 结果

3.2.1 冠心病合并焦虑患者2组治疗前后GAD-7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冠心病合并焦虑患者GAD-7评分(,n =46)分

表2 冠心病合并焦虑患者GAD-7评分(,n =46)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同期对照组比较,△△P<0.01

组 别 0周 2周 4周治疗组 9.50 4.00##△△ 4.00##△△对照组 8.00 6.78±3.76## 6.87±3.99##

3.2.2 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2组治疗前后PHQ-9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冠心病合并抑郁组PHQ-9评分() 分

表3 冠心病合并抑郁组PHQ-9评分()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同期对照组比较,△△P<0.01

组 别 n 0周 2周 4周治疗组 39 7.00 3.00##△△ 3.74±2.07##△△对照组 33 7.00 5.00## 5.00##

3.2.3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2组治疗前后GAD-7、PHQ-9评分比较 见表4。

3.3 安全性评价 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评价指标均无明显改变。

表4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GAD-7、PHQ-9评分()分

表4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GAD-7、PHQ-9评分()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与同期对照组比较,△△P<0.01

组 别 n GAD-7评分 PHQ-9评分0周 2周 4周 0周 2周 4周治疗组 35 10.00 5.00##△△ 4.51±3.14##△△ 7.00 3.54±1.77##△△ 3.51±1.85##△△对照组 29 9.97±3.92 7.66±3.17# 7.72±3.62# 7.00 5.00## 6.00#

4 讨论

振腹疗法是由北京市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藏福科教授所创立的一套推拿手法,后经藏老弟子付国兵教授的不断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了具有独特理论、独特手法、独特取穴方法,理、法、方、技完备的一种治疗体系,目前在内、外、妇、男科等相关疾病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擅长于对脏腑气机的调理[9-12]。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悸”等范畴,焦虑抑郁属中医“郁证”“百合病”“梅核气”“脏躁”等范畴,通过我们研究分析认为“气机失调、脏腑失调”存在于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病理过程中,并且起了重要作用[13-15]。

振腹疗法操作分为背部操作和腹部操作,涉及了通督脉、通任脉、分腹阴阳、揉腹、拿腹、推腹等基础推拿手法,通过按摩激发经络之气,升降气机,调和百脉,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平衡的功能。振腹疗法以神阙穴为中心操作,具有培补先天之元气之功,同时调运中焦,畅通脾胃枢纽,斡旋气机,促进元气经由三焦布达周身,使五脏气机通畅,升降出入有序,促进机体阴阳气血平衡[16-23]。《景岳全书》云:“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振腹疗法抓住了元气的生发和输布的两大环节,借一点而至全身,配合调理任督二脉,脏腑的俞穴和募穴,通过振元气,调气机,调运中焦,促进元气与中气、宗气之间的阶梯转输,进而输布周身,以达到调畅全身气机、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应用振腹疗法善于调畅气机、调和脏腑之功,促进患者康复,此法切合了双心疾病疾病患者气机失和,脏腑失调的病因病机,这也是在临床上应用振腹疗法治疗双心疾病患者收到疗效的原因。本临床研究将对振腹疗法治疗双心病的有效性进行客观评价。

本研究发现,在冠心病合并焦虑患者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0周比较两者无统计学差异,2组具有可比性,在2周时2组GAD-7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治疗组比对照组GAD-7评分改善更加,在4周时治疗组比对照组GAD-7评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振腹疗法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焦虑患者焦虑状态,远期仍有改善患者焦虑状态的作用。在冠心病合并抑郁的患者中,2组在治疗前PHQ-9评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两组具有可比性。在2周时2组PHQ-9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治疗组比对照组PHQ-9评分改善更加,在4周时治疗组比对照组PHQ-9评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振腹疗法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抑郁状态,远期仍有改善患者抑郁状态的作用。在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振腹疗法可以改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GAD-7评分、PHQ-9评分,远期疗效较对照组更优。

以上结果表明,应用振腹疗法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和/或抑郁这类双心疾病,可以更好的体现振腹疗法善于调理“气机失和,脏腑失调”的学术思想。振腹疗法施治于双心疾病患者,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合并焦虑和/或抑郁的精神状态,丰富了中医治疗双心疾病的方法,而且符合简、便、廉、效的治疗原则,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1]汤小曼,张晓刚.冠心病患者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研究及治疗现状[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12):24-26.

[2] Pajak A,Jankowski P,Kotseva K,et al. Depression,anxiety, and riskfactor control in patients after hospitalization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the EUROASPIRE III Study [J]. Eur J Prev Cardiol, 2013, 20(2):331-340.

[3]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的综合管理:“双心医学”模式的探[J].中国临床医生, 2006, 34(5):2-3.

[4]宋丽燕.冠心病病人的心理护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 22(3):35.

[5]高雅,沈莉,刘萍,等.养心安神汤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 2014(11):652-655.

[6]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7]中国康复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42(1):6-13.

[8]付国兵,戴晓晖,国生.振腹疗法的手法操作和作用原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1):5-7.

[9]王康,戴晓晖,付国兵.振腹疗法的传承创新及其学术特色[J].环球中医药, 2013, 6(6):444-445.

[10]付国兵,戴晓晖.振腹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170-188.

[11]潘万顺.振腹疗法的原理及操作[J].当代医学, 2010,16(31):155.

[12]张贵涛,何新芳.神阙灸与养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 32(4).

[13]段文慧,史大卓.疏肝解郁论治双心疾病[J].世界中医药,2013(12):1381-1383

[14]高雅,颜红.初探中医在双心医学领域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 2012, 25(6):78-79.

[15]孙非非,邹澍宣.中医药在双心医学领域的干预探讨[J].湖南中医杂志, 2013, 29(11):108-109.

[16]付国兵,戴晓辉.从元气的阶梯传输论振腹疗法的基本原理[J].北京中医药, 2013, 32(4):282-284.

[17]国生,戴晓晖,王康,等.命门-丹田-脐系统是振腹疗法的理论基础[J].环球中医药, 2016, 9(6):717-719.

[18]国生,戴晓晖,王康,等.从形气学说论三焦的整体性:振腹疗法原理之脏腑观[J].北京中医药, 2015, 34(4):307.

[19]谭燚飞,戴晓晖,付国兵.从回归中医基本生理观论推拿振腹疗法的作用特点[J].中医杂志, 2015, 56(4):355-356.

[20]沈潜,刘江,关青,等.振腹疗法结合温经止痛操治疗原发性重度痛经 30 例[J].北京中医药, 2011, 30(9):44-45.

[21]孙正伟.振腹疗法治疗儿童多动症、抽动症[J].吉林中医药, 2005, 25(5):47.

[22]高煜森,李江山.“振腹疗法”调治 60 例慢传输型便秘女大学生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 8(22):63-64.

[23]田伟,杨德莉,韩希福,等.振腹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在社区医院中的应用效果[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A01):228.

猜你喜欢
双心气机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双心病”的临床应用
双心医学模式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双心门诊”的双重呵护
“双心”并用,让孤雁归队
便携电子打气机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