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商路与中国器物文化对外传播
——以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传播为例

2018-01-24 12:28李松杰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商帮景德镇商人

李松杰

(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商帮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尤以徽商和晋商等传统商帮研究为最。在江右区域商帮方面,以方志远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通过对江右商帮发展历程、商人会馆、兴衰原因等的分析,发掘了赣商在明清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①河北大学刘秋根教授以江西商人新范式、新资料的整理完成了系列论文和学术专著,为区域商业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范式。②此外,学术界也从区域社会、商业伦理、人口流动视角对江右商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进行了研究了论述,形成了系统化的研究,对区域商帮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③

毋庸置疑,商人和商帮在商业贸易和文化中充当了关键性作用,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商路研究领域还有新的研究路径。商路既是贸易线路,也是文化交流线路,在商路贸易中构筑了商业贸易圈和独特的文化线路。就景德镇陶瓷贸易而论,以水系为核心的商路在促使景德镇商业体系构筑和形成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作用。而如果跳出区域商帮的约束,将景德镇陶瓷商业贸易置于全球贸易的研究视野之中,或许能够透析和厘清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中诸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完善景德镇陶瓷社会文化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与江西区域文化研究不同的是,景德镇陶瓷文化贸易范围广,牵涉各方商帮范围也比较多。笔者拟以水系构筑的商路为视角,探究瓷器产品的长途运输及其文化传播,主要探究陶瓷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

一、水系、水运和船帮

水系运输在传统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上古时期的禹贡时期就有详尽的关于水运的记载。进入汉代以后,水运更进一步发达,构筑了更大区域内的水运交通。唐朝时期,在原有基础上,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水运体系。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景德镇瓷业生产和贸易逐步融入了整个水运之中,以周边水系为纽带,开启了陶瓷制作和瓷器贸易历程。但初期的陶瓷生产和贸易是依托水系形成的区域性陶瓷生产中心。也就是说,依水运为主导,形成的南河、小南河和东河流域的陶瓷生产集散地。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两宋时期。换言之,以水运为枢纽,构筑了“四方八坞式”分散型的陶瓷生产体系。而景德镇只是在自身陶瓷生产加工的基础上,逐步演变为区域生产中心和陶瓷贸易中心的。从陶瓷遗址分布情况来看,元朝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了周边陶瓷生产向景德镇城区转移的局面。“至元十五年,置曰浮梁瓷局,掌烧造磁器。”[1](卷九一)元朝设置的瓷局在宋朝设置瓷窑博易务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瓷器生产的管理,逐步形成了以景德镇为核心城区的格局。尽管也有学者根据史料和考古发掘,认定宋元时期景德镇已经开启官窑瓷器的生产,但其只是证明景德镇陶瓷生产已经赢得了认可,这种初具规模的生产运输体系无法证明景德镇城区在瓷业生产和贸易中的枢纽作用。明朝时期,景德镇已经在区域瓷业生产和贸易中处于核心地位。御器厂在景德镇设立,意味着专门生产皇家需求的精品瓷机构的出现。“明洪武三十五年,始开窑烧造,解京供用,有御器厂。”[2](卷三)不同于传统民窑生产模式,明朝御器厂瓷器制作有明确的分工,景德镇构筑了手工精细化的陶瓷生产体系和发展模式。“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3](卷七)在皇家生产模式和海外巨额贸易影响下,景德镇民窑生产也进入到分工合作生产阶段。也正是基于这种生产的分工合作才最终促使景德镇成为陶瓷生产和贸易中心,也形成了以水系为纽带的良性互动局面。周边区域为景德镇提供燃料、原料和人力,依托成熟的平地窑炉烧造技术,景德镇成为瓷坯制作和烧造中心,而发达的水系保证了瓷业生产和运输的需要。

就景德镇内河水系而言,昌江发达的水系促使景德镇成为区域瓷业生产中心。昌江发源于安徽祁门,流经景德镇以后,河面变宽,非常适合水路运输。而发达的支流系统和丰沛的降水,保证了丰富的水力资源,形成了“四水环城”之势,有力地保证了瓷业生产需要。“每年在这条河上运输量是巨大的:瓷器、食物、原材料等的运输都要从这条河上过。这是条为数不多日夜有船只穿行的河流。”[4](275)一方面,水力资源为保证原材料的运输和加工提供便利。以窑柴运输为例,便利的水运模式既节约成本,又能保证窑柴的大量需求。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生产规模大,窑柴运输保证烧造的基础。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发达的水系,景德镇形成了独特的窑柴运输模式——放柴。窑柴按照一定规格砍伐以后,标注好柴行的商号,在河道上游将窑柴投放到水中,顺流而下,在指定地方设置栅栏进行拦截。这种方式运输的窑柴经水浸泡后,不仅耐烧且不易迸发火星,易于瓷器烧造。合理利用水力资源以利于生产的方式还有很多,瓷土加工也能体现水系在瓷业生产中的作用。瓷石经过开采以后,利用水力带动水碓,将瓷泥舂细就可以直接进行瓷坯制作。另一方面,便捷的水系交通也保证了人力、原料和瓷器成品的运输。九江星子的瓷土、瑶里的釉果、都昌等地的工匠都可以通过水路较为便捷地抵达景德镇。此外,生产的瓷器也能通过水路运输,销往世界各地。从宋朝开始,景德镇便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水路运输,并在明清达到鼎盛时期。从昌江出发,瓷器外运形成了一南一北的水路运输路线。瓷器向北运输的目的地主要是北京和天津,明清时期,御窑瓷器运输主要通过这条水路。这条路线是从景德镇出发,到达鄱阳湖换船进入长江,进而转运到京杭大运河,然后北上,构筑了瓷器运输路线。南下的水运主要是瓷器贸易。经鄱阳湖转运昌江或者赣江,达到南京、杭州或者广州、泉州、明州等贸易港口。以水路贸易为核心,有效地推动了景德镇瓷器的对外传播,构筑了国内文化传播体系。

就对外传播贸易运输路线来说,从宋朝开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海外传播体系。“开宝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州、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阇婆、占城、渤泥、麻逸、三佛斋诸蕃,并通贸易。”[5](卷一八六)同样在宋朝时期,景德镇瓷器通过海外贸易逐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根据《诸蕃志》的记述,运销到东南亚各国的瓷器多为青白瓷和青花白瓷。而这些瓷器许多是类似景德镇窑口的产品。“(真腊国)番商兴贩,用金银、瓷器、假锦、凉伞、皮鼓、酒糖醯醢之属博易。”[6](3)元朝时期,海上贸易进一步发达,这也正是景德镇瓷器贸易开启辉煌历程的标志。在对外陶瓷贸易中,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大量购买中国外销瓷器,据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记载,有琉球、三岛、罗卫、罗斛、东冲古刺、淡邈、尖山、八节那闲、爪哇、苏禄、班达里、加里那、天竺等多个地方,也形成了覆盖亚非两大洲的海上贸易路线。根据叶文程先生的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条海上运输线路进行瓷器贸易。第一条主要从宁波、杭州等港口出发,将瓷器产品运输到东北亚的朝鲜和日本。第二条线路从泉州、广州等港口出发,经过南海诸岛,运输到菲律宾等地区,进而继续西行,到达麦加和今天的埃及等地区,构筑区域性的海洋贸易。[7](51)明朝,景德镇海上贸易进一步扩展,构筑了更为广泛的陶瓷贸易区域。明朝时期,以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为基础,景德镇陶瓷贸易影响到亚非30多个多家和地区,并在此基础上沟通与欧洲的直接贸易,形成了苏门答腊、马尼拉、斯里兰卡等贸易中转地。清朝时期,以广州港为枢纽,在原有陶瓷贸易线路基础上,形成以台湾、澳门和马尼拉中转中心,构筑了世界性的瓷器贸易圈。

二、商路、商帮与商业贸易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贸易交流和中转更多地是通过海上贸易,构筑其商业贸易体系的。在海外贸易过程中,以商人为主导的商业贸易成为了海上贸易的主角。但在商品贸易往来中,由于存在潜在风险和个人利益,进而形成了以地域为核心的商帮主导的整个商业贸易。

商人在促进商品流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核心要求是“逐利”。但在传统社会“抑商”背景下,意味着商人在商业贸易中面临巨大的风险。此外,中国传统社会以血缘和地缘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也迫使商人会以社会组织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就景德镇瓷业经营商人而论,由于景德镇瓷业生产影响力不断扩大,其瓷业生产也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为了追求利润,大量商人来到景德镇从事瓷业贸易。根据蒋祈的《陶记》记述,景德镇瓷器已经运输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影响力。“若夫浙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碗之类,鱼水、高足,碟之发晕、海眼、雪花,此川、广、荆、湘之所利。盘之马蹄、槟榔;盂之莲花、耍角,碗、碟之绣花、银绣、蒲唇、弄弦之类,此江、浙、福建之所利,必地有择焉者。”[8](4)尽管作者并没有论述商人群体组织,但已经出现了专门进行陶瓷贸易中介的牙侩以及较为完备的陶瓷贸易分工合作体系。“交易之际,牙侩主之,同异差互,官则有考,谓之店簿。运器入河,肩夫执劵,次第件具,以凭商算,谓之非子。”[8](2)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生产达到巅峰,以地缘为基础,建立了瓷行和瓷商联合组织,进行陶瓷贸易。“(景德镇)每年产瓷约值六百万元。其输出多由瓷行掌之,总数五十家。销路以湖广为最多,年约二百万元。由湖南、湖北及广东各瓷行掌之。其次为关东、天津等埠,年约百万元,由南京行掌之。再次为上海及宁波,年约四五十万元。其本省各地销路,年约六七十万元,多经九江、南昌,统由江西行掌之。其他经汉口如川者,由湖北行掌之。经玉山入浙江者,由徽州行掌之,统计年约六七十万元。”[9](卷三九)来自全国的瓷商在景德镇设立专门瓷器经营机构并将瓷器运输到全国各地,形成了遍布全国的瓷器贸易网络。“九域瓷商上镇来,牙行花色照单开。”的记述就反映了景德镇陶瓷生产繁盛的局面。清朝时期,为了保证各方利益和瓷业贸易需要,成立了瓷商八帮公所,协调瓷税和贸易等事宜。到了民国时期,改为全国旅景瓷商公会,负责陶瓷贸易和协调各方关系,在维系景德镇陶瓷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瓷器贸易中,来自国内外的瓷商在海外陶瓷贸易中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宋朝开始,在这条商业贸易线路上就已经有许多瓷商来追逐利益和保证商业贸易。到了元朝时期,福建和广东地区的商人已经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商业贸易。前述的汪大渊就是乘坐商船到亚非各国的,也证明了私人贸易的兴盛。明清时期,私商更是在中外贸易中承担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和角色,福建郑芝龙和郑成功家族就是依靠海外贸易而构建的商业帝国。郑氏集团船队经常满载丝绸、瓷器、铁器等货物,驶往柬埔寨、暹罗、占城、菲律宾、马六甲等地区进行交易。[10](82)清朝富商伍秉鉴也是依托十三行促使财富达到鼎峰。在贸易交流中,瓷器作为中国重要对外贸易产品,充当非常关键作用。在商帮群体中,海外商人也在瓷器贸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唐宋时期,大量阿拉伯商人到中国学习和进行商业贸易。元朝时期,为了扩大收入,元朝政府委托波斯人进行商业贸易,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和影响力。“约于公元1000年左右开始,伊斯兰商人在东非斯瓦希里沿岸港口以及印度东西两岸的马拉巴尔和科罗曼德,陆续形成小区聚居长住,建立了一支散布他乡的海外穆商队伍。”[11](164)尽管学术界对景德镇青花瓷起源到底是否直接受中东文化影响还存在争议,但从青花瓷的进口原料和大量青花瓷销售到中东地区国家的事实,就能证明青花瓷是海外贸易的重要物品。毫无疑问的是,青花瓷在元朝后期的勃兴也意味着其更多的是文化交流和借鉴的产物,而来自中东地区的商人在这一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末清初,来自欧洲的商人开始在全球贸易中起主导作用,从最初葡萄牙商人通过澳门和菲律宾马尼拉的转口,到后来的西班牙,欧洲商人通过和中国商人对接和联系,构筑了海外贸易的线路,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此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此后,欧洲诸国均采取这种商业贸易。也就是在国家力量支持下形成的半军事力量组织,进而垄断中西商业贸易,追求最大利润。对于欧洲人来说,在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瓷器无疑是首选商品。随后,这一持续近两百年的商业模式由于欧洲的崛起而改变,由最初的双向互动转变为欧洲向亚洲的单向输入。这也意味着,在世界贸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景德镇瓷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三、文化交流中的瓷器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以瓷器为依托,以商人为媒介构筑的全球性商业体系,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以景德镇为起点,以瓷器为代表的中国器物文化在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也为世界文化和平交流提供了中国样本。基于历史的视角,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探究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在世界范围内促进了瓷器制造技术的传播,也大大提升了世界性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陶器是人类智慧共同的展示和表达,瓷器则是中国独有的发明。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已经逐步掌握了瓷器烧造技术,并在宋朝时期达到成熟。毫不夸张地说,瓷器是中国高度发达文明的体现,也大大提升了中国人物质消费水平,形成了高度发达的文化消费体系。作为中国器物的杰出代表,瓷器就已成为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重要商品。唐朝时期,瓷器就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亚等许多地区。宋朝,海上贸易发达,来自日本和朝鲜的遣唐使不仅带回了中国的瓷器,还学习瓷器制作技术。朝鲜代表性瓷器产品青瓷就是在中国制瓷技术的本土性转化。随着瓷器贸易范围的进一步扩展,西亚和北非许多地区均仿制中国瓷器,形成了完善的制瓷技艺。17世纪中期,在中国陶瓷制瓷技艺基础上,日本伊万里生产的瓷器赢得了欧洲市场认可,并开始和中国瓷器进行市场竞争。正是在中国瓷器贸易影响下,欧洲才不断探究和学习中国制瓷技术,并先后在迈森、代尔夫特和利摩日等地区建立陶瓷生产基地。但从这些地区前期陶瓷风格来看,无论是技术还是装饰,均能发现明显的中国特色。

其次,以商业贸易为基础,形成了质优价廉和诚信至上的国家形象。分析梳理中国瓷器能够在海外市场上构筑巨大影响力的原因,其关键性要素之一是产品的独占性,在全球性范围内,很长一段时期只有中国掌握瓷器制造能力。这种具有垄断性的特色也就意味着中国可以构筑以自身文化为核心的世界性的瓷文化圈。另一方面,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理念和诚信文化,也保证了在初期全球性竞争中具有的优势地位。17世纪中期,趁中国社会动荡的机会,日本陶瓷业迅速发展,在一段时期内取代了中国瓷器在欧洲的市场。但随着中国社会的稳定,以景德镇窑口为代表的瓷器产品在同日本竞争中再次拥有优势,夺回了欧洲市场。在此过程中,中日瓷器价格和商业运营模式起到了较为关键的作用。第一,日本瓷器价高质次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只能从日本进口瓷器的情况下,欧洲市场只能接受日本产品。但随着中国市场的恢复,欧洲商人就有了对比和选择权。来自中国精良的产品是促使欧洲人转向中国市场的原因。第二,交易中日本商人缺乏诚信,也引起了欧洲商人不满。“每捆短缺的问题(因为这些瓷器运到出岛已经很迟了,无法全部检查)使我们年复一年地越来越感觉到日本人的诚信严重下降,故不能被信任。”[12](121)相比较而言,尽管在来样加工中,中国工匠也可能出现失误,但瓷器质量和诚信的商人理念也是保证其国际竞争的关键性要素。

再次,以瓷器为载体,推动了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力的提升和传播。器物是人类社会交往中最为便捷的沟通方式,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器物使用者的心态,产生认同的心态,进而上升到对器物制造者的认同。瓷器作为中国传统制造的重要商品之一,在提升中国文化对外影响力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方面的个案比比皆是。在13世纪以后,中东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宫廷画中均能在显要位置看到中国瓷器的地位。同样,从16世纪开始,在欧洲许多油画作品中也能看到瓷器的影子了。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瓷器在他们生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证明上述论断的原因还有在18世纪以后,由于欧洲经济文化崛起,制造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瓷器,在欧洲油画中就很难看到中国瓷器的影子。此外,从欧洲许多国家以瓷器为装饰的房子和贵族家庭购买大量来自中国产品的现象看,也说明了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与此同时,在消费理念影响下,瓷器作为文化产品已经超越了功用范围,承载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在东南亚许多部族地区,瓷器拥有了超自然的生灵意义。“这里的工匠无法造出瓷器,连如何制作都无法想象。从而令瓷器取得突出的文化与象征意义,如此跨越千万里而来,更获得一种超乎人力的灵异力量,仿佛它们是从可敬祖灵、善变妖灵以及天界神灵的幽幻之地而来。”[11](261)在这种情况下,中东地区许多国家认为中国是一个完美的国度,有着和善的国民和发达的文化。尽管欧洲社会在这方面没有这么明显和突出,但依旧有着对瓷器的幻想,进而产生了对文化的深刻认同。“这里制作的瓷器,以及每年出口到印度、葡萄牙和新西班牙的瓷器,真是叫人难以置信!其实真正上好的成品,质地之精美任何水晶玻璃都难以企及;纯供本国王公贵族之用,严禁出口,违者死刑。这些瓷器系内陆制作,原料为质地坚硬的黏土,用力捣成粉末后,倒入石槽浸在水中,直到完全浸透。”[11](78)在这种局面下,中国文化体系作为完美的代称,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伏尔泰、莱布尼兹等欧洲著名文化学者均对中国推崇备至。尽管在这种“他者”文化建构理念下,有诸多自身文化的因素,但依旧可以证明中国文化有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综而论之,以水系为基础构筑的景德镇瓷器贸易和文化输出的路线。在此过程中,商人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景德镇为核心所形成的中国陶瓷对外传输之路,既是世界商业贸易的典范,也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杰出代表。

注 释:

①方志远教授关于商帮研究代表性成果有:方志远:《明清商的经营观念和投资方向》,《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方志远:《江右商的社会结构及经营方式》,《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方志远:《江右商帮》,(香港)中华书局,1995年。

②刘秋根老师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江西商人信范的资料,对江西商人的运输模式、经营方式、帮会组织以及与牙行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数篇论文和文献整理著作。

③这方面研究成果比较多,代表性的论著是贺三宝的博士论文,江右商帮兴衰对区域经济社会影响研究。

[1](明)宋濂、王祎主修.元史·百官志(下)[M].

[2](清)朱琰.陶说[M].

[3](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中)[M].

[4]Chintehchen and its River[N].The North-China Herald,August 2,1919.

[5](元)脱脱主修.宋史·食货志[M].

[6](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0.

[7]叶文程.中国古外销陶瓷的港口和路线[J].河北陶瓷,1990(5).

[8](元)蒋祈.陶记[M].转引陈雨前主编.中国古陶瓷文献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15.

[9](清)马端临.清朝续文献通考[M].

[10]李伯重.多种类型,多重身份:15至17世纪前半期东亚世界国际贸易中的商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11](美国)罗伯特芬雷著,郑明萱译.青花瓷的故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

[12]T.Volker,The Japanese Porcelain Trade of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fter 1683,p40.转引熊寰.中日古瓷国际竞市研究——以景德镇和肥前瓷器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猜你喜欢
商帮景德镇商人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言而无信的商人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驰骋西北的平阳商帮
威尼斯商人
浅谈温州商帮文化特点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从中法身税交涉看近代旅越闽粤商帮的利益诉求与历史演变
商帮沉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