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调大师的草原音祭
——评内蒙古民族音乐典藏系列宝音德力格尔演唱专辑《褐色的雄鹰》

2018-01-24 12:28哈斯巴特尔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长调首歌民歌

哈斯巴特尔

(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蒙古族著名长调大师宝音德力格尔演唱专辑《褐色的雄鹰》由内蒙古民族音乐传承驿站精心组织,搜集整理相关音频资料和文本编写,由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出版发行的内蒙古民族音乐典藏“大师系列”成果之一。本专辑共收录了宝音德力格尔在不同时期演唱的长调、短调等27首歌曲。其中A盘收录的15首歌曲有《褐色的雄鹰》《五岁的褐色马》《巴彦巴尔虎的守夜人》《辽阔的草原》《乌和尔图和灰腾》《都仍扎那》《都仍吉日嘎拉》《甘珠尔布日都》《桑根达赉》《山间古树》《达赉湖畔的敖尔金山》《圆蹄枣骝马》《额尔敦山的远影》《黄羊的犄角》《鹅颈枣红马》。B盘所收录的歌曲共12首,5首长调民歌以外,也有近代创作的7首歌曲。本文选择了宝音德力格尔演唱专辑中代表性歌曲《辽阔的草原》《褐色的雄鹰》《乌和尔图和灰腾》《清秀的山峰》《小野兔》《内蒙古好地方》等6首歌曲作简要论述,这种论述基于作者聆听之后的感想与思考。

一、历史中的歌与文本

宝音德力格尔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乌布尔宝力格苏木。童年的艰苦生活塑造了她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性格。1952年,18岁的宝音德力格尔在甘珠尔庙那达慕大会演唱了《修长的海遛马》《遥望额尔敦敖拉山》2首长调,赢得牧民观众和乡亲们的肯定与认可,当时被认为巴尔虎草原最出色的长调歌手之一。1953年,她被内蒙古东部区文工团(现呼伦贝尔市歌舞团)录取,开始了她的专业艺术生涯。这一事件,有两层意义,一是,宝音德力格尔从草原普通民间歌手转变成专业长调歌手;二是标志着长调民歌从此走向舞台表演并且以新的艺术形式将要出现在社会大众面前。1953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歌手演唱会上,她首次演唱巴尔虎民歌,获得“优秀歌唱演员表演奖”。1954年宝音德力格尔调入内蒙古歌舞团,翌年,随中国艺术团首次赴苏联、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慰问演出,演唱了大量的蒙古族长调歌曲,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1955年8月,宝音德力格尔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唱《辽阔的草原》《修长的海遛马》荣获金奖,被认为蒙古族长调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本专辑中收藏了宝音德力格尔演唱的《辽阔的草原》,这首长调被认为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也是宝音德力格尔的成名曲目,被广泛传唱。《辽阔的草原》是一首情歌,在巴尔虎、乌珠穆沁、喀尔喀都有不同的演唱版本流传。《巴尔虎传说》[1]一书中记载,《辽阔的草原》是由一个叫赛春嘎的新巴尔虎左旗文人于1890年左右编创的。《巴尔虎左翼镶白旗志》[2]中介绍道:1879年,赛春嘎出生在镶白旗第三苏木牧民乌金氏赛明嘎家。童年时期放牧以外,家里请家教学习满文、蒙语文,习书读诗。他平时以创作诗歌、教授乡亲们文化知识为主要工作,是当时巴尔虎草原很有名气的诗人、文人。他创作了很多祭祀敖包的颂词、赞马歌、佛教祝颂词等。《新巴尔虎左旗实录》[3]一书中记载,《辽阔的草原》这首歌,已有120余年历史,是新巴尔虎著名诗人赛春嘎为出嫁到新巴尔虎左翼正白旗的妹妹创作的歌曲,并在妹妹的婚礼上首次演唱。据宝音德力格尔讲,这首歌是她跟一个叫乌仁都贵的喀尔喀老人学会的,宝音德力格尔小时候曾在乌仁都贵老人家借住过一段时间。当时,这位老人带着女儿到新巴尔虎左旗,靠制作衣物和手工艺品谋生。宝音德力格尔正是从这位老人学会了这首歌,她用细腻而嘹亮的嗓音表现了这首歌要表达的情绪和文化语境。宝音德力格尔的演唱风格中凝结着巴尔虎文化所孕育的音乐认知、音色理念、文化习性与英雄主义情怀的综合特点。每听《辽阔的草原》,在潜意识中向往的草原,以及放马奔驰的冲动让人无法平静。随着歌声进入幻想中的另一个世界:水草丰美的巴尔虎草原。宝音德力格尔演唱的《辽阔的草原》,音色明亮,旋律悠扬,演唱时给听者一种草原的宽广和浓浓的游牧生活气息和味道。宝音德力格尔演唱的《褐色的雄鹰》,是一首巴尔虎训谕歌曲。据说,巴尔虎草原上有“三褐色”,即《褐色的野雀》《褐色的雄鹰》《五岁的褐色马》3首长调歌曲,巴尔虎人将这3首看作是巴尔虎民歌的标志。这首歌的内容积极向上,劝说年轻人,不要虚度时光,努力奋斗,建设美好家园。旋律优美,开始部分在两个实词“ere、 boro”的基础上形成起伏鲜明的上扬式旋律线条,在第一乐句中这种上扬式旋律线条至少出现3次,音程的紧缩与开放结构形成音域上的对比,曲调充满张力,通过宝音德力格尔清亮的歌喉,表达了歌的意蕴。从这首《褐色的雄鹰》看来,这首长调的文化价值不仅是演唱层面的,从中引申出一系列社会文化功能和意义问题,即蒙古族传统教育模式,以歌的形式来教育儿童、少年、年轻一代,这种歌的文化功能通过仪式中的演唱、仪式规则与习俗连在一起,构成巴尔虎部族传统文化的整体面貌,在部族社会内部、对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作者认为,歌的演唱,不能仅从审美的视角来观察,把歌的演唱放置于社会机制下运行的多种模式的组成部分来看待,长调的演唱和运用是社会文化机制的必然结果。

二、歌在悲与豪的界线中

宝音德力格尔演唱的《乌和尔图和灰腾》,从内容和旋律来看,属于悲伤的歌曲。据《新巴尔虎左旗实录》中记载,乌和尔图是一座山,而灰腾,则是一眼泉,位于新巴尔虎左旗境内。据说,这首《乌和尔图和灰腾》为20世纪初新巴尔虎左旗年轻人额尔敦朝克图编唱:额尔敦朝克图和道力格尔从小一起长大,长大后成为恋人。一天晚上,道力格尔家的蒙古包突然失火,一家人惨遭不幸。额尔敦朝克图来到烧成灰烬的蒙古包前,找到道力格尔的遗体,看见她手指上戴着自己送给她的戒指,痛苦万分,望着远处的乌和尔图山和灰腾泉,编唱了这首歌。当听到这首歌的故事,心中不由流淌一股悲伤的泪水,沿着故事的语境,聆听这首歌的旋律,真正体会到“悲伤”的滋味,这种“悲伤”被深深打印在歌的旋律和唱词中,听者无不叹息。如果说,不了解歌的故事文本前,聆听宝音德力格尔的演唱,给听众带来悠扬而舒缓的长调音乐味道,但了解其歌的背景故事之后,听她的演唱时,明亮的声音仿佛早已黯然失色,瞬间化作悲伤之水,冲刷着心扉。我们会发现,声音被歌的故事语境侵染之后情感世界所发生的变化是惊人的。

《乌和尔图和灰腾》,后来被填写新的歌词,称其为《牧歌》,迅速在国内流行,并传唱至今。在各类演唱版本中,对这首歌的名称、解读和意义方面,都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作者对此阐述个人观点。一是,如何理解《牧歌》,该名称显然是一种表层的理解,被赋予了一种游牧文化的标签,音乐结构和演唱方面,模糊了它原来的音乐形态层面的问题,既不像长调,也不像短调形态。二是,在传唱过程中没有详细介绍这首民歌的属性问题,归哪个地区、哪个部族的民歌,没有说明。这种模糊性导致《牧歌》被人们理解成内蒙古民歌,其中就会出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汉族民歌还是蒙古族民歌?如果是蒙古族民歌,怎么没有蒙文歌词?这本身已偏离了歌的原来含义,这种随意篡改的结果导致人们对这首歌的理解和认识上形成障碍,并逐渐丧失歌的真实性和文化内涵。因此,在这里提出观点是必要的。《牧歌》的传唱,可视为文化交流的产物,《牧歌》的演唱,表现了歌颂草原的含义,变成“赞美性”歌曲,它的演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悲伤”含义。这种现象,其包含了更多表演理论的相关问题,即一首歌的演唱,声音、旋律、表演之外,让听众领略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歌如何被演化成不同意义的声音结构和带有文化理念的符号,必定要与歌本身相关的文化要素联系一起进行分析并作阐释。

从这首歌的旋律被填写新的歌词情况来看,旋律仿佛是一种生命体,一旦生成,就会经历发育演化。发育演化不仅存在于某一件作品的乐思展开过程中,而且存在于世代传承的历史长河中,因而,对同一首旋律在历史演化中形成的诸多变体进行比较研究,就十分必要了。[4](248)上面提到的长调《辽阔的草原》《乌和尔图和灰腾》等歌曲,都是这种典型的例子。

三、长调的精神力量

蒙古族长调民歌曲调结构多为上下两乐句构成,在旋律形态的分析中,常会遇到一些屡见不鲜的现象,正如赵宋光所说:“上下乐句的大量存在,说明它的广泛性可接受,说明它对社会公众亲切易解,说明它体现了人们类审美情趣的共性,因此,不可因其“不新鲜”而漠视其审美表达的价值。[4](248)蒙古长调民歌的上下句结构体,正是草原游牧社会发展中,适合了草原文化的审美尺度,而被广泛接受的文化事实。

演唱是一种音乐的创造过程,这种解释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讨论。首先是声音的创造,一首歌,演唱者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其中就包括音色的构造、声音的传递过程。其次是意义的创造。每首歌的内容,由于演唱者的不同而理解、阐释和表演发生差异,这其中演唱者对歌输入个人的声音力度、情感的寄托深度和意义的编写过程有所不同。宝音德力格尔演唱的《清凉的山峰》原本是一首巴彦淖尔民歌。每次听她的演唱,误以为这首歌就是巴尔虎民歌,但宝音德力格尔曾反复强调,这首歌是20世纪60年代,她参加全区文艺汇演期间,跟当时在巴彦淖尔工作的著名马头琴演奏家巴拉贡(1906-1966)学唱的。这首歌表达了恋人离别时的不舍与忧伤心情。经过宝音德力格尔的演唱,这首歌传遍草原。她的演唱中充满了对爱人的思念,音色的甜美中散发出相恋的味道,婉转如云式的诺古拉塑造出恋人用心对话的情景。她的演唱能够营造出如此意境,是声音的天才?还是精湛的技艺大师?我想,只有亲身聆听她的演唱之后才能有所感悟。

《小白兔》是一首巴尔虎民歌,听到宝音德力格尔的演唱之后,感慨万千,心中不由产生一丝悲意。宝音德力格尔4岁那年,母亲离世,在当时游牧生活的年代,草原牧区生活贫穷,四季气候变化无常,尤其冬季草原异常寒冷,据说她冬天没有鞋子穿,双脚冻伤,有时她会将双脚放在冒着气的牛粪里面取暖,幼小的宝音德力格尔没有母亲的呵护与照料,吃尽了苦头,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13岁时,父亲辞世,宝音德力格尔从此成为孤儿,无依无靠,只能忍受饥饿,欺辱,辛苦劳作,痛伴随着她度过艰涩童年。《小白兔》以拟人化的方式,描述了可爱的小野兔,在原野上自由地玩耍,却受到人类的捕杀,表现了它恐慌的眼神和无助,以及忐忑不安的心情。这首歌体现了蒙古人对自然万物心怀怜悯的情怀和仁慈博爱。宝音德力格尔演唱的《小白兔》,声音柔和,音调中充满了暖暖的爱意和怜悯之情。作者在猜想,在她演唱的过程中,是否也想起她艰难的童年生活和如同那小白兔一样孤苦无助的日子。

《内蒙古好地方》是宝音德力格尔演唱的创作歌曲,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庆典制作的纪录片《今日内蒙古》插曲。由胡兆衡作词,著名达斡尔作曲家通福作曲。完整的《内蒙古好地方》前面是宝音德力格尔先生的长调独唱部分,后有短调形态的合唱部分。长调部分的曲调选自于巴尔虎长调《黝黑花斑马》的部分旋律素材基础上改编而成。上世纪50年代,内蒙古掀起“民歌填新词”运动,通福等作曲家们根据民歌曲调,添加新的歌词,创作出《十五的月亮》《草原晨曲》《映山红花满山坡》等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内蒙古好地方》是通福根据巴尔虎长调民歌作为素材改编而成的创作性长调歌曲。宝音德力格尔的演唱使歌曲在音乐风格上获得新意,巴尔虎传统长调音乐风格的痕迹以外,歌词方面,具有赞美时代的创作特点。

通福的这首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两点理论问题:首先,不仅保持了创作的作品中保持了稳定不变的要素——长调音乐的舒缓性节奏韵律得到了巧妙地运用。通福长期关注民歌并从民歌的音乐结构和基本要素的保持不变中发现其核心问题,并为创作服务。其次,从审美容量的层面上加以品尝、探索、求新。探寻哪些审美内涵有历史继承性,哪些审美内涵则是开拓出新的成果,而在整体上则向审美意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展示出作曲家的明锐的思维和创作灵感。宝音德力格尔的演唱,从作品的诠释和解读过程,以及技术结构的成长与审美容量的开拓双重层面,均达到作曲家所期望的目的。

四、结语

宝音德力格尔演唱专辑《褐色的雄鹰》,是蒙古族长调音乐历史中极其珍贵的音乐遗产,也是献给草原人民厚重的长调“音祭”。我们现在回听她的歌声,宝音德力格尔的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华丽而高贵的长调音乐精神。宝音德力格尔甜美的歌声中蕴含了巴尔虎草原人民浓浓的情义以及对人生、对自然所表现的包容与关怀与宽度。宝音德力格尔的长调演唱历史,是蒙古族长调民歌从草原走进城市,从蒙古包唱响世界舞台的一部史诗性历程,在这一宏伟的历程中,宝音德力格尔的长调音乐精神,激励着蒙古族长调音乐的未来和希望,而她的歌声承载了草原游牧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

仿佛看到了“长调敖包”旁,飞来一群百灵用嘹亮的声音献祭“长调敖包”,听!歌声回荡在巴尔虎草原。

[1]朝·都古尔扎布.巴尔虎传说[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

[2]B·乌力吉等.巴尔虎左翼镶白旗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

[3]吴静怡主编.新巴尔虎左旗实录[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

[4]赵宋光.赵宋光文集(第二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长调首歌民歌
不为我们而作的歌
就是这首歌
草原的长调
天籁之音 生命之歌——锡林郭勒长调民歌编译
草原长调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