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 “四好一高”新征程满足 “美好教育”新期盼

2018-01-26 15:13谢道权
中小学校长 2018年5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教师

□ 谢道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美好教育”是“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2018年习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又一次把“教育”摆在 “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的首位,由此什么是“美好教育”,如何办 “美好教育”,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命题。“美好教育”是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教育,是适合教育对象、匹配社会需要的教育。“美好教育”需要筑强 “四好一高”(好学生、好教师、好校长、好学校、高质量)“五大”支柱,需要以昂扬的姿态和积极的作为,开启新征程、满足新期盼。

一、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筑强 “好学生”支柱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精心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聚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学生。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持之以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持德法同行,严格意识形态管理,辩证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施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育学生的 “世界眼、中国心、竞争力”,筑牢青少年一代的思想根基。

聚力培养身心健康成长的学生。积极落实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要求,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常态开展大课间和阳光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掌握一到两项终身受益的技能,全面提升体质健康水平。注重学生情感需求,加强心理咨询服务,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改善美育设施和教学,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聚力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全面施行 “适合的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支持学生把兴趣和成才结合起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设立多样社团,提供多元课程,让学生既不要 “担”不必要的 “负”,又要 “吃”应该吃的“苦”,力争人人成才、个个出彩。着眼 “三个面向”,推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研学旅行、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助力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

二、坚持德能绩廉整体创优,筑强 “好教师”支柱

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 “四有”好教师标准,坚持德能绩廉整体创优,倾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把师德建设作为铺就底色之基。围绕有形载体与内化养成两个维度,用好正面引领与负面约束两个手段,大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水平。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师爱与责任”等专题教育或实践活动,推行师德考评负面清单和 “一票否决”制度,引导教师守住师德红线、建树师德标杆。弘扬教育清风正气,自觉接受各界监督,严格考核与查处,倡导民主的师生关系、纯净的家校关系,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把师能建设作为练就本领之核。对照各个学段教师专业标准,围绕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加速教师个体成长步伐,壮大名特优教师群体。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自觉更新教育知识、学科知识、通识性知识,不断增强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研究能力,以及班级管理、教育活动组织、与同事和家长沟通等能力。坚定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立场,加强校本研究、生本研究,主动收集分析过程性资料、第三方信息,不断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练就过硬的教书育人本领。

把师绩建设作为筑就高地之源。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综合实施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更加重视教学水平、教学实绩、科研成果、创优项目的实际贡献,引领和倒逼各岗位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绩效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稳步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健全优秀教育人才激励机制,尽可能减少各类非业务性负担,切实增强教师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让教师真正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三、坚持“四有”标准“四力”并举,筑强 “好校长”支柱

贯彻教育部中等职校、义务教育、幼儿园校 (园)长专业标准,坚持人格影响、规划引领、教学领导、资源整合 “四力”并举,积极锻造有思想、有度量、有魅力、有境界的校 (园)长队伍。

增强人格影响力。“大德之行,必有大治”。好校长的威信不仅来自于 “权”,更来自于 “品”。弘扬敬业奉献精神,保持清正廉洁本色,增强 “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坚决听指挥、顾大局、守法纪,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品行修炼,做到爱校如家、平等待人,做到以身作则、尽心履职。要有识人之明、成人之美、容人之怀。用人所长,不求全责备;包容多样,不弱化主导;尊重差异,不扩大分歧。做到 “向我看、跟我干”,同进退、共荣辱。

增强规划引领力。“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好校长既立足干好当前,也着眼谋划长远。尊重学校传统,诊断学校现状,结合时代要求和教育形势,统筹资源投入、外部环境等 “硬约束”,以及岗位绩效、校园文化等 “软实力”,不以客观条件当借口,而以主观努力求突破,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不同层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任务。根据各年度的推进情况,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与做法,动态调整行动方案,发扬“功成不必在我”的作风,做到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弱校—强校—名校、普通校—特色校—示范校、市内领先—省内前列—全国知名的递进式跨越。

增强教学领导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校长不能满足于行政领导,更要强化教学领导、学术领导。推行教育家办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不断的学习充电与实践反思中生成智慧、形成风格,成为一门或多门学科的行家里手,以真抓实干的激情和精益求精的姿态,当好教师的榜样,成就教师的发展。实行扁平化管理,坚持依法办学与自主办学相结合,建好教育智囊团、教师发展学校等学习型、研究型组织,靠前指导与督促年级组、学科组和教导处、教科室等高效履职,不断提高课程改革、教学创新的执行力和达成度。

增强资源整合力。“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好校长不仅自己实干巧干,还善于聚力借力。对内通过打造和谐、奋进团队聚力。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各方意见,建树多劳多得、优教优待的清风正气;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解决教师后顾之忧,营造既办得了公事、又说得了私话的人文环境,画出推动学校发展的最大 “同心圆”。对外通过构建开放合作格局借力。健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完善家长委员会、学校基金会、校友联谊会等组织;建立良好公共关系,当好协调上下、统筹内外的 “社交家”,提取各级政府、职能机关、所在社区、当地企业和学生家长支持学校发展的最大 “公约数”。

四、坚持软硬齐抓远近结合,筑强 “好学校”支柱

以教育现代化创建为主抓手,坚持软硬齐抓远近结合,大力实施高品质学校建设行动,打造组织放心、社会认可、人民满意的好学校集群。

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积极破解土地、经费等要素制约,把学校布局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融为一体。推进各类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国家、省、市出台的学校建设、管理和评价标准,有计划、分步骤建好办好每一所学校。统筹美丽校园、智慧校园、绿色校园等建设,消除“贪大求洋”造成浪费的冲动,摆脱千篇一律的设计风格和超出需求的豪华配置,选址用地、房屋建筑、设施装备等做到功能完善、安全环保、经济美观。注重融入教育元素、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变 “凝固的建筑”为 “流动的教育”,通过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不断提升内涵品质。回归教育本真,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把“人”放在教育的 “最中央”,干该干的事、做能做的事。保障教育公平,在治教办学各个环节尽可能体现机会、过程、结果的公平正义,让广大师生对当下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形成共同的目标愿景、统一的行为规则,充分激发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战斗力。打造特色办学品牌,鼓励学校错位发展、变道超越,逐步形成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特色学校集群,提供更多条件和机会让师生遇见美好、享受美好。

积极优化教育治理。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提高发展规划和目标定位前瞻性,增强行动方案和具体策略的针对性。支持师生独立思考、大胆变革、自主学习,增强广大师生的执行力和创造性。推进“一校一章程”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发挥社会评价作用,保障师生和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设 “没有围墙”的学校,深化开放办学和国际合作,形成校际共建、城乡一体和学校社会协同、中外教育互动的良好生态,逐步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五、坚持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同频共振,筑强 “高质量”支柱

秉承国家意志、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相融合的价值导向,坚持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同频共振,全面施行适合时代、适合生产力、适合教育对象的现代化教育。

坚持办社会主义教育。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方向不动摇,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教育服务发展能力,更好承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教育责任。建树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主动对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地方产业结构,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高质量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拔尖人才、创新人才,更好发挥教育工作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坚持办业界认可教育。践行陈宝生部长 “小学要开心、中学要活心、大学要静心”的 “三心”育人理念,推行个性化、分层次、有差别的教书育人模式,追求 “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的教育理想。改革接受性学习,拓展研究性学习,增加体验性学习,各尽其职、各显其能推动 “人”的现代化,引导学生实现社会角色、个人追求和兴趣爱好的统一。积极置身全省甚至全国教育的坐标系,高质量发展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特色多元的职业教育、规范健康的民办教育,高水平推动 “幼有优育”“学有优教”在高港落地落实。

坚持办人民满意教育。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好知情意行并进、产学研用融通的道路,构建满足学生需要、匹配社会选择的课程体系,统筹提升第一课堂、创新第二课堂 (社会)、拓展第三课堂 (网络),高质量培养学生的必备能力和核心素养。基于内控机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全过程落实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 “两手抓两手硬”要求,助力学生既过得了“今天”(考试选拔),也赢得了“明天”(就业创业竞争),主动呼应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向往。

“人民对美好教育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更高历史起点上,广大教育工作者务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系统化思维,自觉融入 “四好一高”建设工程,积极策应 “美好教育”战略大局,找准定位,咬定目标,低调务实不张扬,撸起袖子加油干,力争在我们手上把教育事业发展得更加平衡、更加充分、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圆我教师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