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

2018-01-30 18:10刘楠王连娣
北极光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语言交际中日跨文化交际

刘楠 王连娣

摘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可分为语言和非语言。语言交流,顾名思义就是将所要表达的意思以文字的形式传递,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但人类的交际不仅限于如此。图片、动作、表情等非语言形式也可以传递人们的思想。当语言受地区、年龄等影响时,非语言交际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非语言交际的学習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语言交际,了解文化交流的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日;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

一、关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即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即同族语者与他族语者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当今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早已由“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转变成“同住地球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也已经不再是数万公里,一切事情的标准也已经“全球化”。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吉登斯也曾指出:“全球化已经定义为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地域连接起来,即此地所发生的事件可能是由于许多英里以外的异地事件引起,反之亦然。”可见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二、关于语言交际

1.涵义

语言交际即运用语言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具有一定的世界性、传播性。因语言本身拥有强大的交际能力,更加凸显了独特的交际功能,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决定人们的生活状态。

2.无障碍语言交际的制约因素

(1)思维模式。文化背景不同,人类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就不同。中国人说话做事含蓄,喜欢在事情解决之前维持一种良好的氛围,再循序渐进,向着目标一点点靠拢,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西方国家的人们做事直截了当,从细节出发,直击主题。思维上的差异就会导致交际行为以及交际风格的不同。

(2)价值取向。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一种文化下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或许被视为禁忌,为人们所不齿。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就致使中国人有极其深刻的传统观念,教导人们要学会顺从,懂得孝敬长辈,强调安分守己,做事循规蹈矩。而一直倡导民主的西方国家则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

(3)行为规范。行为规范,顾名思义就是做事的标准。中国人最重情义,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们在更多情况下被道义所束缚。而由于西方国家强调个人利益,因此西方国家的人们重利而轻义,若双方产生了冲突,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法律途径。

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不同都会导致语言交际产生障碍,从而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增进友谊。

三、关于非语言交际

1.涵义

非语言交际即用除语言之外的交流因素,包括行为举止、服装等等,在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即同一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意义不尽相同。若想与他人交际时不受语言、文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有效地沟通,了解说话人动作所表达的意思则势在必行。

2.功能

(1)重复功能。与语言交际行为表达相同意义。如为人指路时,在告知方向的同时,手会指向同一方向,即为重复。

(2)补充功能。在应表达的意思之上增加更深的意义。如向他人道歉时鞠躬更加深刻地表示出歉意。

(3)替代功能。仅用非语言交际行为表达情绪。如用一个真诚的微笑安慰他人,给他人以前进的动力。

(4)否定功能。与语言交际行为所表达的意思相矛盾。如撒谎时虽嘴上表示并不是自己所为,但声音及四肢颤抖便出卖了自己。

3.优势

一方面,同语言交际行为一样,非语言交际行为具有学习性,且与语言交际行为相比,非语言交际行为更容易掌握,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亲切感,更容易拉近人们心灵上的距离。虽然非语言交际行为同样受环境的制约,但一些情况下不同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具有相同的意义。如面带微笑着握手表示欢迎,面无表情表示伤心,点头表示赞同,挥手表示再见。听报告或讲演时,将身体靠在椅背上,不停地打呵欠,表示对内容不感兴趣等等。这些具有公认意义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就为跨文化交际扫清了一些不必要的障碍,促进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另一方面,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运用使得信息传递过程中变得多维化,更易于理解,减少信息的重复,避免浪费。可以说非语言交际行为在加快信息传递效率的同时,又弥补了语言交际行为的不足。因此只要正确理解和合理使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就可以克服语言沟通的障碍,提高信息的传递质量,更加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四、中日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比较

在当今跨文化交流加速频繁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触,共同分享国家繁荣之道,促进各国之间人民的和平共处,努力创建美好时代。日本与中国渊源已久,长达两千多年,自古以来中国号称礼仪之邦,自唐朝以来各国就争相效仿中国,遣唐使等一系列的举措让中国文化传入日本,但随着日本近些年来的不断西化,致使中日间文化差异不断加深。中日友好关系的不断加强,国家领导人间会晤,两国留学生,旅行者的不断增加都让清楚了解两国间文化差异变得尤为重要。

1.鞠躬

早些年在中国,初次见面时15度鞠躬,长辈或地位较高者30度鞠躬,但鞠躬意识在中国人思想上很浅显,现在只有在婚葬礼或对他人表达谢意或是歉意时才会出现,且通常此类情况下的鞠躬是无需回礼的。而日本人却以鞠躬为基本礼仪,通常情况下,地位较低,年龄较小的人先鞠躬,且鞠躬的角度越大,所表达的敬意就越深。

2.握手

中国人将握手视为基本礼节,无论是在与人初次见面,朋友久别重逢,还是亲人离别时都用以表达,尤其是男性常常以此种行为致以问候。日本人很少与人握手,目前只是处于适应阶段,方便与人交往。endprint

3.微笑

微笑往往是一种很礼貌的行为,中国文化中捧腹大笑,喜笑颜开等词形容笑,但有时微笑却用来掩饰悲伤,但在日本微笑只是一种单纯的交际行为准则。无论日本人情绪多么低落,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都会以微笑示人,因此也常常会引起误解。

4.点头

日本人在与人交谈过程中会不时地点头,并非用来表示赞同,而是在告知对方我正在聚精会神地聆听你的意见或想法。而中国人只会在赞同或肯定别人时才会选择点头。

5.体距

中国人与日本人同为低接触人群。与中国人相比,日本人更加抵触与人接触。中国人在多数情况下会选择握手表达问候,在与久别重逢的亲人或朋友见面时会拥抱甚至是亲吻脸颊。日本人除了鞠躬和握手外不会与他人发生更加亲密的接触。可以说大和民族是与人交往时体距最远的民族了。若是交谈时相距太近,会让日本人感到不快,与异性相距太近更易引起对方误解。

6.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在清朝末期就以旗袍和长袍大褂替代了中山装,后因中国不断崛起,在世界中的地位也日益上升,故进行了“汉服复兴”。许多东南亚国家人民在重要节日中都会穿着具有国家特色的传统服装庆祝,但汉服虽日益被现代中国人所接受,至今仍没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众所周知,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和服的种类繁多,在性别,婚姻状况以及正式场合能否穿着方面均有差异。男性和服颜色单一,且多为深色,腰带较细,穿着方便。男子将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作为正式礼装。女性和服颜色鲜艳,腰带较宽,不同腰带其系法也各有差异,搭配不同款式和服的发型也有不同。已婚女子多穿“留袖”和服,而未婚女子则多穿“振袖”和服。此类和服多在庆典,宴会等正式场合穿着。约会或购物等半正式场合下多穿小纹和服。《中国民间禁忌》一书中曾将服饰的颜色归纳为四:贵色忌、贱色忌、凶色忌、艳色忌。日本规定非隆重场合下不允许穿着红,白两色的服饰,因白色为圣洁的代表,而红色则象征着魔力。

7.送礼

世界上最钟爱送礼的国家就数日本了。不论是探访亲戚还是参加宴会,日本人都会带上礼物,礼物胜过千万句感谢与问候。不过日本人送礼忌讳送重礼,会认为你的身份地位高于他们,且日本人会送包装精美的礼物。日本人会送给最亲近的朋友一身自己已经穿过的衣服,表示将自己的灵魂也交付于对方,这样更能体现出与人交往的诚意。有人也会在赠衣时在衣服口袋里放入一枚五日元的硬币,意为“与你有缘”。而在中国,送礼并不是一件必做的事情,且中国人送礼不会在意贵贱,只要合适即可。正所谓礼轻情意重。日本人忌送手帕,梳子等,中國人则忌送钟表日本人送礼通常是奇数,而中国人则喜欢2,6,8。

8.用餐

中国人用餐时忌讳举着碗喝汤,将筷子直立插入饭碗里,在长辈动筷之前小辈是不能先动的。而日本人不允许将筷子置于餐具上,直接用碗喝汤且发出声响,这表示你对主人制作饭菜的喜爱和称赞,但在中国却被视为无教养。在中国,剩下饭菜证明你吃饱了,而在日本人看来你并不喜欢这次招待。正式宴会中,若有事需要提前离场,中国人会选择与主人道别后在离开,而日本人则会直接离开。

9.商谈

商务活动中,日本人会用丰富的肢体语言与人沟通,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更加形象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中国人与人交谈时习惯注视着对方,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而这在日本人看来是一种极其不礼貌的行为,日本人只会适时地与对方进行目光上的交流,甚至有时会选择闭着眼睛倾听对方,而中国人则将其看做一种目中无人的举动。日本人有极强的时间观念,中国人的时间意识则很浅显。

10.名片

日本人初次见面时会交换名片,若有人不带名片,会被视作不尊重对方且不好相处,交换名片时也是由地位较低,年龄较小的人先递名片,且双手持名片。如果对方是身份尊贵或年长的人,将名片递出后,双手与胸等高接过名片,确认过对方的姓名后再将双手放下。名片应收入名片夹或上衣口袋中。

五、中日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1.重视非语言行为在中日间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在进行中日间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我们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衣着、面部表情、行为举止等,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例如日本人对身体接触很抵触,我们与之见面时就选择以握手的方式表达问候,而非拥抱。与日本人交谈时可以选择将视线放在下颚的位置,适时地与之进行目光交流,以示尊重。

2.注意中日间非语言行为的差异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应懂得观察同时清楚了解其与自身文化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尤其要掌握具有不同意义的同一非语言行为。如用餐时日本人会发出声响地喝汤以示喜欢主人招待的饭菜,我们应该感到开心而非认为无礼。

3.重视日本独特的非语言行为要素

我们也应重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非语言行为。如日本人在开门让行和座位安排有着独特的讲究。在与上司或客人同乘电梯时,应让其先进先出。在各种场合下的宴席中,应安排上司和客户上坐。同乘一辆汽车时应让上司或客户坐在后排座位靠近窗户的位置。这些在交际过程中都不可有误,否则会影响交际。

4.加强对日本文化的适应

我们要不断拓宽渠道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如:报刊,杂志,影视作品等,并通过国际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多接触日本人群,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增加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且不断汲取其养分,习得日本文化优势。学校也应开设相关课程,在日语教学中着重体现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学习,利用情景交际,观看视频等方式丰富课程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重视非语言交际,增加相关知识。

六、结语

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将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相结合才能进行完美的交际过程,在当今这个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期,想要避免地域差别所带来的影响,通过自觉学习和了解其他文化,分析各国家,民族文化间存在的差异,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消除跨文化交流障碍。灵活掌握非语言交际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中日间友好往来对中国的不断崛起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日语专业学生,了解中日两国间文化差异,在学好日语的同时,将日本非语言行为掌握得炉火纯青也是必修课。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交际中日跨文化交际
播音主持的语言交际及情感表达探析
如何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灵活运用影视材料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英语的语调功能浅析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