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障碍课堂教学设计※

2018-02-08 20:36张桂菊喻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抽动症儿科学钩藤

张桂菊 金 喻李 璇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儿童抽动障碍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临床常见的儿童时期起病的神经精神性疾病。通常在3~15岁发病,国内报道8~12岁人群中抽动障碍患病率2.42‰。男性学龄儿童患病危险性最高,男女患病比率为3~4∶1。

《中医儿科学》教材自七版开始纳入本病,列入小儿肝系疾病的范畴,此后不同版本《中医儿科学》教材中均把本病作为重点内容列入,说明中医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特色与优势明显。

本人从事中医儿科学教学近20年,在课堂授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认为在本病的教学设计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因病机应重点突出小儿生理与病理特点

本病的病因多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所伤、感受外邪、疾病影响、情志失调等因素。《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第九版)将该病纳入小儿常见心理障碍章节,更加注重情志因素的影响。独生子女一代,父母过分溺爱,使儿童面对困难或挫折时承受力差;又或者父母期望值过高,学业负担重,都可造成儿童心理压力过大而致情志失调发为该病。

儿童抽动症多起病于学龄前期与学龄期,与小儿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其中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肝常有余为抽动症形成的生理基础。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感受六淫之邪,损伤卫阳,内应心肝,因肝常有余,易肝风内动,或外邪从阳化热,引动肝风,则见抽动诸症。或脾虚肝旺,木亢生风,如清代医家沈金鳌所言:“脾虚则生风者,非风自脾生。脾虚则肝木必强,乃风生于肝也。故风盛则筋急,肝主筋故耳。”或痰郁化火,痰火上扰心神。

儿童抽动症多起病于学龄前期与学龄期,该时期是儿童从婴幼儿时期居家生活到托幼机构、小学等集体机构的过程,容易因感受外邪、外界压力过大、父母管教方式不当诱发或加重病情。基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加之各种因素的影响,故这一时期儿童“发病容易”,与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相吻合。在课堂讲解时要突出生理为基础、病理为特点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本病在儿科临床多见的原因。

2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儿童抽动症是西医病名,中医界认识尚不统一,古代无抽动症病名,根据症状与中医学“慢惊风”“瘛瘲”“肝风”等范畴。在辨证论治上,既要沿用五脏辨证的方法主要从肝脾论治,也要从本病的发病特点辨病论治;在分证论治上,既要从风、火、痰、湿之思路讲解气郁化火证、脾虚肝旺证、阴虚风动证的辨证治疗,也要适当补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如根据本病容易外感诱发加重的特点从肺论治,采取疏风宣肺、清肺化痰、利咽通窍的治法。

并且需要介绍当代西医学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如氟哌啶醇、泰必利口服方法。同时补充针对发病诱因,对家长和患儿同时进行心理疏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辨证用药与专药的应用相结合

在重点讲解辨证分型处方的基础上,应继续讲解治疗本病专方专药,专药如钩藤,《本草纲目·钩藤》记载:“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息,则诸证自除”。故可在本病所有证型中均选用平肝熄风之钩藤。白芍味苦,酸,微寒,有补血敛阴、柔肝平肝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有镇静与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石菖蒲有开窍除痰、醒神健脑的作用,现在药理研究表明其主要成分有镇静、镇痛、解痉之效。

4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解内容

多媒体教学的好处是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更重要的是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更多的信息,内容丰富,印象深刻[1]。抽动症患儿症状较多,涉及头面、四肢、腹部等抽动症状,也有咳嗽、清嗓等发声性抽动症状,单纯板书与教师口头描述往往印象不深,所以在课堂上尽量用多媒体方式传授给学生图片、视频短片等资料,使内容更形象、生动,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授课前应认真准备,搜集患儿眨眼、耸肩、摇头、做鬼脸、清嗓、咳嗽等典型表现展示给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应对影像进行部分处理,保护患儿隐私,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传播人文关怀。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应贯穿教育的始终。

值得注意的是,单纯多媒体教学容易淡化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沦为“放映员”,学生成为“观众”,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2]。故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要灵活运用传统教学方式如板书,在课堂进展过程中把重点与要点在黑板上逐条列出,避免多媒体翻页后知识点不能再现的问题。另外,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运用风趣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以及肢体动作感染和调动学生,使其思维始终游走在课堂之内。

5 重视案例式教学的作用

案例形象、直观,利于对知识的把握[3]。案例式教学一直是临床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典型病例资料,融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于实际病例中,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有利于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4]。

本病的危害主要来自家长的责怪、过分关注,同学朋友的歧视,患儿自身感到焦虑紧张,影响心理发育,当成年后进入社会十分不利。临床研究显示,约20%患儿成年期存在严重甚至更复杂的抽动障碍,预后不佳[5]。而临床上,很多患儿抽动症状不重,并不影响生活学习,真正对患儿产生严重影响的是来自外界的压力。通过具体案例可将患儿与家长的感受与困惑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理解本病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医生角度思考如何跟家长和患儿沟通,减轻其心理负担,改善预后。例如有一患儿,男,8岁,父母40多岁时生育,且都性格内向,平时鲜与孩子沟通,但对其学习要求却很高,家庭氛围压抑,导致患儿出现眨眼、耸肩、腹肌抽动等表现。就诊过程中患儿神情紧张,很少与医务人员交流。其母亲已逾经50岁,正值更年期,对孩子病情过分关注,焦虑不安,不停说教,导致患儿愈加紧张,症状反复,加重病情。通过讲解这个典型病例,使学生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认识到家长的心理行为在治疗儿童抽动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要想充分运用2个学时的时间,完成课堂讲解儿童抽动症知识,应抓住重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想结合,突出本病特点,结合临床案例加深印象,并适当补充现代研究内容,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郑明昱.以肾病综合征为例谈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4):44-47.

[2]秦俭,隋鑫.多媒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改革措施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3):293-294.

[3]刘琼,杨云松,李成年,等.BOPPPS教学模式下中国医学史课堂教学设计初探[J].中医教育,2017,36(6):233.

[4]李江全,汪受传.案例式教学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5):44-45.

[5]邓红珠,邹小兵.儿童抽动障碍共患病[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7):485-487.

猜你喜欢
抽动症儿科学钩藤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不同产地钩藤的药用成分含量及不同温度烘干的影响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孩子可以看电视吗?看美国儿科学会怎么说
华钩藤研究综述
应恢复儿科学专业招生
从痰、风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平肝熄风止动汤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