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灸探赜

2018-02-08 20:36张二伟陈兴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气海灸法人民卫生出版社

张二伟陈兴华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护理中心,广东 广州 510405)

膏肓穴位于人体后背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补虚要穴,多用灸法。中医古代文献对艾灸膏肓穴多有载录,可用于治疗虚损羸瘦、失精、咳逆上气等多种疾病。本文从文献角度对膏肓灸源流及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探讨膏肓灸效应特点,以此为中医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提供思路。

1 膏肓其名

“膏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晋景公患病请医缓医治,医缓认为其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后人以“病入膏肓”表示患者病情险恶已无法医治。在中医典籍里“膏”与“肓”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中医学中“膏肓”有三种含义:(1)指体内的实体结构。《左传》与《灵枢》皆认为“膏肓”为人体的实体结构,且“膏”与“肓”的部位不同。“膏”与“肓”具体指人体的哪两个部位尚存在争议。针灸名家李鼎教授[1]认为“膏肓”应为“鬲肓”,“鬲”为胸腹的间隔部位,而“肓”则为腹内脏腑外围的包膜。(2) 指一种病证。《肘后备急方》云:“膈中之病,名曰膏肓。”[2]《扁鹊心书》云:“肺寒胸膈胀,时吐酸,逆气上攻,食已作饱,困倦无力,口中如含冰雪,此名冷劳,又名膏肓病。”[3]《千金宝要》云:“膈气为膏肓”[4]。(3)指穴位名称,即位于人体后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膏肓穴。

2 膏肓灸源流

唐代医家孙思邈最早提出了膏肓灸法,《备急千金要方》云:“膏肓俞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5]904。孙氏重视膏肓俞的定位方法,详细描述了三种不同体位的取穴法,并且指出:“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疴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5]905。书中未提及隔物,则膏肓灸应属于直接灸法。

自孙思邈提出膏肓灸法之后,后世医家对膏肓灸做了大量的探索和总结,膏肓灸治症愈加广泛。北宋琼瑶真人《针灸神书》云:“浑身疼痛要升阳,气上提搓仔细详,若筋疼痛宜汗法,膏肓多灸莫针良”[6]。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云:“久嗽,最宜灸膏肓穴”[7]195,“或背上先疼,遂牵引肩上疼者,乃是膏肓为患。《千金》、《外台》固云‘按之自觉牵引于肩中是也’,当灸膏肓俞,则肩背自不疼矣”[7]221-222。

南宋时期,庄绰编撰《灸膏肓腧穴法》一书,此书是中医史上第一部膏肓灸专著。此书在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北宋王惟一《明堂铜人灸经》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总结,丰富了膏肓取穴方法的内容,辅以图示图文并茂,方便了取穴定位,同时保留了膏肓灸的重要医案。作者提出了具体的灸后补养方法,指出灸后宜食温软羹饭,毋食生冷、油腻及鹅鱼虾等发物,灸后阳气康盛,然“勿以阳气乍盛辄犯房事”[8]。又指出膏肓灸过量可能引起不适,提出了解决方法:“如觉气壅,可灸脐下气海、丹田、关元、中极四穴中一穴;又当灸足三里,引火气以实下”[8]。至此,膏肓灸法已趋完备,后世医家研究膏肓灸多宗此书。

3 膏肓灸治疗效应

3.1 膏肓灸多用于补虚 尤重益气与扶阳 《灸法秘传》云:“如五劳七伤,诸虚百损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缓也”[9]804,“咳嗽……日久成劳者,灸膏肓弗误”[9]803。《杂病广要》云:“若积日既久,变成劳疟者,宜灸膏肓”[10]86,“有贵人久患喘,夜卧不得而起行,夏月亦衣夹背心。予知是膏肓病也,令灸膏肓而愈”[10]878。

3.2 膏肓灸亦可泻实 《针灸资生经》云:“痰涎等证,不一而足。惟劳瘵有痰为难治,最宜灸膏肓穴,壮数既多,当有所下。砻砻然如流水之状,盖痰下也”[7]190。

3.3 膏肓灸可调神 《灸法秘传》云:“凡有一切虚损劳瘵,及至形神大惫,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则无救矣”[9]803。

3.4 膏肓灸可助孕 《急救广生集》云:“膏肓穴在脊骨四柱下,近五柱两旁各开三寸。治五劳七伤,身形羸瘦,男子失精,女子失血,骨蒸咳逆,怔忡健忘等症,以致无嗣。灸之,百病俱愈,交接即孕”[11]。

4 讨论

4.1 何谓膏肓灸 药王孙思邈首创膏肓灸,仅指艾灸膏肓俞。宋代庄绰《灸膏肓腧穴法》提出了膏肓灸引起不适的解决方法:“如觉气壅,可灸脐下气海、丹田、关元、中极四穴中一穴;又当灸足三里,引火气以实下。”[8]及至明代李梴《医学入门》则曰:“灸至百壮千壮,灸后觉气壅盛,可灸气海及足三里,泻火实下”[12]。

由上可见,膏肓灸仅指艾灸膏肓穴,而灸足三里、气海是为了消除因过量艾灸膏肓所导致的“气壅”不适。且艾灸足三里、气海,其壮数必然较少,不适症状缓解后自可停灸。若艾灸膏肓后未出现不适,则不必灸足三里、气海。然而,有学者将膏肓、足三里和气海三穴同时施灸,艾炷大小、壮数几无差别,称此为膏肓灸,这是曲解了膏肓灸的本义。况且,膏肓、足三里和气海,三穴皆是人体补虚要穴,三者同灸,哪个穴位发挥较大效应亦未可知。因此,膏肓灸仅指艾灸膏肓穴,灸后若出现气壅于上的不适则可灸足三里和气海。

4.2 膏肓穴位特异性探析 艾灸膏肓治疗效应广泛,究其原因在于膏肓的穴位特异性。膏肓穴在人体后背上部,处纯阳之地。高式国《针灸穴名解》云:“上有肺之魄户,下有心之神堂,本穴居二者之间,即医缓所谓肓之上,膏之下也,故名‘膏肓俞’”。膏肓与肺相近,且与肺之魄户相邻,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又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故艾灸膏肓可温肺益气,治疗久咳、痨瘵等病。左侧膏肓与心相近,且与心之神堂、心包之厥阴俞相邻,心主神明,又主血脉。《黄帝内经》云:“血气者,人之神”。故艾灸膏肓可益血而调节神志。

《灵枢》认为“膏”与“肓”分别为人体的两个实体结构,“膏”的原穴是鸠尾,“肓”的原穴是脖胦,即气海。而“膏肓俞”则是膏肓脏气输注于人体后背的穴位。鸠尾位处胸膈之下,气海在下腹部,二者正好将人体分为三部分,则艾灸膏肓可调节三焦之气。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膏肓灸可温通三焦化气行水。且膏肓位于膀胱经,膀胱为州都之官,艾灸膏肓可温阳利水。故艾灸膏肓俞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流水状”[5]905。周楣声《针灸穴名释义》云:“此穴无所不主,又指为助长正气之门”。膏肓位于膀胱经,膀胱经络肾属膀胱。膀胱与肾互为表里,肾藏元阴元阳,是人身元气之根。元气健旺则精力充沛邪不能侵。人久病多伤肾,膏肓灸具有补虚的作用当与肾关系密切。肾主生殖,故膏肓灸可助孕。故,膏肓灸治疗效应与肺、心、肾、膀胱及三焦关系密切。

4.3 穴位选取必须准确 膏肓穴靠近肩胛骨,若患者体位不当,则肩胛骨容易将穴位覆盖。《备急千金要方》云:“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好肉耳”[5]861。取穴准确,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孙氏创立膏肓灸明确指出了患者正坐、侧卧和俯卧三种不同体位的取穴方法。《灸膏肓腧穴法》一书更记载了十三种取穴方法,并绘制了相应图谱。可见,膏肓灸取穴必须准确,否则徒劳无功。

4.4 选择适宜壮数 膏肓灸用于补虚,一般壮数较多,《刺灸心法要诀》云:“膏肓穴,主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灸七七壮至百壮”[13]。《针灸玉龙经》云:“虚羸有穴是膏肓……灸之千壮亦无妨”[14]。然而,《黄帝内经太素》云:“灸法亦须量人少长大小肥瘦,气之盛衰,穴之分寸,四时寒温,壮数多少,不可卒中失于常理”[15]。可见,膏肓灸用于补虚虽然可以成百上千壮,还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形而定。故,庄绰有艾灸膏肓后气壅于上之说。

5 结语

唐代孙思邈首创膏肓灸,至南宋庄绰发展成熟。膏肓灸多用于补虚,是治疗诸虚百损的重要疗法。膏肓灸仅指艾灸膏肓穴,若灸后出现气壅于上的不适,可灸足三里和气海。膏肓灸治疗效应较广泛,既可补虚又可泻实,还能调神及助孕。膏肓灸治疗效应与肺、心、肾、膀胱及三焦关系密切,值得深入研究。膏肓灸施术时必须要准确定位穴位,且艾灸壮数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味追求量大。同时,中医虚证多是长期患病的结果,施灸时宜徐徐增加壮数,不可一味求多求速。

[1]李鼎.何以“膏肓”一误再误—“鬲(膈)贲”“荒、肓”“幕、膜”各字音义判析[J].中医药文化,2008(2):50-53.

[2]晋·葛洪.肘后备急方[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07.

[3]宋·窦材.扁鹊心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21-22.

[4]宋·郭思撰.千金宝要[M].苏礼,杨承祖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41.

[5]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6]宋·琼瑶真人.针灸神书[M].陆寿康点校.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7:36.

[7]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M].黄龙祥,黄幼民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8]宋·庄绰.灸膏肓腧穴法[M]//元·窦桂芳集.黄帝明堂灸经灸膏肓腧穴法子午流注针经针经指南(旧题针灸四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86.

[9]清·金镕抄传.清·雷丰补说.抱一,江诚校字.灸法秘传[M]//陆拯主编.近代中医珍本集:针灸按摩分册.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0]日本·丹波元坚.杂病广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11]清·程鹏程.急救广生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04.

[12]明·李梴.医学入门[M].金嫣莉,何源,乔占兵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21.

[13]清·吴谦.医宗金鉴(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59.

[14]元·王国瑞.针灸玉龙经[M]//李鼎评注.王罗珍校勘.针灸玉龙经神应经合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2.

[15]李克光,郑孝昌.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0.

猜你喜欢
气海灸法人民卫生出版社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自我按摩治疗前列腺病
瘢痕灸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