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实读活读宽
——统编版三上《掌声》教学

2018-02-23 11:04陈道佩,周鹭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爱会小英自然段

这几年来,针对目前流行的“1+X”群文阅读,我们一直探索着“一篇课文三课时”来完成的阅读教学任务的范式课堂,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笔者以统编版三上《掌声》为例,谈“一篇课文三课时”读的教学设计。

一、第一课时:夯实基础,扎扎实实,把课文读实

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按照自学要求进行自主朗读以后,主要是对学生的“初读”进行检查、交流,这其中包括对于生字词的理解。在此,我们的训练有两个着力点:

第一个方面,是训练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如:“经久不息”,我们启发学生自己从多角度入手去理解这个词语。从这个词的组成来看,“久”“息”都是学生能够理解的,合在一起也能够理解这个词语的大概意思;从上下文来看,是讲掌声响的时间长,“经久不息”的意思也就明白了;从联系生活实践来看,情绪热烈的时候鼓掌的时间也就长于一般……在准确地理解了这个词语以后,我们会引导学生自我小结理解这个词语的窍门,并鼓励学生用这些窍门进行今后的学习。每一节课,我们总要在生词当中精选这样三四个点让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这节课,我们下功夫的词语还有“犹豫”“忧郁”等。

第二个方面,我们在训练学生理解词语的过程中还顺势而为,注意结合词语的不同特点扩充学生的词汇积累。如:在教学“残”时,学生已经积累了关于“残”的不少词语,但是对“残”的几层意思理解得不是很准确。因此,我们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和“残”相关的词语;列出字典上关于“残”的几种解释;根据不同的词义进行梳理、归类。

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文中“残疾”这个词的词义,又在理解的基础上扩充了一批词语,收获远远大于对一个生字词的掌握。

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在初步通读之后,我们还要让学生读熟。熟读的环节安排,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再一个就是使得学生在此能够把课文读通、读顺,为精读课文、真正读懂课文打下基础。

为此,我们采取的方法往往有两种:一种是读一部分就停下来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再读一部分再想一想这部分文章讲了什么,直到把全文理清楚。第二种方法是教师用提问的方法指导学生读书。比如教师提问:原来的小英是什么样子的?(请学生读第1自然段)教师追问:但后来经过了一件什么事情,小英变了?(请3名学生读2~4自然段)接着,教师再问:通过这件事后,小英又有了哪些变化?(学生读第5自然段)然后,教师引读:小英的改变是因为掌声给了她勇气。(请学生读第6自然段)最后,教师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齐读第7自然段)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这样的熟读十分重要。有了这样的熟读的基础,才可能进行下一步精读,学生才能不掉队,真真实实地当课堂的主人。这样的熟读,在中年级也是强化了段的训练,让学生养成仔细阅读的好习惯。

二、第二课时:披文入情,灵动生成,把课文读活

在第二课时,我们重在精读的基础上把课文真正读懂和读活。学生有了初读和熟读的基础就可以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这就是精读的任务。精读有时是围绕一个点展开的,有时是围绕一条线展开的。本篇课文我们是围绕小英转变的这条线展开的。因此,有两个侧重点:小英的转变前和转变后以及两次掌声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理解原来的小英时,我们重点抓了这样一句话:“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我们运用了叠加式的朗读法,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她会坐在教室的一角,然后再嵌入“总是”一词,变成“她总是坐在教室的一角”,理解“总是”包含的意思,再嵌入“默默地”一词,了解小英的内心。小英后来的变化,我们抓住了这样一句话:“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理解在这里为什么要用“甚至”,一个是前后内容对比,另外一个就是把以前的表现和现在的表现进行对比,从而明白小英的变化。从以前的忧郁、自卑,到现在的自信、开朗,小英这么大的变化仍是源于同学们掌声中传递出来的鼓励与赞扬。请学生对比着读一读,让学生体会到小英的转变,乃至掌声的神奇。

同时,我们抓住了两次掌声:每一次掌声什么时候响起,小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几个点精心设计,披文入情,使学生了解小英受到的鼓舞,抓住了理解课文的关键、理解人物的关键,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融会贯通地读课文。这里的“贯通”,可以指段与段的贯通、段与篇的贯通,亦可以指内容或者写作形式的贯通,还可以指课内外的贯通。我们让学生选择通过自己的理解对课文进行朗读。这里的朗读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请学生自己先谈一谈对课文的感悟,再诵读课文。感悟可以是内容方面的感受,也可以是写作方法等方面的感悟。另一种方式是由学习小组采用自我创新的方式去读,可以是轮读,也可以是齐读等。如生1读“她坐在教室的一角”,生2读“她总是坐在教室的一角”,生3读“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而他们的理由是每加入一个词就能够更准确地揭示出小英以前的生活状况;又如生1读“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生2读“后来,小英在给我的来信中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这样的读能体现出学生不但理解了小英的变化,还知道了其变化的原因。此时,再来朗读全文或部分课文,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声情并茂。

真正意义上的读活,还表现在语用上,即破解课文的写作密码,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在段的构成上明显的特点:文中一开始为了表现出小英的忧郁,先讲了小英的表现,再讲形成的原因;文章后面讲了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也是先讲结果,再讲原因。而这样写的好处是先把结果呈现在读者面前,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作用,然后再阐明原因。这样对于刚刚作文起步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会这种构段方式是很宝贵的。

三、第三课时:瞄准基点,拓展延伸,把课文读宽

只有沟通课内外联系的渠道,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读大、读宽,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特增加第三课时——拓展延伸课,在读大、读宽上下功夫。

《掌声》这一课思想感情的陶冶在最后一段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即“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但是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从这样的高度来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简单的图解。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我们准备把这个基点从互相关心、互相鼓励提升到人与人之间的爱上面,因此我们选了一本绘本——《我想要爱》。

在这个绘本的学习当中,教师始终坚持把握住一个问题:爱是什么,有了爱会怎么样?因为前面的侧重各有不同,老师却一直坚持以这个问题贯穿全文,学生的回答就非常地丰富了。在老山羊那里,喂奶就是爱;在土拨鼠那里,洗脚、扇风、讲故事就是爱;在小兔子那里,吉米为小兔子所做的事也是——爱。可见,爱在不同的情节里有不同的表现。在此,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训练环节,让学生来说一说:“爱是什么,有了爱会怎么样?”生1:“爱就像一缕阳光,有了爱会使我们感到很温暖。”生2:“爱就像一阵春风,有了爱会使我们感觉很凉爽。”生3:“爱就像妈妈的拥抱,有了爱会使我感觉很幸福。”生4:“爱就是分享,有了爱会让我们感觉到不孤独。”……在这里,学生的体验是丰厚的,学生的灵魂所受到的熏陶是丰富的。当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以后,当学生的感受也充分地表达出来后,再让班里的每位学生写一写:“爱是________,有了爱会________。”学生写的也是丰富多彩的,然后再让学生将自己感受最深的用彩笔画出来。

最后,我们的老师又推荐了几本关于“爱”这个主题的相关篇目:《我是霸王龙》《长大做个好爷爷》《猜猜我有多爱你》。进一步扩大阅读面,把课文读宽。并规定检查、交流和评价的时间,评比班级的“读书之星”,从而提升课外阅读的质量与效果。由此可见,要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把语文学习延伸至课外。

猜你喜欢
爱会小英自然段
小英的烦恼
真心守望 为爱发声 周大生品牌大使王力宏演唱抗疫主题歌曲《坚信爱会赢》
秋天
季节性恋爱(外一首)
幸福者
美丽的秋天
《月食》主题曲
叫爸爸
巧猜字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