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经筋理论运用放散状冲击波治疗慢性跟腱炎63例※

2018-03-01 08:35曹昺焱姜美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经筋跟腱冲击波

庄 威 肖 京* 王 浩 庄 平 曹昺焱 饶 毅 姜美驰

(1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康复理疗科,北京 100091;2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妇科,北京 100102)

慢性跟腱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好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1],症状上主要是以晨起、久坐、久站或剧烈活动后疼痛,其典型症状是以刚开始行走时疼痛较为明显,行走一段距离后疼痛逐渐减轻,查体时可在足部跟骨内侧结节处发现明显压痛感,其痛症可持续数月;部分患者经久不愈,并伴随不同程度的踝关节活动功能受限,影响行走的同时给正常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我们在临床中根据中医经筋理论,采用放散性冲击波疗法治疗慢性跟腱炎,并与常规冲击波治疗相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3例均来自2016年7月—2017年5月于本科室门诊就诊的慢性跟腱炎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男26例,女37例,年龄27~63岁;病程0.5~3年;单侧跟腱炎41例,双侧11例。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平均年龄 (41.5±6.9) 岁,平均病程 (12.5±2.4) 个月;对照组32例,平均年龄(40.8±7.4) 岁,平均病程(11.9±2.7)个月;2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程、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x±s)

1.2 纳入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1)起病较为缓慢,患者有数月甚至多达几年的病史,足跟部疼痛多发生于中年以上,体质较肥胖者,与老年或高龄的退行性改变有一定关系;(2)有的患者在跟骨位X线摄片侧位片上显示跟骨骨刺,大部分患者无异常变化;(3)足跟内侧或外侧边缘疼痛,站立或步行时加重,特别是刚开始行走时疼痛较为明显;(4)大部分患处无红肿,在跟骨内缘或外缘结节处有局限性压痛,有的患者合并有扁平足畸形。

1.3 排除标准 (1) 合并有足部外伤及手术病史的患者;(2)合并有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患者;(3)过敏体质的患者;(4)肿瘤患者、严重肝肾疾病患者以及患有其他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放散状冲击波治疗,使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患侧下肢。采用瑞士EMS公司DOLORCLAST®放散状冲击波治疗机,选用蓝色放散状手柄治疗,经过触诊了解患者疼痛部位,确定痛点位置,用记号笔标记,清洁周围皮肤,涂耦合剂,以跟骨跟腱附着处局部压痛点为中心进行冲击。冲击波参数:探头:15 mm;探头压力:2.5~3.0 bar(每次治疗时取患者可耐受的最大值);频率:5 Hz;每次治疗的冲击次数:2000次。

1.4.2 治疗组 在采用常规放散状冲击波治疗1000次的基础上,加入对腓肠肌两肌腹中下三分之一处,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和半膜肌肌腹中下三分之一处,腘窝正中央处(委中穴)这四个穴位进行冲击。冲击波参数:探头:15 mm;探头压力:2.5~3.0 bar(每次治疗时取患者可耐受的最大值);频率:5 Hz;每个点的冲击次数:200次。

治疗频次为每周1次,5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其治疗效果并根据相关数据进行评定。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所有患者治疗前、末次治疗后进行疼痛程度和临床疗效评定。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量表[4](visual analogues scale,VAS)评定患者静坐30 min后开始直立行走时足跟的疼痛评分。

疗效评定:治疗前与治疗后的VAS差值/治疗前,以≥50%为痊愈,50%~25%为有效,<25%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运动功能评定:根据患者活动情况将运动功能分为Ⅳ度:Ⅰ度:正常活动;Ⅱ度:轻微活动:能做日常活动,但行走或站立不能超过1小时;Ⅲ度:活动严重受限;Ⅳ度:完全不能活动,患者不能连续行走或站立超过5分钟[5]。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组共31例,其中治愈17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3例,有效率90.3%;对照组共32例,其中治愈10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9例,有效率71.9%;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治疗前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有下降,2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组VAS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x±s,分)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定对比 治疗前2组功能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较治疗前功能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功能评定比较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定情况比较 [例(%)]

2.4 2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治疗组总复发率7.1%(治疗结束后1个月发现有效病例中有2例复发),对照组为21.7%(5例复发),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慢性跟腱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最初的临床表现为晨起、久坐、久站或剧烈活动后疼痛,活动一段时间后疼痛缓解;足跟部的生物力学结构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产生变化,跟骨的负重量逐渐增大,跟腱力学平衡紊乱,跟骨及周围软组织的血液循环出现障碍,神经组织受到压迫出现水肿症状[6]。在病理状态时,参与下肢活动的下肢三头肌及其肌腱张力增加,不仅改变了相应肌群张力,而且生物力学性质也受到影响[7]。长期病理性肌张力升高造成肌肉两端附着点的应力集中,骨质增生,并有可能进一步形成膝关节和踝关节的重心偏移。对于跟腱慢性跟腱炎,常规治疗多集中在痛点局部,而忽视了相应肌肉多个受累部位的处理,这可能是此类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

经筋理论是古人基于当时的解剖认识,以12运行力线为纲,对人体运动规律与病理变化的高度概括与总结,《素问·痿论》将经筋的主要生理功能概括为“主束骨而利机关”,经筋附着、连属于骨关节,对骨关节起到约束和连缀作用。正常生理情况下,筋、骨的关系可概括为“骨正筋柔”,筋与骨关节构成一个整体,协调配合,以维持人体的正常姿势和完成人体的运动功能。病理条件下,则表现为是挛急、反折、掣引、疼痛、转筋、强直、弛缓以及关节活动不利、肢体偏废不用等。如《灵枢·经筋》指出“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素问·生气通天论》则提到“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对于经筋病的治疗,《内经》则强调“横络解结”,即对经筋走行通路上形成的病理性条索筋结进行疏解,从而迅速改善经筋痹痛的临床症状。

根据经筋理论,慢性跟腱炎患者跟腱处的经筋因经气量减少而慢慢淤积成痛,单纯处理痛点局部并未能消除致病的主要因素,而导致症状常常复发。我们在处理局部痛点同时,注意处理经筋远隔部位相应的闭塞处,即进行“消灶解结”[9]。腓肠肌两肌腹中下三分之一处,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和半膜肌肌腹中下三分之一处的选择,是我们对于多数患者进行“揣穴”(经过触诊寻找穴位)确定的,这种“揣穴”方法,是在经络疗法基础之上,针对经筋生理和病理结构,需要进行“解结”的治疗特点发展而来的;这些穴位虽不是大多数患者的疼痛点,但却是足太阳经筋的“结”,处理这些“结”可以提高经脉气血运行,加速新陈代谢;腘窝处(委中穴)虽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但其位置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腓肠肌内、外头之间,恰为足太阳经筋“结”的中心,因此打通经脉运行,通条上下阴阳,非委中穴莫属。

放散状冲击波的功能是松解粘连,减轻疼痛,加速微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10-11],取足太阳经筋上的“结”进行冲击波治疗,不仅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组织、器官的病症,甚至可以通达全身上下经络,调节气血,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辨证观。通过本研究显示,基于中医经筋理论运用放散状冲击波治疗慢性跟腱炎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1]周春东,杨泽弘.中药治疗跟骨高压症[J].中国骨伤杂志,2011,14(4):234.

[2]程永,王竹行,唐成林,等.经筋病中医病理机制理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6):101-10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Evans S,Greff R J,Wright J I.Compositions for use in embolizing blood vessels:US,US7138106 B2[P].2006.

[5]张力为,林岭,赵福兰.运动性心理疲劳:性质、成因、诊断及控制[J].体育科学,2006,26(11):49-56.

[6]江晖,李肖生,罗湘军.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Bosworth法跟腱翻转延长+自体植骨修复足跟后区软组织及跟骨跟腱附着部分缺损的治疗[J].医药前沿,2013(17):344-345.

[7]姜玉莹.点拨腰大肌对纤维环损伤大鼠模型腰大肌被动拉伸张力影响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8]秦伟凯.从经筋论治膝骨关节炎性疼痛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9]秦伟凯,赵勇,张宽.“以痛为腧”经筋病证痛点机制探讨[J].北京中医药,2011,30(9):675-678.

[10]张振福,曾新吾,陈聃,等.水下冲击波聚焦作用下空化效应的实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2,26(5):17-21.

[11]杨军,史展,邢更彦.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研究的相关进展[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1):34-39.

猜你喜欢
经筋跟腱冲击波
防护装置粘接强度对爆炸切割冲击波的影响
跟腱炎及跟腱周围炎的预防
脚使不上劲或因跟腱断裂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封闭治疗跟腱炎的解剖学基础
武汉冲击波
能源物联网冲击波
训练需防跟腱损伤
医生集团冲击波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