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体验视角下PAD课堂的应用研究※
——以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为例

2018-03-01 08:35邓洋洋张冰冰李马其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过程课堂教学课程

孙 鑫 邓洋洋 杨 芳 张冰冰李 佳 马其南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辽宁 沈阳 110032)

课堂体验指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环境的感知和评价,是用来评价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1]。课堂体验直接影响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和学习效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也是学情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改善大学生课堂体验,提高学习质量的视角,将“对分课堂”(PAD课堂)的模式引入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教学,把握教师在课程中的教学组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课程评价等重要环节,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大学生对中基课程的学习收获。

1 大学生的课堂体验

学生并不是生活在纯粹客观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一个丰富的经验世界里,教学的问题不仅是大学教师怎样设计他们所教的课程,更是他们的学生如何理解和体验教师所教的课程[2]。课堂体验,也叫课堂感知,是从学生角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关注课堂体验的内涵、学生的个性特征与课堂体验的关系、课堂体验与学生学习主观性、学习方式、学习结果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越来越丰富。在高等教育质量研究中,学生的课堂体验已经成为提高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观测点。2011年,厦门大学“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课题组自主编制了课堂体验量表,归纳了影响大学生课堂体验的四个因子: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同伴关系和教学组织。研究结果表明,课堂体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改善学生的课堂体验,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PAD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2.1 PAD课堂 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首次提出了“对分课堂”的概念,这种新的课堂模式是一种国内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把教学过程划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 (assimilation) 和讨论 (discussion)三个环节,称为PAD课堂[3]。PAD课堂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教师讲授,另一半学生讨论,并在课后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内化与和吸收。该模式融合了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势,先教后学,更加突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强调过程性评价。PAD课堂是基于改善大学生课堂体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型教学模式,核心特点是“隔堂讨论”。

2.2 PAD课堂在中基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在中基教学80学时中选取30学时的内容进行PAD课堂教学,这里以“防治原则”为例阐述PAD课堂在中基教学中的应用。

2.2.1 PAD课堂的教学组织 PAD课堂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堂学习、课后学习和课堂讨论三个环节。

课堂学习以讲授为主,PAD课堂讲授的原则是“精讲留白”。授课教师将防治原则部分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阐述,重点讲解中医“治未病”、治则治法等概念,框架式讲授预防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治则中正治与反治、治病求本的相关内容,并要求学生在课后对相关内容自主学习。

课后学习是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内化吸收阶段,要求学生在一周的时间内独立完成阅读、复习、思考、作业,作业是很重要的一环,要求精、重质、减量。如本章作为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未病先防”中养生部分的内容后,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评析,通过“亮考帮”总结个人学习成果。“亮”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亮点,可用于展示;“考”指自已了然但他人可能困惑之处,可以凝练成题挑战同伴;“帮”指需要他人为自已解惑的部分,以便在讨论环节寻求同伴的帮助。“亮考帮”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并为课堂讨论环节积累素材。

课堂讨论环节,“治未病”、治则等知识点在课堂中第二次出现,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再次深化学习。如学生在讨论时提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正治与反治的实质都是采用与疾病本质相反的药物或治法来进行治疗的原则,机械记忆容易混淆。有的同学给出回答,虽然二者的本质是一致的,但是反治是针对更为复杂并存在假象的疾病。在组间和跨组讨论中互相分享学习成果,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较之教师的独白式讲授更吸引学生。

2.2.2 PAD课堂的互动 PAD课堂的互动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教师在“一半”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案例式等传统教学法进行师生互动,在“另一半”以讨论为主的教学过程中,以“亮考帮”导向师生、生生互动。通过PAD课堂实践,我们发现小组讨论环节8人组可达到较好的互动效果。

PAD课堂互动更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注意收集同学们普遍提出的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精心设计作业内容,引导学生高质量的完成自主学习,及时纠正学生提出“治则这部分考试如何出题”等类似问题。

2.2.3 PAD课堂的评价 PAD课堂注重形成性评价,考核学生参与课程的状况,考核点落在平时作业和讨论上,这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如同学们态度端正,同伴关系良好,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得到基础成绩8分;在作业中能较好反映学习见解、学习拓展或在讨论中有发言都有相应的加分,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能够得到满分10分。PAD课堂的形成性评价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拓宽学习视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深度学习。

2.2.4 PAD课堂的质量反馈 我们通过网络问卷反馈PAD课堂在中基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问卷包括适应性、参与性、专注性、兴趣性和自主性五个方面。结果表明,67%学生能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这种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但学生们认为PAD课堂对提高课堂专注力的效果一般(如图1)。另外,PAD课堂授课班级的期末成绩结果显示与以往同专业的学生无显著差异,说明在PAD课堂的应用过程中,虽然压缩了教师讲解的时间和内容,但并未对学生总体成绩造成不良影响。

3 课堂体验视角下PAD课堂在中基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中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理论,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入门基础课,应用PAD课堂改善课堂体验,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中感知中医思维和学习要求,享受学习过程,能够为今后的深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1 中基PAD课堂调查问卷结果

PAD课堂是把学生课堂体验作为根本出发点,对分的过程是“知识传递”和“内化吸收”的结合,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关系,注重形成性评价和问题导向,引发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效提高教育质量。PAD课堂也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平台,推送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进行网上讨论及作业上传等,通过网络互动,提高课程质量。此外,在PAD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传统教育模式下同学们较好地“亮”,“考”和“帮”环节薄弱,听多问少,且提问多偏于应试,功利性学习动机明显,更需要教师注意引导。总之,PAD课堂的应用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在推广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本课程的PAD课堂应用策略。

[1]史秋衡,郭建鹏.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2,33(2):109-121.

[2]Prosser M,Trigwell K.Understand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the Experience in Higher Education[M].London:McGrawHill Education,1999:58-59.

[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4]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1-51.

猜你喜欢
过程课堂教学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