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压豆联合中频脉冲电治疗脑卒中早期偏瘫

2018-03-01 08:35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压豆耳穴偏瘫

谢 红

(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预防保健科,江西 南昌 330003)

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当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脑卒中年发病率为109.7~217/10万,患病率为719~745.6/10万,死亡率为116~141.8/10万。脑卒中的年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据统计,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3/4存在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1]。最常见的还是运动障碍——偏瘫,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被动运动时抵抗较强,肌萎缩不明显,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出现病理反射,肌电图检查看不到神经电位,时间长久则逐渐转为挛缩状态[2],因此,对脑卒中截瘫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对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降低致残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随着中医康复治疗的不断发展,我院运用穴位压豆联合中频脉冲电康复治疗脑卒中早期偏瘫,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8月—2017年5月在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符合脑卒中诊断的患者58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17例;年龄44~69岁,平均年龄 (56.5±12.5)岁;病程1~5个月,平均病程1.6个月;其中脑梗死46例,脑出血12例。将上述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组29例。2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⑴均符合脑卒中偏瘫的诊断标准[3];⑵均行CT或MRI检查确诊核实;⑶意识清楚,精神正常;⑷血压控制在180/100 mmHg以下。

1.3 排除标准 ⑴年龄>70岁的患者;⑵病程超过6个月的患者;⑶CT提示继发性颅内出血;⑷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⑸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⑹精神异常的;⑺不能依从的;⑻有晕针史,不能耐受传统针灸与电针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西医常规治疗: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丹红注射液40 mL静脉滴注,1次/d;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奥拉西坦注射液4 g静脉滴注,1次/d。

1.4.2 试验组 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如下治疗。

1.4.2.1 耳穴压豆 病变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取耳穴(肝、手、脚、交感、神门、皮质下)。操作方法:嘱患者坐位,选穴位后,将压豆部位皮肤用75%酒精消毒,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 cm×0.6 cm大小的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后直接贴附在选取的耳穴上。然后用拇指指腹给予适度揉、捏、按压,强度由轻到重,以患者感觉麻、胀、酸疼为度,嘱家属每日自行各处穴位按压4~5次,每次每穴按压0.5~1 min,睡前加1次,双耳穴交替施治,2 d换药1次。虚证用轻刺激法,实证用强刺激手法,10 d为1个疗程,共3疗程。

1.4.2.2 中频脉冲电治疗 ⑴取穴:上肢取内关、外关、曲池及合谷,下肢取阳陵泉、足三里及昆仑,取穴方法按《腧穴学》[4]。⑵操作步骤:患者取仰卧位,接通电源开机,将YK-2000B型中频治疗仪(广州一康医疗设备实业有限公司)一组电极片接好,分别贴在一侧上肢内关、外关、曲池及合谷中的两个穴位,另一组电极片接好分别贴在下肢阳陵泉、足三里及昆仑穴位中两个。单人使用,选择同步,按处方号9,设置治疗时间20 min;接着调节上肢电极片输出刺激强度A1,再调节下肢电极片输出刺激强度A2,为特定脉冲调制波,电流幅度10~20 mA,刺激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治疗结束后,仪器自动切断电流,发出报警,将电极片从患者体表取下。20 min次-1,1次d-1。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4.2.3 注意事项 ①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②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③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者按压宜轻;④当前使用:同步或异步;⑤电极片放置人体时,勿开关电源;⑥仪器工作时应远离强电器,不与其他设备共用插座以防干扰和出现电刺激;⑦病人皮肤干燥容易造成接触不良,治疗中病人皮肤如有针刺感,要暂停使用,用清水或75%酒精擦拭后再进行治疗。

1.4.2.4 观察指标及评测方法 观察2组患者1个月后治疗效果及总有效率。

Fugl-Mever评定法是由Fugl-Mever等在Brunnstrom评定法的基础上制定的综合躯体功能的定量评定法,其内容包括上肢、下肢、平衡、四肢感觉功能和关节活动度的评测,科学性较强,因此在有关科研中多采用此法[5]。Fugl-Mever评价患肢运动功能,上肢为66分,下肢共34分,肢体功能越好,则评分越高;采用Barthel指数[6]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满分100分,日常生活能力越强,则评分越高。

1.5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减少91%以上,病残程度0度;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减少46%~91%,病残程度1~3度;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足18%。治疗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病例总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相关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经1个月治疗后,2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其中试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x±s,分)

2.2 2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2组患者经过1个月治疗后,其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例(%)]

3 讨论

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主要是因为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受到损伤,从而失去了对肢体的控制功能。现代康复医学认为,脑卒中偏瘫后,中枢神经的信息交换可通过各种方式沟通相关的突触链进行功能重组,使患者的功能恢复成为可能[7]。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脑为元神之府”。精明、元神都是主宰精神意志、思维活动功能而言。中风之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是因风阳痰火內盛,“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上冲犯脑所致,故其病位在脑。脑卒中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8]。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弱;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逆血瘀。肝风夹痰瘀阻于经脉者,则肢体木而不仁。中风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并当配合耳穴、针灸等康复治疗[9]。《黄帝内经·灵枢》说:“耳为宗脉之所聚也”。耳穴压豆是一种常见的耳穴刺激法。取耳穴肝,有平肝熄风,清热泻火之功;肾有滋阴补肾,提高机体免疫,增强抗病能力作用;耳交感穴具有活血、强心之功;耳穴神门与皮质下穴能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功能;耳穴肝、肾、皮质下穴均具有健肝血功效。耳穴相应部位(手、脚)、交感、皮质下、神门均具有解痉功能。现代研究表明,刺激耳穴能够引起大脑网状系统的正常有序的激活,减弱或抑制了原有的病理兴奋灶,使大脑皮层细胞的兴奋和抑制趋于平衡[10]。

中频治疗仪是应用被低频电流调制后的中频电流来治疗疾病的仪器,兼有低频电与中频电两种电流各自的特点和治疗作用,作用较深,不产生电解刺激作用,人体易于接受而容易产生适应性。能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引起骨骼肌收缩防止肌肉萎缩;提高平滑肌张力;作用于神经节与神经节段,可产生反射作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它通过热电磁性触头传导特殊频率的电流来刺激人体的穴位,从而产生了针灸、热疗、电疗、磁疗的治疗效果。它具有通经活络、调理气血、祛瘀止痛的功效。穴位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经穴。中频脉冲电刺激内关、外关、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及昆仑穴,可以滋养肝肾,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祛风化痰,宣窍通络。阳明经气血通畅,肢体活动功能易于恢复。同时配合耳穴压豆有良好的防病治病效果,能镇静、强心、活血、改善微循环、松弛肌肉痉挛、增强机体免疫力。本研究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穴位压豆联合中频脉冲电康复治疗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西医治疗,并且穴位压豆安全无副作用,操作方便。中频脉冲电康复治疗操作也简单方便,可重复性使用。

[1]张静平,李秀敏.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79.

[2]严翠香,刘琪雄,李雪林.脑卒中肢体挛缩的康复护理干预[J].现代医院,2013,13(2):74-76.

[3]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医学报,1986,1(2):56-57.

[4]罗永芬.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0-86.

[5]陈立典.康复护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1-48.

[6]高月志.神经内科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1):230-231.

[7]庄素萍.电针治疗偏瘫 52 例体会[J].南京中医药大学报,1997,13(5):289.

[8]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00-310.

[9]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9-279.

[10]李文娟,张颖春.耳穴贴压法对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躁动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1,26(16):33.

猜你喜欢
压豆耳穴偏瘫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疏肝解郁法配合耳穴压贴治疗经前期综合征60例
腹部按摩配合耳穴压豆防治老年骨折术后便秘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
耳穴压豆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40例
改良百会压灸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虚寒型颈性眩晕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