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探析

2018-03-01 08:06落瀚卿
绿色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明

落瀚卿

摘要:指出了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享受。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生态危机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森林资源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得到重视。这两种理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尤为重要,并且存在很多分歧。为此,探讨了两种理论分别对生态文明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4-9944(2018)10-0281-02

1引言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发生改变,由原来的敬畏自然转变为控制自然,这样便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危机问题,尤其是自20世纪中期工业化的发展,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与破坏并且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要正确分析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观点,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正确看待生态文明的发展问题。

2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是以有意识的人类为主体,自然为客体,并且将人类视为价值判断唯一的主体,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是进行道德评价的依据,它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论。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主要分为强人类中心主义和弱人类中心主义。

强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作为最高级的存在物,其所有需求都合情合理,可以破坏或者摧残任何自然存在物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只要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人可以忽视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可以为了自身的意愿不借一切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忽视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强人类中心主义又称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界的主宰是人类,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感性需求而存在。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植物活着是为了动物,所有其他动物活着是为了人类,驯化动物是为了能役使它们,当然也可作为食物;至于野生动物,虽不是全都可以食用,但是有些还是可吃的,它们还有其他用途:衣服和工具可由它们而来等……,自然就是为了人类而造的万物”。

在弱人类中心主义看来,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问题,要满足感性需求的意愿应通过理性来调节,要把人的利益和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权衡。人对于自身的需求要有选择性的满足,要有所限制,在承认人的利益同时也要尊重自然存在物的内在价值。弱人类中心主义又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该理论中以诺顿为代表的思想最为突出,在他看来,生态环境是所有人的共同财富,任何人都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从整体性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保护环境,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保护环境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3非人类中心主义

随着生态危机的加深环境污染的加重,人类的正常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影响,在20世纪60、70年代非人类中心主义产生,该思想认为造成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想要改变生态环境就必须彻底改变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只有这样人类的生存环境才能得到改善,抵制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非人类中心主义有很多流派,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拒绝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只是自然界普通的一员应该与其他生物一样。目前普遍认为它有3个主要流派:以辛格、雷根为代表的动物解放与权利解放论;以施韦泽、泰勒为代表的生物中心论;以利奥波德、纳斯、罗尔斯顿等为代表的生态中心论。

3.1动物权利(解放论)

这种观点认为动物应获得人类的道德关怀并且应该有和人一样道德地位。其现代代表人物有汤姆·雷根和皮特·辛格等人。雷根认为,动物和人一样是“生命的主体”所以有人一般的天赋价值,因此,动物应该拥有道德地位和不遭受痛苦的道德权利。辛格认为,动物作为一个存在物有感受苦乐的能力,所以,应该把适用于人类的平等原则扩展到动物身上去。

3.2生物中心论

生物中心论将关注点放在有机个体的价值和权利,认为生物个体的生存具有道德优先性,所以倡导应该把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展到所有生命的伦理学说。保罗·泰勒在《尊重自然:一种环境伦理学理论》中提到生物中心论伦理学体系包括生物中心论世界观、人类的道德态度等规范。认为自然界是个相互依赖的系统由人与其他物种这些要素有机构成,“物种平等”这一原理每一物种都应遵循并且每一物种的天赋价值都相等,在“生物中心论”的基础上提出把“尊重自然”作为一种终极道德态度,要在社会实践中将道德原则规范表现出来。

3.3生态中心论

这种观点主张把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自然界,并且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大地伦理学和深层生态学便持有这种思想,这种观点和前面两种流派相比更加强调其整体性。美国著名的环保主义者奥尔多·利奥波德作为生态中心论的先驱和灵魂人物,他的《沙乡年鉴》被誉为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圣经》。利奥波德将伦理引入了生态系统中,提出:“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与自然界是一个共同体,在生态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它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才是正确的。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环境状况的危机加重,人们开始对产生危机的原因进行反思,产生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必然会产生环境危机的现象,只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逐步完善社会制度,环境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环境危机其根源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社会机制、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其危机的根本是人类的文化危机。

4二者的对比: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随着人们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不断的认识和探究,最初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逐渐被人们遗忘,一些学者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修正,形成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但还是有缺陷。首先,人类中心主义考虑问题没有从整体性出发是一种个体论,只关心其自身利益,只考虑其自身的生存环境,从而忽视了其它生命物种种群的利益和生存环境。其次,人类中心主义相信人可以通过理性来正确地评价人的价值,能很好地管理生态环境。最后,人类中心主义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是从自然界的角度出发,而是从长远来看保护环境有利于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由于比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产生的晚,所以其理论体系不完善,但作为一种新兴的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与人类中心主义相比,非人类中心主义更具有先进性,首先,非人類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与其他自然物一样,是整个自然界的普通一员,这一点并不能因为人类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发生变化。其次,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传统的发展观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繁荣还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人来自于大自然又归还于大自然,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想要人类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将人类的发展和生态的平衡有机协调起来。最后,通过非人类中心主义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在伦理道德方面。

5结语

通过以上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进一步的分析对比,非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更为理性的哲学观,更具有先进性和优越性。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在生产和生活中应遵循生态规律,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显然非人类中心主义更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史克强.可持续发展视域下人类中心主义之扬弃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2.

[3]李晓光.人类中心主义合理性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5.

[4]汪春翔,彭坚,杨磊.理性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

[5]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7),

[6]孙煜.生态文明视域下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6).

[7]辛格.所有动物都是平等的[J].哲学译丛,1994(5).

[8]施韦兹.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9]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39~140.

[10]程静.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可能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再反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7).

猜你喜欢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明
解读《白鲸》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对抗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综述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伦理问题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戴维?佩珀的生态批判及现实思考
谁会是下一个被灭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