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赛法提高高中男生引体向上成绩

2018-03-05 16:08王志洋宁波市鄞州五乡中学浙江宁波31511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比赛体育教学

□ 王志洋(宁波市鄞州五乡中学 浙江 宁波 315111)

1、前言

比赛法是中小学生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广泛、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2014年8月20日教育部颁布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高中男生引体向上由原来的选测项目,变为必测项目,致使原本引体向上薄弱的学生可以避开引体向上的学生也必须进行引体向上测试,导致这部分学生引体向上测试难以合格。引体向上不合格率极剧上升,甚至有些班级出现近一半学生引体向上不合格。面对高中男生引体向上的严重局面,我们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善与提高,通过近三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运用“比赛法”,能够有效地激发高中男生在心理上潜在的好胜争强性与下意识地挑战欲望,促进其课堂内外练习的主动积极性与认真自觉性,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其引体向上的能力。

2、引体向上的特点与比赛法运用原则

2.1、引体向上动作特点

引体向上主要测试上肢肌肉力量和耐力的发展水平,是提升人体力量素质十分有效的动作之一,是以自身力量克服身体重量的的悬垂力量练习,由躯干和双臂完成,属于体操项目中的攀爬类。也是最基本的锻炼背部方法和衡量男性体质的重要参考标准与项目之一。引体向上动作方法,跳起两手正握单杠,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成直臂悬垂(两腿放松伸直或两腿屈膝交叉于身后);当身体停止晃动静止后,两臂同时用力引体(身体不能有附加动作),身体上拉到下颏超过横杠上缘为完成1次,两次引体向上的间隔时间超过10秒终止测试。以次为单位,记录总共引体次数。

2.2、比赛法的运用原则

体育教学中的比赛法是指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本技术前提下,组织教学竞赛活动,并在一定的比赛条件(竞赛规则)下进行,决出胜负的一种练习方法。由于比赛练习的方式多种多样,比赛中双方会出现激烈争夺,如若比赛中任何一方出现违反比赛规则要求将受到惩罚,因此比赛法具有三个最基础的特性与原则,竞赛争性原则、规则性原则与多样性原则。

(1)竞争性原则。

比赛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竞争性,也是各项竞赛的最普通特征。高中男生充满挑战欲望与好胜之心,一般普遍都具有争胜与不服输的个性,合理运用比赛中的竞争性,设置输赢,能使学生情绪高涨,充分调动其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比赛练习中最大限度地表现出其机体的机能能力,超常发挥、爆发潜能,从而加强了身体练习对机体所起的作用。

(2)规则性原则。

比赛规则,是在比赛运行中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与法则。任何比赛都有对技术规范、确定成绩、有关场地器材条件的规定与对参赛者的约束,保护每一位参赛者机会均等,使比赛得以公平、公正。越是水平齐鼓,竞争激烈的比赛,比赛规则越要明确,保护双方的立场与利益,对比赛中规则违反者给予一定处罚,彰显比赛的神圣与庄严。因此在教学比赛设计中,首先要制定出合理的比赛规则,让学生明确比赛的规则下进行,赢要赢得光明磊落,输要输得心服口服,激情荡漾又桀骜不训的高中男生才会热情澎湃地投入到练习中。否则比赛中会出现乱烘烘的、一团嘈杂声,教师难以指挥与控制,也就失去课堂教学比赛的目的与意义。

(3)多样性原则。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男生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热情高但也褪得快,如果比赛内容、形式与方式过于单调或一成不变,他们很快就会失去热情与耐性,而产生抵触心情。因此比赛法需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如个人比赛法、小组比赛法、测验比赛法、教学比赛法,同一个比赛可以计时、计次、也可以即计时又计次等不同的方式,每次给予学生一定的新颖感与刺激感,保持与保证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认真得投入到比赛练习中,从而完成组织比赛练习的目的与意义。

3、引体向上比赛训练法多形式的运用

3.1、个人比赛法

引体向上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缓慢地过程,引导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在课堂内外的自我练习才是真正的关键。因此在比赛方式的设计上以促进学生自我提高为主,第一,让学生制定引体向上个人最高长远目标,按照这个目标再制定分期近期目标,间隔一段时间进行测试一次,进行个人进步赛,看谁进步最多,能激发一些引体向上薄弱的同学积极练习,通过练习的进步幅度就有机会与可能战胜引体向上的强者;同时引体向上强者在进步赛中未必其进步个数能赢过薄弱的同学,也激起其挑战欲望从而促进其同样认真练习,最终实现全班学生在练习中共同进步。第二,体育课堂的比赛时间有限,练习次数有限,因此提高引体向上的成绩需要加大课外练习和比赛,组织课外活动引体向上擂王赛,先由教师指定一个引体向上优秀学生为擂王,设计挑战资格下限如引体向上6个,符合条件的学生均可报告参赛,或现场进行测试达到挑战资格者方可报名参赛,设计门槛目的刺激高中男生的强烈战胜欲,从而促进引体向上项目的锻炼,战胜成功者成为新擂王比赛继续,进行长期战线,推动引体向上项目的良性发展。第三,还可以设计课堂小型个人比赛,如一分钟计时谁次数多;如谁先完成规定个数或一次性谁的次数多等等不同方式。运用不同形式的个人比赛法,目的推动学生自我积极锻炼,相互对比与促进,最终提高与实现个体在差异中的共同进步。

3.2、小组比赛法

无论学生人数多少,体育课堂教学往往采取分组教学,一种常用与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方式的需要,有随机分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等多种不同分组形式。采取最多的就是按队伍的排列,随机按行或按列进行分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组织比赛,比较多的就是这种按学生队伍进行分小组练习,因此小组比赛是体育课堂的主要比赛形式,能否设计好引体向上小组赛,对比赛的紧张激励程度与练习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简单高效的小组引体向上接力赛,学生依次轮流进行,第一个学生做到不能做起为止,第二个学生跳上马上进行也做到不能做为止,第三个学生跳上,依次轮流,计小组的总共次数,多者一组为胜。也可以规定每个学生做1个跳下,第二个学生立马跳上,依次轮流,在规定的时间内哪组学生合计次数最多。当然还可以设计进行小组合格率比赛,需要多鼓励引体向上薄弱的学生也为小组出力,哪个小组合格率最高为胜,充分发挥小组集体力量,让学生互相帮助、一起加强练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与情谊。小组比赛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是体育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方法,不仅帮助提高引体向上的练习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3.3、班级比赛法

体育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体质、增进健康。除了这一个本质,学校体育教育也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所以学校体育教育宗旨旨在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爱好与养成锻炼的习惯。引体向上是高中男生薄弱项目,提高引体向上的能力与成绩,除了课堂上练习外,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外的自觉练习。作为学校需要创设校园体育运动氛围,推动学生练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除了在体育课堂上进行相关的引体向上的个人比赛、小组比赛外,为了引起学生对引体向上项目的重视,可以举行全校性的引体向上班级比赛。把引体向上作为校运会集体项目,要求每个班级的所有男生参加,按班级平均个数进行排名,双倍计分列入总分中。由于每个男生均需要参加,无论出于高中男生酷爱面子还是班集体荣誉感,极大促进男生的课余的自觉练习,简接推动了引体向上项目的提高。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优秀是一种习惯。”当习惯优秀时才是真正的优秀。当高中男生能够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进行课余自我引体向上练习时,引体向上这一运动项目也随之在校园里蓬勃发展起来,学生的引体向上的能力也就在练习中自然而然的增强与提高,一切水到渠成。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比赛法是体育实践课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比赛条件下按统一的比赛规则和以最大强度来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法,它具有鲜明的竞争性,使学生在紧张激烈状态下,精神高度集中,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无拟的优势与积极作用。第一,比赛法能激发体育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中男生正处在生理发展的旺盛阶段,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喜欢去征服,通过比赛展示自己的力量。第二,对比赛胜利的渴望,比赛时机体变化要比非比赛时大得多,在比赛中倾尽所能,使机体出现最大限度的承受能力,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肌体能力,从而强化身体练习对机体作用的时效性,潜移默化促进身体素质与运动技术能力。第三,比赛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比赛中以集体活动为主,获取胜利需要小组或团队的合作配合,共同拼搏,同时比赛有规则的限制,促进对学生遵纪与集体主义的培养,有助于荣誉感、责任感的形成。将比赛法运用于引体向上的教学中,不仅提高引体向上的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4.2、建议

将比赛法运用于引体向上的练习中,第一需要遵循比赛法运用的“竞争性、规则性、多样性”原则;第二比赛的组织不易太复杂,在动作技能尚未形成之前不宜进行比赛,先明确动作技术,有一定的基础上再进行,才能组织好比赛事半功倍;第三比赛规则的制定需要根据比赛的方法和学生的技术能力进行设定,不能生搬硬套,导致比赛无法进行;第四比赛组织前,需要检查场地器械的安全,同时做好充足准备活动,以免发生意外。

[1]陈玉丽.比赛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成功·教育版,2010,2.

[2]吴慎阳.谈谈合理运用比赛法教学[J].体育师友,2001,6.

[3]荣兴.运用比赛法提高体育教学效果[J].浙江体育科学,1990,4.

[4]张秋玲.提高引体向上成绩的简易练习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2015,6.

猜你喜欢
比赛体育教学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选美比赛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比赛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最疯狂的比赛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