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小学生心智发展差异研究

2018-03-05 22:00周路路李英霞张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区域差异心理健康

周路路+李英霞+张寒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京津冀地区小学生心智发展的差异,为河北地区小学生心智教育提供建议。选取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京津冀三个地区随机选取的小学生进行测验。河北各地区除在孤独倾向和过敏倾向维度上有明显差异(ps<0.05);京津冀三地区在总体焦虑倾向和自责倾向以及身体症状(ps<0.05)上差异显著。据此发展差异,河北地区应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借鉴其他地区发展模式,并借京津冀发展背景引进共享资源,根据地区特点构建小学生心智发展教育体系。

〔关键词〕心智发展;心理健康;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5-0009-03

一、引言

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一直是青少年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而如何促进儿童心理和智力共同发展是重中之重。所谓心智在心理学上是心理和智力的总称,既包含了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也包含学习、记忆、思维等智力发展因素。在中国教育背景下,由于城市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儿童心智发展水平也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为了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应实施更多有效措施来解决这种由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引起的儿童心智发展水平差异,这也是本研究要探讨的内容之一。

关于对儿童心智如何进行测评,不同的研究内容背景下呈现不同测评内容,如王小丽在以新疆维吾尔族流动中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和阳德华等人以学业发展弱势群体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时,均采用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1-2]。而王晶瑶等人在心智研究的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以个体反思功能、元认知、共情能力等为心智化评估的主要内容,高翔等对心智障碍特殊儿童研究中,采用自编的适用于心理和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评估问卷[3-4]。总结以往研究,对儿童心智测评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考察儿童心理健康为目的的测评,主要围绕儿童心理问题探求可能出现问题的原因及表现形式;(2)儿童智能发展水平测试,主要考察影响儿童学习认知的因素;(3)全面考察儿童成长的心理和智能因素,测查影响儿童成长中的主要问题。本研究根据第三种思路,考察包含影响儿童发展学习,人机关系,个性特点等儿童成长的主要问题,并进行测评,探索儿童心智发展主要问题,比较区域发展差异,借京津冀发展趋势,探讨发展策略和模式。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北京市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等三所学校的360名学生,男女各半;天津市和平区实验小学等三所学校360名学生,男女各半;石家庄市裕东小学等三所学校的270名学生,男女各半;衡水市人民路小学等六所学校的540名学生,男女各半;保定市保师附小等三所小学的270名学生,男女各半;邯郸市实验小学等三所学校的270名学生,男女各半,共2070份问卷。

(二)研究工具

研究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于1991年翻译并修订出版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5],量表共100道题,每題有“是”和“否”两个选项,选择“是”计1分,选择“否”计0分,得分越高说明问题程度越严重。根据研究内容需要选取其中七个内容分量表进行测评。七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量表的折半信度在0.85~0.88之间,重测信度在0.67~0.86之间。

(三)数据整理

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三、结果

(一)京津冀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描述性统计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070份,收回有效问卷2033份,有效回收率为98.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7个维度分别用表1中的英文字母代替:A代表学习焦虑;B代表对人焦虑;C代表孤独倾向;D代表自责倾向;E代表过敏倾向;F代表身体症状;G代表恐怖倾向。七个量表分数相加得到总体焦虑倾向得分。

从表中结果可以看出,各地区总体焦虑水平相当,北京地区比较低,且三个地区学生焦虑都处于一般水平。但是三个地区学生均在学习焦虑维度上得分较高,且平均分都超过8分,说明小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焦虑的问题,且比较严重。

在总分上超过65分,各维度超过8分即示为检出,各地区小学生心智问题检出率结果发现,总体焦虑倾向上,天津地区检出率最高(总分>65的5.6%),小学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在各分量表上,天津和河北地区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北京高,除孤独倾向(6.7%)和过敏倾向(26.7%)两分量表上,北京地区检出率明显较高。而天津地区学生在身体症状(19.4%)和恐怖倾向(16.7%)上检出率比其他两个地区较高。

(二)河北地区小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对河北省四个城市的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各个维度得分分析进行F检验,河北省不同区域小学生在孤独倾向和过敏倾向维度上有明显差异(F(3,1473)=2.27,p<0.05;F(3,1473)=5.22,p<0.01),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孤独倾向上,石家庄得分高于衡水和邯郸(ps<0.05),衡水和保定没有显著差异;在过敏倾向上,石家庄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地区(ps<0.01),其他地区无显著差异。

(三)京津冀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分析

对京津冀三个地区高年级小学生在测验各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F检验,三地区在总体焦虑倾向

(F(2,2031)=4.75,p<0.05)和自责倾向(F(2,2031)=5.64,p<0.05)以及身体症状(F(2,2031)=13.91,p<0.001)上差异显著。事后检验结果发现,在总体焦虑倾向上,河北地区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北京和天津(ps<0.05),而北京和天津地区没有显著差异;在自责倾向上,北京地区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天津和河北(ps<0.05),而河北和天津地区没有显著差异;在身体症状上,天津和河北地区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北京地区(ps<0.01),而天津和河北地区没有显著差异。endprint

四、讨论

(一)京津冀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天津和河北地区的近2100名高年级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三地区小学生在学习焦虑维度的均分都超过8分,这说明三地区学生都存在比较严重的学习焦虑,主要表现为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无法安心学习,且非常关注考试分数。作为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者可以从调试学生心态,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计划。这与肖汉仕等人[6]、冯秋景等人[7]、杨兆华等人[8]的研究相一致,长沙市、娄底市、西安市以及石家庄等多地小学生均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内小学生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者们应尽快采取可行措施。

心理健康筛查结果发现,学生在总体焦虑倾向上,天津地区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北京和河北地区,其中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和身体症状等贡献率较高,即天津地区学生相比其他两区学生,在这些问题上较为严重。值得注意的是,在过敏倾向上北京地区相对于其他两区来说筛出率明显较高,过敏倾向主要体现为对外界事物过于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不能较好地处理日常事务。河北地区在孤独倾向和身体症状上的筛出率也比较高。这些问题如果在学生年龄尚小时期无法顺利解决,会给此后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困扰。

(二)河北各地区及京津冀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距

河北省不同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没有差异,各地得分均在37~38分之间,属于正常水平。但在孤独倾向和过敏倾向上石家庄得分均高于其他三个地区,出现人际交往问题更多。石家庄作为河北省会城市和国内中部欠发达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可能居住在石家庄的父母更多忙于事业而亲子互动少,鲜有更多时间关注孩子心理问题。

三地区比较而言,河北地区学生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北京和天津地区。与以往采用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研究结果,(河南郑州、开封等8个地区小学生总体焦虑41.9分[9],广西玉林市为40.05分[10]),对比结果显示,内陆地区学生总体焦虑水平要普遍高于天津和北京等发展较好的城市。这与城市不同发展程度有关,北京和天津属于国内发展较好的城市,家庭和学校对科学的教养知识掌握比较全面,在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中也比较全面和先进。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地区应怎样搞好小学生心智教育工作的建议

1. 资源共享,促进优质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通

天津与北京地处国内腹地,尤其是北京,发展迅速,已跻身于国际都市,教育资源优厚,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的也在于借地缘优势,拉动中部地区发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面,可以通过北京和天津地区与河北各个地级市建立互助关系的方式,定点帮扶,让北京和天津地区的优势资源向河北欠发达区域流通。

2. 借京津冀协同发展趋势,培养适应区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在教育方面,河北各地区也有各自的特殊性,比如衡水地区,注重智力教育尤其是学习成绩,以衡水中学现象为首的“高考加工厂”等带来区域大面积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面对这一局面时,又需要结合衡水城乡接合部的发展背景来解决普遍不重视心理健康水平的问题。在这一地区要做的更多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意识。在各小学中,应配备具有儿童心理学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维护工作,并不断输送人才到北京,天津等地区进修学习,以发展水平更高、发展背景相似的学校为模范,学习和建立适应本区域学校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3. 提高心理健康意识,注重健康教育,让问题止步于摇篮

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生活中接触的人事物有极大关系。首先,家庭结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以及行为模式等来自家庭方面的影响是儿童心理问题重要来源之一[11]。此外,学校是儿童又一重要生活环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及校园物质和人文环境等是儿童心理问题另一重要来源,为此,学校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实施,积极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筛查,完善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12]。采取家校共育的模式,监察和沟通儿童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疏导,使问题不至于泛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丽. 新疆维吾尔族流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7,38(02):279-282.

[2]阳德华,王启合,翟寰. 小学学业发展弱势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05):791-795.

[3]王晶瑶,刘果,杨姝同,韩继阳,莫小恩,王旭梅.心智化:概念及其评估方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02):214-218.

[4]高翔. 心智障碍儿童康复机构服务质量满意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6.

[5]周步成.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 H T)手册[M]. 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肖汉仕,苏林雁,肖婧.长沙市内和娄底市农村两所小学3~6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20):112-113.

[7]冯秋景,赵笑梅.小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05):123-128.

[8]楊兆华,李亚萍,蔡世春,周雪燕,王岚翔,张秀华,张钲.德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26(04):289-292.

[9]王小新.城市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04):331-332.

[10]陈庆文,郭纪昌,黄明令.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教育科学,2011(04):55-56.

[11]范增丽,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5.

[12]张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 心理科学[J]. 2012(03):530-536.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学院,衡水,053000)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区域差异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区域差异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我国城乡居民财产分配现状及区域差异研究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分析
我国工业资本配置效率的空间异质性分析研究综述
城镇化、商业化与农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