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生化”之视域到“易学消息”之视域
——论张惠言“太极”观矛盾两面向之统一

2018-03-08 07:00苏建强
关键词:易学周易太极

苏建强 于 洋

张惠言(1761-1802),原名一鸣,字皋文*又作皋闻,如《清史稿》本传、《清史列传》,其余传记多作“皋文”。,号茗柯,学者称茗柯先生,江苏武进人。其少贫困,十四岁即为童子师,补贴家用。其科举之路始于乾隆五十一年,即中乡试;于嘉庆四年中进士。两年后,任翰林院编修一职。于嘉庆七年疫于京师,世寿四十二。张惠言于经学、文学和书法等成就斐然。其于经学,长在《易》《礼》。于《易》其为乾嘉朴学易之代表人物,主崇汉学,尤精虞氏易,与惠栋、焦循并称“乾嘉易学三大家”;于《礼》其著《仪礼图》和《读仪礼记》。其于文学造诣颇深,同恽敬共创阳湖文派,并开宗常州词派,近人钱仲联先生尊其为“明清八大家”之一,可见其影响之深广。

当前学界对张惠言之研究多集中于其文学上,于易学上则屈指可数,主要有:杨向奎分析其《易图条辨》,认为此书对宋人宇宙模型之解释有可取处;黎馨平对其“消息说”作了详细论述,尤其对消息说之推演论证翔实;孙运君则从今文经学发端之角度来探讨张惠言之易学;陈修亮除了探讨其消息说,同时亦概括了他易学之特征。此外台湾方面,如康全诚介绍了张惠言之生平、著作、《易》学渊源等思想;杨自平主论其礼学思想,略有涉及易学等*参见杨向奎:《论张惠言的〈易〉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 年第 5 期;黎馨平:《〈周易虞氏消息〉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孙运君:《清代今文经学兴起考——以惠栋、戴震、张惠言为中心》,《船山学刊》2005 年第 4 期;陈修亮:《乾嘉易学三大家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康全诚:《清代〈易学〉八家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杨自平:《张惠言〈易〉学之礼象及义理析论》,《东吴中文学报》2014年第28期。。大部分论文论述张惠言之思想广博有余,深入略显不足。

本文尝试以张惠言之“太极”思想为关要,深入论述。他本以“消息”说治虞易而闻名,而“太极”系其消息演化之源头和动力,故极为关键。张惠言分别从“宇宙演化”之视域和“易学消息”之视域诠释“太极”,两种诠释具有对应之一致性,缘《易》本就比拟自然万象所成,其推演之逻辑与自然演化之进程本即相应一如,二者皆有论述之必然性,故而惠言此两种“太极”视域观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圆满地融通自然天地和《易》学之逻辑体系。故本文尝试从宇宙演化、易学和消息之视域探讨其要,就教于学界方家。

一、自然生化视域之“太极”:“有形而无质,是为太极”

“太极”出于《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历代于太极之诠释各异,笔者统计诸多相关论文,所得诠释约有20种*笔者将现有关于“太极”之重要论文校计筹量,去除相同重复之诠释,余下综合共有20种,分别为:北辰、虚一不用之蓍草、四十九根蓍草、卦之全体、元气、无、理、道、心、气、诚、阴阳、天地之始、天地之性、一物两体、混然未分之一、本体、不变之一、大中之道、五气。,然最主要之诠释有三,分别为“气”“无”和“理”。汉儒主以“元气”诠解“太极”,如郑玄曰:“极中之道,醇和未分之气也”*郑玄撰,惠栋编:《新本郑氏周易》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76页上栏。。稍后之虞翻诠“太极”曰:“太极,太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太一”则主有二义,别为北辰和元气。此处“太一”可分为天地,故不可解为“太极”,应为元气论*学界主持此论,文平教授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虞翻易学思想研究》中论证说:太一谓何?《庄子·天下》称老子之学“主之以太一”。“太一”是老子之道的别名。“太一”又作“大一”,《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郑玄注曰:“大音太。”孔颖达疏曰:“必本于大一者,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虞翻解释“太一”是“分为天地,故生两仪”,又说“万物之动,各资天一阳气以生”,虞氏以元气解释“太一”是比较明显的。赵中国教授在《传统易学领域中太极之义变迁》(《河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论证说:联系到《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淮南子·诠言训》:“洞同天地混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礼记·礼运》云:“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诸句表述皆以太一为元气,可以确定,虞翻也以太极或太一为元气。另外,虞翻又解释两仪生四象云:“四象,四时也。两仪,谓乾坤也。”可见其解释《系辞传》太极、两仪、四象明显与《礼记·礼运》保持一致,同时,关于两仪、四象也与马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汉代及以前,对于太极、两仪、四象的解释基本上都是宇宙论或自然哲学的理路。。而魏晋王弼、韩康伯等则诠太极为“无”,如韩康伯曰:“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9页。。至南宋之朱熹,则以“理”诠“太极”,曰:“太极者,其理也”*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376页。,认为太极乃自然万物理之总和。这些诠释虽差异甚大,但均有本体论之倾向。

而张惠言则继承虞氏易学之本义,援《易纬》之论,诠太极为“有形无质之气”。他之所以援引《易纬》,大致因《易纬》系汉代“元气”说极具代表之论著,其强调从易学之视野探讨“元气”演生万物之过程,详细而全面,下面我们详述之。

张惠言借《易纬·乾凿度》来论述自然万物生化之概况。《乾凿度》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35页。《易纬》提出四个范畴,分别太易、太初、太始和太素,进而分别诠释了此四范畴之内涵,此又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方面。“太易”为无形,“未见气”之无形;余下为有形,“太初”为气之始,“太始”为形之始,“太素”为质之始。

首论“太易”之义。四种状态中,“太易”为无形,余下皆有形,《易纬》之逻辑推论“无形生有形”。“太易”之“未见气也”,郑玄注曰:“以其寂然无物,故名之为太易”,“太易之时漠然无气可见者”*林忠军:《〈易纬〉导读》,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第92-93页。。郑玄认为,“太易”寂然无物,是气未出现时之状态。林忠军先生认为:“郑氏所谓的‘太易’就是老子的‘无’。郑注《乾坤凿度》‘太易始著’云:‘太易,无也。’”*林忠军:《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4期。老子之“无”绝非绝对之空无,而是因为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老子》)无法用感官认识,难以用语言表达。而郑玄视野下之“太易”亦是如此,绝非绝对空无,而是似无非无。然胡士颖对郑玄之“太易”诠释提出三条诘难*胡士颖:《〈易纬〉的气论及其哲学意义》,《周易研究》2009年第4期。郑玄这种解释路数是否存在问题?第一,郑玄把“太易”等同于“易”,本身就无视《乾凿度》对“太易”概念使用的事实;第二,郑玄自己的注文“此又说上古太易之时,始有声气,曰埒。尚未有声气,恶有形兆乎?又重明之。”似乎可以看出郑玄又认为“太易”是有“声气”的,没有“声气”则其它阶段就无法产生,这就潜在地承认了“太易”是气之无形的状态,与其“寂然无物”之说相矛盾;第三,从《乾凿度》文本来看,其叙述在总体上是清晰的,即先总述宇宙万物是从无形而生,进而提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阶段说,接着又概括后三个阶段为“混沌”,且交代了不可见闻、无迹可寻的“混沌”即是“无形埒”的“易”。,此不赘述。

次论“太初之气变”。《乾凿度》曰:“易无形畔。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35页。此处之“易”乃“太易”,“太易”无形,进而成一,无形之“太易”如何至“一”,对此郑玄诠释为“忽然而自生”*林忠军:《〈易纬〉导读》,第92-93页。。一产生后,则进而成七,七进而成九,九乃气变之穷究,后复变为一,此“一”为“形变之始”。其逻辑为:太易——(一、七、九)——(一)。

接着“太始之形变”,《乾凿度》曰:“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万物有始有壮有究,故三画而成乾,乾坤并俱生,物有阴阳,因而重之,故六画而成卦。”*林忠军:《〈易纬〉导读》,第92-93页。此处之“一”乃气变究竟后,而复变之“一”,其为“形变之始”,其表现为清则上为天,浊则下为地。

正如林忠军先生所言:“《易纬》探讨宇宙生成演化,而是立足于易学,解决象数形成内在根据,建立一个易学体系。”*林忠军:《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4期。即《易纬》重在解决“象数”内在依据之问题,故张惠言从数之演化来诠释宇宙生化。他依《说文解字》之义,诠释了十个数皆来自于“一”,如其曰:“道立于一,二三四皆从积数,五象交午,六从入而八分,七象气出于一,八象分别相背之形,九象屈曲究尽,十象气具四方中央。”*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35页。此处强调“一”之重要性,余下九数皆因“一”而成,此数“一”即“太极”。接着进一步依“数”来诠“太易到太初之气变”,对此,张惠言曰:

易变而为一者,太易动而有气也,积三午五动七而上出,故曰一变而为七,至九而究尽,故曰七变而为九,阴阳之气相并俱生;易变而为一,则二亦生矣,积二二交午(×)而动,一变而为七,则二亦变为八矣,阳动而进,阴动而退,七上出八下入,故八象分别相背也,七上究而九,则八亦下究而六矣,故六从八入也,五交于中,十则具焉,函三为一,故复变而为一,此一为形变之始,则犹太始也。*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35页。

“太易”变而为“一”,其动而始有气,一为阳,阳气运行之轨迹则以“一”始,阳主进,进而“积三午五动七而上出”,至九穷尽,即为:一三五七九之进程;同时阴阳之气相并俱生,一一相积则为二,二为阴,其运行之轨迹则以“二”为始,阴主退,进而“二亦变为八矣……则八亦下究而六矣,”,即“二四八六”之进程。若用逻辑图来表示,则为:

阳气:一——(积三)——(午五)——(动七)——(至九穷尽)

阴气:二——(积二二即四)——(八)——(退至六)

阴阳二气相俱并生,即1-7-9和2-8-6,系同时发生,然是阳气统摄阴气,阴气圆成阳道。如张惠言曰:“太极一七九、二八六,并生而分画乾坤。”*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40页。

“太初”气变(1-7-9)后,又复归于一,此即“太始”形变的开始。后面之太素则是“质变”之始,太素阶段,天地产生,天地产生后,万物自然孕育。张惠言认为太极“有形而无质”,即介于“太始”和“太素”之间。如他认为:

故复变而为一,此一为形变之始,则犹太始也。有形而无质,是为太极。分为天地而有质,乃为太素。天地既立,则太极之气出阳入阴,变天化地以生万物,是乃所谓易也。*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35页。

张惠言此处着重给出了“太极”之定义,认为其“有形而无质”,介于“太始”和“太素”之间,我们用图表述于下:

太易太初太始太极太素未见气也气变形变有形而无质质变

然而我们发现张惠言“太极”之诠释与郑玄注《易纬》原文之义略有不同。《易纬·乾凿度》曰: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质之始。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林忠军:《〈易纬〉导读》,第92-93页。

《易纬》之四范畴前以论述,“太初”“太始”“太素”分别指代“气始”“形始”和“质始”。而郑玄诠“太极”为“气象未分之时,天地之所始也”,亦即强调“气形质具而未相离”之“浑沦”状态,诸多学者皆认为三者未分之“浑沦”即“太极”。如朱伯崑先生认为:“四阶段,实际上是两大阶段:一是太易即气未产生的阶段,即下文所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指太易。一是气质具备的阶段,即太始,太初,太素三者混而未分,所谓‘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此‘浑沦’的阶段,就是太极。从太易到太极,是一个演变的过程。”*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第166页。且林忠军先生亦云:“按郑氏注‘浑沦’云:虽含此三始,而犹未有分判。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郑注《系辞》易有太极云:‘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惠栋:《郑氏周易》卷下)郑注《乾坤凿度》‘太极大成’云:‘太极者。物象与天同极。’此‘浑沦’当为太极。也就是说,由太易到太初、太始、太素是从无到有。”*林忠军:《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4期。当然此皆是站在郑玄注即是《易纬》原义基础上来阐发的,学界还有其他争议性意见,*冯友兰先生认为:“照郑玄的解释,形专指天象,质专指地质。照这个解释,‘太始’和‘太初’也就不分先后了。因为‘太初’既然一分为二,那个二是有则俱有,不能分先后了。”即认为太易而后的太初和太始是两个并列的阶段。但在其论述中忽略了对太素的定位,从而对太初、太始、太素三者的关系及所处阶段的问题,还不能做出全面而准确的判断。高怀民先生认为,“之始”二字表明在现象界的“气”“形”“质”之上有更为形上的“气”“形”“质”,“‘气之始’的‘太初’,‘形之始’的‘太始’与‘质之始’的‘太素’,都是形而上的存在。”他还认为,依照《乾凿度》的观点,宇宙演化是“从‘未见气’开始,然后‘气之始’‘形之始’‘质之始’,顺着一气之所以续续变现,而向现象世界开展”。这样看来,高先生虽然认为“四太”都是形而上的存在,但却又认为它们是一气演化、次第展开的过程。此不赘述。总之,张惠言认为“太素”时,已成天地,不可视为“太极”,而郑玄注解之《易纬》则认为三者之浑沦未分即“太极”。其区别如图所示:

张惠言注《易纬》郑玄注《易纬》太易未见气也未见气也太初气变气变太始形变形变太素质变质变太极有形而无质三者浑沦未分

二、易学视域之“太极”:“易有太极为乾元”

从宇宙本体演化之视域看,张惠言认为“太极”即“有形无质之气”,其可演化生成天地自然之万物;从易学哲学之视域看,张惠言则诠释“太极”为“乾元”,其可演化生成六十四卦。之所以得出此结论,与张惠言“崇阳”之治易特色分不开。

《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本来阴、阳地位同等,而张惠言却单提“阳”,其认为“阳”比“阴”更为主导和根本,自然界之所以可以展示“消息”之相,万物之所以能够自然流通变化,皆赖“阳”之作用,正是因其对“阳”之崇拜,而乾又主阳,故推出“太极即乾元”之结论。如此“乾元”被奉为易学之本体,之后一切卦之产生,皆“乾元”之作用。乃至其认为“坤元”亦凝“乾元”而成,如此彻底将“乾元”本体化。下面我们分两部分探讨。

其一,张惠言由“崇阳”推出“太极即乾元”之结论。张惠言认为“太极”虽涵摄阴阳,然阳气更为主导和关键,天地万物之所以可变化发展,六十四卦之所以可以“消息”演化,皆是“阳”之推动,而非“阴”,如此一切“消息”生化动力全归结为“阳”。如他认为:

太极虽兼有阴阳,然阴不自生,丽阳而生。太易之所以动者,是阳而非阴,故言一七九,不言二八六。天地之所以变化者,亦皆阳非阴也。*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35页。

此处张惠言大力强调“阳”之作用,认为“太易”之所以能动,亦在于“阳”。且阴气亦因“阳气”而生,故而他在论述“太初”气变之时,专言“一七九”,而不言“二八六”,因系“阳气”推动之故。

《易》本有《乾》《坤》二卦,为诸卦之父母,即谓一切卦皆从此二卦生。其中《乾》为阳,《坤》为阴,两者关系并列。然张惠言以“阳”为根本,亦谓《乾》卦更为根本,而乾之六爻皆阳爻,皆为乾元,如李锐所云:“六十四卦皆托始于乾坤,故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又托于乾,故曰:‘乾知大始。’乾又托始于乾元,故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李锐:《周易虞氏略例》,《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56页。如此乾元为最根本之本体,其与太极可相等同,即推出“太极即乾元”。

为了进一步论证“阳”与“阴”之关系,以及“阳”所具有之主导性,其举自然界“日月”之例援以说明。其曰:“日月者,太极之神,天地四时阴阳诎信之象,皆于日月著之。月无光受日为明,以此知阴之生,皆阳也。”*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36页。此处日为“阳”之代表,月为“阴”之代表,月本无光,而系受日光为明,也即谓阴本无体,乃丽“阳”而生。此处“阴”与“阳”之关系也即“日”与“月”之关系。

“阴阳”是从易学哲学视野来论述之概念,而“日月”则是从天地消息生化之客体。两组概念具有一致之对应性,“太极”涵摄“阴阳”,而无形太极之所以可推动有形自然界万物之消息生化,则就需要“日月”之作用,故张惠言非常强调“日月”之作用。

故而张惠言更进一步强调“日月”可代表无形“太极”之作用,他认为“太极”不可见,故以“北辰”星来况之,太极之行亦不可见,遂以“日”“月”运行产生之四时、二十四节气等来况之。如其曰:“太极不可见,以其主乎天,故指太一以况之”以及“太极之行又不可见,故指日月斗以况之,日月相运而成四时、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是太极变化之迹,故谓之神,神即太极也”*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35页。。张惠言认为,太极本身及其运行皆不可见,我们要想了解其本体及运行,就需借助自然界物象,而自然界四时更替,节气变换,正是最明显之“消息”相用,此又是“日月”作用之结果,故才以“日月斗”来况。

张惠言由“崇阳”推导出“乾元”即本体“太极”。万物之动,皆是“乾元”之作用。同时他认为,《坤》本无元,系凝《乾》元而成。其曰:

七九象阳之气,八六象阴之气,而以一为乾元。故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是天下之初,故曰至则啧也,其在爻则为复初,以其为乾之最初也,二丽于一,乾有元而坤凝之以为元,其实坤无元也。*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36页。

张惠言认为,“一”为“乾元”,天地万物之动,皆是“一”之作用,皆是“乾元”之作用。且坤无元,系凝“乾元”而成,也即所谓的“坤元”实则也是“乾元”。故而李锐亦云:“然则乾之六位,皆乾元也。至哉坤元,凝乾之元也,……是坤元亦乾元也。”*李锐:《周易虞氏略例》,《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8册,第256页。如此其将“乾元”彻底独体化,成为生化演绎之本体。

其二,“乾元”流行演绎生化出众卦。“太极”即乾元,而“坤元”亦是“乾元”,且乾坤为众卦之母,亦是阴阳之代表。张惠言认为,“阴阳”是“乾元”摩荡生成,且八卦和六十四卦亦是“乾元”摩荡生成。其曰:

阴阳虽分用九六,皆一以乾元摩荡。故曰天下之动贞夫一,乾元用九而天下治。故圣人必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是故谓之爻。爻者,效也,效乾元者也。会,合也,谓乾坤交通,旁通谓以乾亨坤。典礼谓三百八十四爻法,日行一度,出乾入坤,则出入以度,既有典常,是也。皆谓消息之次也。*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56页。

张惠言认为,“阴阳”皆是“乾元”摩荡而成。天下万物动力之终极来源皆是“乾元”。而卦爻所谓之“效”,也效的是“乾元”之动。六十四卦总三百八十四爻,他所表现出来的消息变化次序亦是“乾元”之行。对于“乾元”摩荡生成六十四卦,惠言论述较略,其后学李锐,有感于惠言《周易虞氏消息》有诸多地方探讨较略,故作《周易虞氏略例》进一步来补充,此处李锐详述了“乾元”摩荡生成六十四卦之进程。李氏认为,“乾元”统摄六十四卦,众卦之三百八十四爻皆是“乾元”。如他曰:

六十四卦皆托始于乾坤,故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又托于乾,故曰:“乾知大始。”乾又托始于乾元,故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乾元即大极,大极大一也。亦曰天一。*李锐:《周易虞氏略例·乾元》,《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8册,第256页。

李锐认为,六十四卦以“乾坤”为首,乾坤又以“乾”为首,而乾则又以“乾元”为首,逻辑推论为:六十四卦——乾坤——乾——乾元。如此逻辑不断演绎推进,最后推出“乾元”为太极,为变化的最根本动力。而至于具体“乾元”具体为何,其亦作论述曰:

临二注云:体复初元吉。复初即乾元,临二即乾二,是乾二亦乾元也。泰注云:从三至上体复,泰三体复初,泰三即乾三,是乾三亦乾元也。三息成乾,因而重之为六画,然则乾之六位,即乾元也。至哉坤元,凝乾之元也。……是坤元亦乾元也。以隅反之,则坤之六位,亦乾元也,然则六十四卦皆乾坤也,皆乾也,三百八十四爻皆乾元也。*李锐:《周易虞氏略例·乾元》,《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8册,第256页。

从消息来看,复、临、泰三卦表征阳气逐渐上生而形成之消息,由坤卦始,阳息至初成“复”,息至二成“临”,息至三成“泰”,而阳爻皆来自乾,故复初、临二、泰三分别为乾之初爻、二爻和三爻,如此李锐认为此皆是乾元。且进一步推论认为乾之六爻亦是“乾元”。不仅“乾”之六爻为“乾元”,“坤”本无元,凝“乾元”而成,故坤之六位亦是乾元,故他得出“六十四卦皆乾坤也,皆乾也,三百八十四爻皆乾元也”之结论。从上下文看,李锐之论证说明了“乾元”摩荡之轨迹,“乾元”成“乾”,阴阳相对而生,“坤”亦产生,如此“乾坤”生成后,众卦皆从“乾坤”二卦出,自然每爻亦是“乾元”之发用流行。

三、乾元视域之“太极”:贯通“消息”之始末

易学视域下之太极为“乾元”,乾元摩荡消息生成六十四卦,故而“乾元”贯通消息整个过程。张惠言在《周易虞氏消息·元》章中,详细地论证了“乾元”在整个大消息体系中如何流动变化。他首先罗列了卦爻辞中含“元”字之卦,别有二十七卦,除去重复卦,共二十四卦,分三类:

其一,卦辞言“元亨利贞”者七卦,分别为乾、坤、临、随、屯、无妄、革;

其二,卦辞言“元”者六卦,分别为升、损、蛊、比、大有、鼎;

其三,爻辞言“元”者十四卦,分别为复、泰、损、井、坤、履、离、讼、涣、益、萃、大畜、睽。

我们先看“阳盈”之消息简图,其中加粗体之卦皆内含“元”字。如下:

复临升-明夷-解-震泰井-既济-损-归妹-节-贲-旅-蛊-随小过观晋-艮剥坤谦-履-师-同人-比-大有-离-坎-屯-鼎复

(阳盈图)

此图含“元”字十五卦,即上面粗体之卦,首论复卦和临系卦变(临:升-明夷-解-震)之含“元”卦,分别为复、临、升三卦,“元”乃阳气之象征,“复”卦一阳来复,阳气微弱,其后之临卦,阳气增上,而“升”卦则表征阳气逐升之象。如其曰:

复初九元吉,所谓阳出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者’也。不言于卦而言于爻,复小阳潜而辩物,在初也。至临则大矣,动而成乾,故临元亨利贞也。……升,息卦之始交也。自临而来,又有临象二升坤五,故卦辞元亨,明乾道之变化也。易曰:君子慎始,此之谓也。正升之元,则明夷解以下统之矣。*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57页。

“元”象征阳气消息之况,张惠言认为“复卦”初九爻,阳气微弱,故不于卦言“元”,而于爻言“元”。“临卦”阳气逐壮,渐成乾象,故言“元亨利贞”。临初之三成“升卦”,其为息卦之始,阳气居下,故君子要慎始,然其又有阳升坤五之象,故卦辞“元亨”。其既已象征阳气上升之势,那后面的明夷和解等卦,则不用言“元”。

其次,泰系卦变系列(泰:井-既济-损-归妹-节-贲-旅-蛊-随),有五卦含元,其中泰、井、损三卦之元,皆与“既济卦”相关,虞氏易学非常重视既济卦,认为其卦之六位皆正,系卦爻最理想之状态,亦是诸卦最终之归宿。其曰:

泰否反类,故泰不言‘元亨利贞’,亦其德己备于临,互明之也。六五元吉,明泰五体乾五,所以之二而定既济也。井、泰将成既济也。于上六既济成而言元吉,明泰之保合乾元,在既济也。损,衰之始也。系元于卦,明持泰之道也。六五既济定,又系之元吉,明既济正不可损也。*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57页。

“泰”、“否”二卦相互转化,泰随时转化为否,否随时转化为泰,故“泰”不言“元亨利贞”。我们看消息简图:“泰-井-既济-损”,会发现“泰”、“井”二卦将成既济卦,泰二之五成既济,泰五即乾五;“井”之后便是既济卦,故其上六爻为“元吉”,其后亦成既济;而“损”卦,衰之始,乃既济之后卦,其卦辞之“元”,为明持“泰”之道,明“既济”不可损之。其后“随”、“蛊”二卦相互旁通,且“随”卦为泰系卦变中最后一卦,其后则阴长阳消,故张惠言称乾道莫著于此,故言“元亨利贞”,如其曰:“随通蛊,仍反泰终则有始,随时之义,乾道莫著于此,故元亨利贞也,曰无咎,明其善存乎悔也。自观至剥,阳消元无焉。”*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57页。

最后坤系卦变(坤:谦-履-师-同人-比-大有-离-坎-屯-鼎)有七卦含“元”,如其曰:

坤元亨,凝乾也。利牝马之贞,利出震也。凝乾在五,故六五黄裳元吉,乾上九之谦,乾魂归以生元,履通谦,至上交三而为一微,故上九其旋元吉也。*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57页。

张惠言认为,“坤”卦凝乾在五,故五爻有元,即“六五黄裳元吉”。而“谦”之成系“乾上九来之坤”,即“谦”阳源于乾之上九,即“乾魂归以生元”,而“履”旁通“谦”卦,故其云“上九其旋元吉也。”“比”和“大有”亦旁通卦,二卦均含乾五,故皆有元,如其曰:“比、大有乾五正而通坤三,正而著。”*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57页。而“离”卦系“乾”之归魂,“离”之二爻即坤五,而坤五则系凝“乾元”而成,故“离”二为“黄裳元吉”。如其曰:“坎离,乾坤之合,乾归魂于离,离二坤正以丽乾。所谓坤凝乾元者在此。离二即坤五,故六二黄裳元吉也。”*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57页。其后之“屯”“鼎”二卦旁通,惠言认为此二卦后即为“一阳来复”之“复”卦,故言“乾元出于此屯鼎”。乾元所出,自然有“元”。而“鼎应屯乾五”,故亦“元吉亨”。

接着我们看阴虚之消息简图,其中加粗体之卦皆内含“元”字。共九卦,如下图所示:

姤遁无妄-讼-家人-巽否困-未济-渐-咸-涣-噬嗑-丰-益-恒中孚大壮需-兑夬乾豫-小畜-萃-大畜-蹇-睽-大过-颐-蒙-革姤

(阴虚)

首先,遁系(遁:无妄-讼-家人-巽)之卦,有二卦含“元”,别为“无妄”和“讼”卦。消卦始于姤卦,成于遁卦。

故遁上之初为无妄,乾复正于上,震复正于下,系曰:元亨利贞,明乾无消道也。其辞危,故曰其匪正,有眚也。遁消在二,三之二,救之为讼,九五独正位。辞曰:元吉,明救遁在正乾元之道也。*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57页。

张惠言认为,遁上之初,即无妄卦。其卦乾上震下,含“元”为“元亨利贞”,然遁卦之消逐渐上行,再上则为否卦,为了阻阴气上行,则“三之二”成讼卦,故言“救之为讼”,而讼则含“元”,以正乾元之道。

其次,否系(否:困-未济-渐-咸-涣-噬嗑-丰-益-恒)之卦中,有二卦含“元”,别为“涣”卦和“益”卦。

否反泰在益,涣体益,益之始也。六四元吉,否泰交,故元在四也。益初乾反下体复,五乾正,上成既济,息道备焉,故二爻皆元吉。

益卦系否泰转换之卦,如泰-损-益-否,或者否-益-损-泰。所以张惠言云:“泰否者,盛衰之枢也,君子泰则不使为否,否则能使为泰,其用在损益。”*张惠言撰,黄立新校:《茗柯文编·答钱竹初大令书》四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47页。他认为,否卦二之四为涣卦,涣卦二至上为“益”卦,表示否反泰之开始,故而四爻含“元”。否卦上之初,出震卦成益卦,此时由否反泰,九五中正,上反之三,则成既济,如此息道完备,故初爻和五爻含“元”。

最后,乾系(乾:豫-小畜-萃-大畜-蹇-睽-大过-颐-蒙-革)之卦中,有四卦含“元”,别为乾、萃、大畜、睽、革卦。从大壮卦始,到夬卦终,皆无元。

张惠言认为,“豫”“小畜”如息卦之谦、履,此时“所畜者小,坤元未凝也”,故而无“元”。“萃”“大畜”则犹如息卦之师、同人,“萃”之所以含“元”,则如同“履已言,故师、同人可以不言,小畜未言元,故萃九五元永贞,与比之元永贞同义。”*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58页。而“大畜”之六四爻言“元”,则因其六四爻承五,五失位,而四正位,如其曰:“大畜六四元吉,以承五而言,不于五,而于四者,以阴凝阳四正位也”*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58页。。对于“蹇”“睽”二卦,张惠言云:“蹇、睽犹比大有也。睽九四日:遇元夫。元夫为初震,初震本复,故日元。蹇不言者,义无取于蹇,其三即萃五元也。”*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58页。此处黎馨平教授认为:“睽卦由蹇卦六五爻之坤初为复,上息丽来.睽初本复初乾元,所以睽九四有“遇元夫”之语。蹇卦由萃五之三,蹇之元,于萃五已发,蹇就不再言。蒙革两卦阴气恢复,即将出巽。”*黎馨平:《〈周易虞氏消息〉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60页。故张惠言说:“革去故,阴将出巽,乾革坤成,故革‘元亨利贞悔亡’。明坤与乾同元也。”*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58页。

综而论之,张惠言之“太极”有二义:其一,太极是为有形无质之气,处于太始和太素之间;其二太极为乾元。两者看似矛盾,黎馨平教授认为:“实则不然也,太极有形无质之解,是从宇宙实体天地衍生之角度来看待;而太极为乾,一为乾元,此是从易学哲学的语境下来看,其具有绝对第一性。”*黎馨平:《〈周易虞氏消息〉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3页。即“太极”有两重视野,从宇宙演化来看,其为“元气”;从易学视野来看,其为“乾元”。而张惠言最终亦综合此两种诠释,其认为太极为“乾元之气”,如其曰:“乾元之气,正乎六位则谓之道,即太极之正也。行乎阴阳出入变化则谓之神,即太极之行。”*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26册,第536页。诚如黎教授所言,张惠言之“太极”确有看似矛盾之二义,然仅是阐释角度不同所致,最后惠言亦综合了此二解,圆融地构建起其恢弘之“消息”说体系。

猜你喜欢
易学周易太极
游太极洞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清初学者对“图书易学”的再认识
甜甜的“蝴蝶茧”
近二十年来朱熹易学思想研究述评
《周易》与《孙子兵法》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太极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