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建设研究

2018-03-29 02:08于海燕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22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思政

于海燕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潍坊 261000)

2018年,我国GDP 突破90 万亿元,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屈居世界第二,而我国外贸总量、数百种工业产品数量、高速公路长度、高速铁路长度、高校学生数量等已高居世界第一(“超英赶美”在很多方面已经变成了现实)。与此同时,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道德危机、诚信危机、贪污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面对这种新挑战,习近平同志提出: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文化自信,并通过文化自信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1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1 文化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由一定社会所创造,并由一定社会所传承。文化的外延极其广泛:一定社会在其存在的整个历史时期所创造的全部知识、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的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都属于文化[1]。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规范、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精神观念的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自中华民族的历史,反过来又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价值导向,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使学生形成符合该社会所要求的政治信仰、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在教育内容上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高校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高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2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2.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着顽强的民族斗争,在民族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霍去病六击匈奴,转战千里,二十三岁英年早逝,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言;阎应元率十万义民与二十四万八旗军血战八十一天(十万义民,无一苟降),城破之时,面对刽子手的屠刀,阎应元镇定自若地说:“自古有降将军,无降典吏。”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冲向“吉野”(邓世昌将军殉国之日,正是他的45 岁生日[3])……这些英雄义士的壮举,可以使爱国主义精神变得生动、立体而形象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们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自觉肩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

2.2 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仁人志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表现自己的勇气,坚守个人尊严,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光辉的榜样:孔子为了“天下为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理想奔波十四年,落难至郑国,与弟子散而复聚,依旧欣然笑曰:“谓似丧家之狗,然哉! 然哉! ”介之推甘守清贫,最后与母亲相抱死于枯柳,宁可被焚烧也不接受晋文公赏赐[4]。苏武在贝加尔湖牧羊十九年,持节不屈;司马迁为了写下《史记》,宁愿接受为世人所不齿的宫刑。魏徵每次上朝前与妻子诀别,然后在文武百官面前冲着李世民犯颜直谏,天天气得李世民下不了台;海瑞带着棺材进京,舍得一身剐,大骂嘉靖皇帝迷信道教、生活奢华、不理朝政(果然被昏君打入死牢);陶渊明蔑视门阀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苏东坡被流放至海南岛,依旧“一蓑风雨任平生”;唐玄奘徒步跋涉五万余里,穿越戈壁沙漠,翻越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历经千辛万苦,矢志不渝地求取梵文佛经;李时珍科举不第,四十年潜心编写《本草纲目》;徐霞客科考名落孙山,三十年考察大半个中国的地形地貌,三次遇盗,四次绝粮,历经坎坷,最后病死于异乡……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真实故事,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情商与意志,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战胜人生道路上各种困难的勇气,有利于大学生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追求完美的自我,做一个有尊严的中国公民。

3 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路径

3.1 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

高校思政课理论色彩较浓,大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据调查统计: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14%的学生在课堂上看小说、杂志;27%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20%的学生在课堂上做其他的事情,或者小讲话;还有至少3%的学生逃课[5])。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机地融入思政课,可以丰富思政课的感性内容,增强思政课的人文底蕴与历史内涵,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例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教师在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就可以向学生讲授毛泽东在岳麓书院求学时在讲堂匾额上看到了这四个字,“实事求是”出自《汉书》,后为王夫之、曾国藩所推崇,该成语原描述的刘德潜心治学,具体做事,后被毛泽东用来阐述唯物主义哲学观(这就可以让学生们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开放性、多义性)。又如在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教师可以向大学生们讲授中国历史名人不畏艰难困苦、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故事(这类故事可谓比比皆是:诸葛亮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谪守邓州三年,一心安定民生,写《岳阳楼记》,而不在乎宋仁宗加官晋爵;张养浩为赈济饥民,累死于任上;顾炎武甘老林泉,也不与假仁假义的康熙合作,留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千古名言),教师还要引导大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古代士大夫心念苍生、心怀天下,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2 组织学生思考、研究优秀传统文化

今天,部分大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素养(据调查30%的大学生对何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无所知),他们觉得21世纪是网络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则属于典型的农业文化,已经与全球化脱节;他们还认为唐诗宋词招架不住战斧导弹,《红楼梦》不如《来自星星的你》罗曼蒂克。所以,思政课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们从思想文化的角度上来思考、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们比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艺复兴文化、19世纪英国工业文化、20世纪美国科技文化的异同点,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东亚文化(尤其是日本、韩国文化)的影响,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非洲文化、美洲文化、印度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世界史上,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保持了五千年连贯性的文明)。

4 结语

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让学生接受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人格美的熏陶,有利于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成为对自己命运负责、对中华民族复兴承担责任的人生强者。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