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制实践与思考
——以水利类专业为例

2018-03-29 02:08王志远王建华刘进宝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22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产教导师

王志远,王建华,刘进宝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杭州 31123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和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入口和出口,都应该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才能保证学生在走出校门和走进企业之间无缝衔接。打造新时代“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实践,也是教育工作者们孜孜不倦探求的职教改革方向。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积极行动中,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工作中势不可挡的趋势。作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

1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论何种意识形态的社会秩序,技能的传授最早就是以“学徒制”的方式实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徒制经过“家庭学徒制”“行会学徒制”“工厂学徒制”等几种模式的演变,在现代职业院校兴起之后,逐渐形成了以产教融合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

围绕现代学徒制“二核三联”的核心要素,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有五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1 双师育人是现代学徒制的内核之一

在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制度下,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学生,二是徒弟,因此育人主体必须也是两个方面。对应“学生”身份的育人主体是学校的教师,对应“徒弟”身份的是企业的导师。学校教师教授学生通识课程和基础理论知识,企业导师教授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知识,双师育人、双管齐下,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

1.2 产教融合是现代学徒制的内核之二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行业企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目标明确的职业教育中,要想培养的人才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那就必须将行业企业的所需所想贯彻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

1.3 校企联合招生是现代学徒制的表征之一

从现代学徒制的内核来看,“学生”和“徒弟”的双重身份是重点,那就必须要被认可。“学生”的身份通过学校的招录被认可,“徒弟” 的身份也必须被企业导师所认可。为了防止“学生”进校之后,得不到企业导师对“徒弟”身份的认可,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合招生。在选择培养对象之初,学校和企业就应该一起参与。

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不再是由学校单独提出的,必须有企业导师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4 校企联合管理是现代学徒制的表征之三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演变的新的教育制度,必须有着严格的管理结构。首先,为了现代学徒制能够在职业教育中广泛认可并具有可持续性,制度保障是必须的一个环节。从制度上约束育人双方的职责,才能防止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窘境。其次,在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可能在不同的时间处于不同的场所(学校或企业)。身在何处,就要有谁承担起安全教育、言行督导等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2 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困境

“现代学徒制”能很好地解决学校教授课程的实践性不足问题,最显著的效果就是能解决学生的技能获得途径的多样化和就业问题。但是,该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境,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1 缺乏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

“现代学徒制”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也开展了一系列的试点工作。但是我们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或者教育规划并未对“现代学徒制”进行顶层设计,也没有建立全国性的专门机构进行设计、统筹和管理。

2.2 试点工作难以大规模展开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并非仅仅依靠一个行业,多学科的专业背景就涉及多种行业。“现代学徒制”要想在所有的职业院校和所有专业中进行推广,就需要不同的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都要参与其中。这对于普通的职业院校来说无疑“难于上青天”。一是主体办学的特点,导致难以在其他行业中与有行业背景的院校竞争企业和行业资源;二是人力、物力、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控制,并不足以能让一所院校的所有专业都能开展这种培养模式,最简单的聘任多家企业的优质导师都难以完成。

2.3 培养后的考评机制不够完善

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除了普通的学生身份外,还兼具“学徒”身份。目前大多数的考核评价指标仍然与普通学生一样,在课程及格、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之后即可获得毕业证书,这考查了其作为“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开展的实习过程并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考评机制,来考查其作为“学徒”的学习成果。培养过程的多元化,也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考评机制,才能保障在培养过程中付出劳动的企业有所收获。

3 现代学徒制的努力方向

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制,就必须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合理制定措施等方式来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1 创新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

探索一条可持续性的产教融合之路。目前,现代学徒制较大的困惑表现在合作企业的意愿不是特别强烈,呈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因此,可持续的产教融合之路,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的帮助和相关行业协会的支持,创新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利用中国水利职教协会、全国水利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浙江省高职教学指导委员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强在教学组织设计、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等方面指导作用;利用浙江省水利学会、浙江省水土保持协会、浙江省水利工程建设协会、浙江省水利工程管理协会协调行业企业各方资源的优势,发挥水利部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站在技能鉴定、岗位职业能力认证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深化合作,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3.2 充分发挥双师自身优势,真正发挥双师育人功能

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师资保证,直接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教育的任务。从校内选拔一批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担任学徒班校内导师和理论授课教师,并制定相关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合作企业内部对企业导师的选聘、带教指导等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荣誉激励, 并对导师的教学业绩进行有效评价。

3.3 创新招生方式,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

目前开展的水利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采用的是“先招生,再招工”的模式,是在新生入学后,通过基本素质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测试、学习及动手能力测试、领导及团队协作能力测试、表达及临场应变能力测试等多轮综合测试,最后择优录取。录取之后,再由企业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确定师徒关系。依照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需要采用招生即招工的方式来确定培养对象。在目前已有的自主招生、提前招生、“三位一体”招生等多种模式中“提前招生”模式可以进一步创新,为“现代学徒制”所用。学校与联盟企业共同制定自主招生名额和招生方案,学校负责发布招生信息、组织报名、提供招生选拔服务工作,由联盟成员(学校和企业)共同自主招生录取学生,学生入学后联盟企业再根据用人需求分别择优招收招工,学徒、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方权益,打消学生进学徒班后教学质量无法确保、企业对学生最终是否回培养企业就业等疑虑。

3.4 改革培养模式,提高企业参与度

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联合培养,合作企业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按照企业需求的理论知识、技术水平来制定相关课程,实现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第一,校企双方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什么样的水利人。第二,共同制定教学标准,以企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真实项目为核心课程,以水利工程各阶段知识和技能点作为课程体系节点。第三,共同参与课程体系及标准开发。第四,共同制定岗位标准。依据岗位类型的设置相应的岗位课程模块,在岗位课程模块中设置多种课程供学生自选,解决企业多岗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第五,共同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形式。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将三学年六个学期划分为三个阶段,通过三次工学交替,实行学中练、练中学、做中学、做中创,使学生(学徒)向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变。

3.5 健全管理制度,提供制度保障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和建立相关的运行制度,明确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的工作职责,形成定期会商制度,开展双向交流,明确相关待遇。制定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学籍管理办法,尝试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学分制。制定现代学徒制的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评价机制和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相关管理办法,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理报酬。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确保人身安全。

面对新时代中央治水兴水的新部署新要求以及宏伟的水利发展目标和繁重的水利建设任务,迫切需要全面实施水利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是新时代水利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地方水利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产教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产教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V eraW an g
导师榜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