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递进式”创新创业能力课外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2018-03-29 02:08施纪红钱志宏陈邦琼宋林桂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22期
关键词:创客课外导师

施纪红,钱志宏,陈邦琼,宋林桂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江苏太仓 215411)

2015年6月,国务院提出了“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的要求。2016年2月业界对“创客教育”进行了定义,“创客教育就是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可见创客教育就是该要求的一种创新与实践。

由于受高职专业教学体系、课内课时、师资、设备、资金、生源等的影响,以项目为载体的涉及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创客式培训课程在课内开设的很少,同时在课内开设的难度也很大。而课外课堂则可以打破课内专业学科体系教学安排、课时的限制,按照创客教育理念,以兴趣和爱好为导向、尝试一些在课内教学中无法实现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构建一个与课内专业教学相辅相成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课外培养体系。

1 当前创新创业能力课外培养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该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已经开展了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但通过分析梳理,创新创业能力课外培养依然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模糊

课内培养是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目标,设计的课程体系以及对应的课程标准一步一步开展的; 它的目标明确且统一。而课外培养是个性化的;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职业发展规划、个人能力都不一样,所以每个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课外培养目标都不相同。而学生由于眼光的限制、能力的欠缺,无法对自己的课外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

1.2 执行力度有限

目前课外培养的主要指导者是辅导员和专职教师;辅导员因为专业不对口,对专业的指导很难到位;专业教师由于本身的教科研任务比较繁重,对课外辅导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课外培养的执行主体是学生,由于目标不明确、意志力欠缺,外部引导与激励不足,学生很难实现课外自我培养。

1.3 缺乏足够的条件支持

好的培养需要有效的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经费支持。校内课外培养涉及学工部、团委、教务处,但三方独自为阵,缺乏统筹管理;已有的《课外选修课管理条例》《大学生社团管理办法》《成长学分管理办法》 等制度,推动了课外培养工作的开展,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创新创业课外活动需要较多的的经费,而目前经费来源渠道少,设备与场地也较缺乏。

1.4 评价体系不完善

评价是改进的基础; 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保证创新创业能力课外培养持续发展。目前评价内容只重视共性的知识技能的评价,而忽视了能力素质的评价,特别是个性发展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习惯以最终考试、竞赛获奖成绩代替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导致评价结果静态化[1]。

2 构建“分层递进式”创新创业课外培养体系

根据对创客教育的理解,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形成一定是立足于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才会有明确的方向。该文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2.1 确定“分层递进式”的课外培养目标

该专业群以人为本,考虑学生个性、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出发点,确定了“兴趣培养、项目训练、创新创业”的三层课外培养框架,针对每个层次确定了递进式培养目标。

(1)兴趣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入校,首先进行创新创业兴趣的培养。该层次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讲座、座谈、选修课、企业参观、社团活动等。本专业为学生开设包含3D 打印技术、物联网与嵌入式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电子技术、智能机器人等综合性专业认知讲座和课外选修课,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开阔学生的专业创新视野。通过创业校友座谈、观看创业精英访谈、参观科技企业、创客空间等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2)项目训练。利用专业社团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组成项目小组,在教师和学长的指导下,开展电子产品的焊接组装,培养基础的动手实践能力;开展电子产品的调试、检测,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开展电子产品的更新、升级、换代,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一系列实践造物类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打下专业创新的基础。

(3)创新创业。技能竞赛、岗位创新、自主创业,多方位发展。通过“导师+项目+团队”模式,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学生跟随企业导师深入社会,发现生产需求、进行岗位创新。导师引导、推荐学生带着好的项目进入创业基地进行孵化,助力学生自主创业。通过这种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2.2 建立了“分层负责”的执行团队

根据“分层递进式”的课外培养框架,建立了由学生、教师、导师分层负责的执行团队,分别负责社团活动、课外选修课和项目团队活动。

(1)社团活动,学生负责。以社团为依托,学生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专业宣讲,专业项目小组活动,邀请专家开设各类讲座,组织创新创业座谈会,校外参观等活动,完成基础的兴趣激发、入门引导工作。学生负责制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执行度。

(2)课外选修课,教师负责。以实践类社团选修课为依托,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融入实践造物类项目,注重新技术、跨学科知识的引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系部对课外选修课的开设提出了一定数量的要求,保证了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参与度。

(3)项目团队活动,导师负责。根据项目,选择导师,组成团队。学生可以自己提创意做项目,也可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加入企业的创新创业项目,选择创客教育空间定期发布的课题,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技能大赛、学科赛事等。导师根据项目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导师除了学校教师,还包括企业工程师和行业专家等,这弥补了创新创业师资的不足[2]。

2.3 搭建多元化课外培养支持体系

(1)继续完善学校的课外培养管理制度。由学工部牵头,联合团委和教务处,共同修订课外培养的管理制度,将创新创业培养落到实处。特别是落实对课外选修课、社团活动指导、参加各类竞赛、创新创业比赛的工作量的认定,提高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积极性。提高对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的成长学分认定,扩大各类比赛的覆盖度及奖励力度,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同时在现有程度上,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经费支持。

(2)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变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参与者。引入企业工程师组建专兼结合的导师团队,共同开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项目。利用周末与寒暑假,让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在企业的平台上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培养定制的岗位创新创业人才。

(3)政府资源。双创环境下,政府对大学创新创业提供了大量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院校要加强对政策的收集、分析和宣传,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利用已有创客空间的设备和条件,助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3]。

2.4 构建了多角度、多层次质量评价体系

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价体系,必须从多角度和多层次来构建。通过参考、分析相关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情况,结合该院的培养目标及实践经验,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与多样性统一等原则,构建出课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4]。

评价内容上,我们选择从知识、能力、个性三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知识”主要评价学生的专业、英语计算机、创新创业三个方面的知识视野与知识结构。“能力”主要评价学生的创新分析、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三个方面的能力。“个性”主要评价学生的团队精神及组织协作能力等。

评价层次上多元化,分别针对学生、专业、系部进行评价。通过成长学分申报认定系统收集学生课外活动档案,通过系统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并给予相应的成长学分。通过对社团活动的开展,创新项目的申报、竞赛的获奖情况、项目评审的等级、论文获奖情况等的定量打分,对专业和系部进行考核,督促专业和系部进行改进。

3 结语

实践证明“仅有专业教育是不够的”“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课外培养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所以,高职院校应该通过丰富的课外社团活动、课外选修课、项目参与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立一支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导师队伍,加大课外培养的执行力;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经费支持,保障课外培养工作的顺利展开。最终通过多角度、多层次质量评价体系不断改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创客课外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小满课外班
V eraW an g
导师榜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
爱情导师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