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机制的思考

2018-03-29 02:48刘娟芳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23期
关键词:产教导师院校

刘娟芳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 号)指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汇聚企业资源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营造良好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环境是摆在各个高职院校面前的课题,亟待探索和解决。

1 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脱节

很多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对接不够,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社会需求供给侧在类型、水平及结构还未完全适应,很难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1]。在科技创新方面,很多高职院校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创新成果的转化数量少、质量不高,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低,针对性也不强,同时教师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完全调动。在与企业沟通的信息渠道也不畅通,校企资源整合效率不高,联动力度不高,“一头热”现象依然存在。

1.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它不是简单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叠加,其核心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创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其关键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其本质是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学习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激发创造天性。虽然很多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了人才培养全过程,但缺乏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顶层设计,校内外课程、教育平台等教育教学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实践、项目等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比例还未厘清,“两张皮” 现象依然存在。

1.3 具有学术背景和创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师主要是以校内科研型教师、管理型教师为主,以校外有创新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或高管等兼职创新创业导师为辅,具有学术背景和创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实战型的知识和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是制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充分发挥其在产教融合中的作用迫在眉睫。

2 构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机制的思考

2.1 精准对接,产教融合,丰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有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科技研发与服务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布局,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机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基地+项目+课程”有机融合,课程与项目并行、学练交融互动、实践环节牵引、虚拟与真实场景交融等多种途径教学改革,达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协同培养的培养体系。

2.2 资源整合,螺旋递进,构建专业与创新创业互融的课程体系

在大类培养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一批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通识课,在专业培养阶段面向本专业的学生重构融合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在多元培养阶段面向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设置数个交叉复合课程模块,为全体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渠道,形成选修必修、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与专业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与企业、第三方机构合作,引进和建设一批创新创业精品在线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认定学分。

2.3 项目引领,成果导向,优化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依托专业专项创意项目、师生融合科研项目、校友帮带项目、企业资助项目等项目载体,以“创意创新班”“创新创业大赛”“院所一体”“专业社团”“技能大赛”等形式,引领学生基于专业专技,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依托专业社团,对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级各类竞赛,鼓励学生跨年级、跨学院、跨专业组建参赛队伍,发挥群体智慧,并安排导师做好指导。面向全体学生打造校级创意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文化节、创新创业月等品牌活动,以竞赛形式强化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催生优秀项目和成果[2]。

2.4 内外融合,专兼互补,组建“三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

按照内外融合、专兼互补的原则,打造“多层立体、校企互通、国际视野”的专业化、专家化、国际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校内导师专业化。要求专职教师开展创新创业导师考核认证,持证上岗。校外导师专家化。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库,从企业家、杰出校友、投资人、行业技术骨干及税务、工商、人力资源等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骨干、能工巧匠中选拔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精通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应用型专家作为创业导师。

2.5 专业引领,产研互融,建立创新创业新平台

依托高水平院校专业群建设,对接专业特色,打造创新创业新平台,产教融合、协同发展,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专利申报等工作,积极引入社会创新创业团体,逐步孵化和转化一批创新创业成果,实现集约发展,并将科技服务成果应用到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产研互融,形成服务协作的长效机制。

2.6 校内社区营造,校外载体整合,完善创新创业全孵化链建设

在校内打造开放式、社群式、共享式创新创业社区,按照功能性,分层分类根据孵化链构建载体。校内主要侧重创新创业社区的营造,设有路演大厅、配套服务区、成果展示区、双创活动区、项目孵化区等功能区域,着重营造符合当代学生特点的社区氛围,让学生能够走得进,坐得下,聊得开;通过承载比赛、演讲、课程等功能,能够常态化开展企业家演讲、创业历程分享、路演、行业研讨会等相关的活动,以优质的资源吸引师生积极有效参与; 使社区成为学校创新创业的主阵地和展示窗口。校外侧重于项目孵化,加强与校外资源如众创空间、孵化器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整合加速器、产业园区等资源,从校内至校外打造“双创社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产业孵化链。

2.7 集聚创新创业要素,围绕“五个成长”,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集聚创新创业要素,将学生的奇思妙想以训练项目的形式从“抽象”到“具象”、从“雏形”到“成果”。通过校内双创社区平台和双创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分析市场、技术、团队等要素促使其创意阶段成长至作品阶段;通过提供校内外导师指导,学校的双创扶持政策,加速使其从作品阶段成长至产品阶段; 通过校外导师资源帮助进一步精准市场定位,整合销售资源,使其从产品阶段成长至商品阶段;通过联盟合作的众创空间、孵化器以及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等使其从商品阶段成长为至项目阶段;通过投融资对接、校友资源库等生产要素配套,使项目阶段成长至企业阶段[3]。以“甄选优秀创业学子—选拔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开展科学创业辅导—对接优质创业资源—完善创业融资体系” 为路径打造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创业企业从“初创—成长—成熟—优秀”提供全方位服务。

2.8 建设线上全要素信息化平台

建设线上信息化平台,提供最有价值的服务资源,提高对接效率,降低服务成本。为在校学生、校友和教师的创意创新创业不同阶段的项目提供学习机会、活动机会、培育指导、资源和服务。围绕学习、活动、资源和培育四个功能板块搭建平台,如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系列课程、驻校天使咨询服务、创业沙龙、项目路演等。重点建设资源板块,加强功能性和互动性,打造线上一站式服务。

猜你喜欢
产教导师院校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V eraW an g
导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