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师团队制的土木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8-03-29 02:48孙毅晏致涛卜长明周博彭燕曾国明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23期
关键词:土木本科生导师

孙毅,晏致涛,卜长明,周博,彭燕,曾国明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401331)

随着我国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 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土木类专业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在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土木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建设工程的发展能力与创新水平。

重庆科技学院土木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严格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毕业出口要求,构建了完整的教学体系。从2012 级本科生开始,学校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度,旨在从专业教师角度对学生进行学习和能力提升的引导,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十三五”规划以来,新工科概念的提出使得学科联系日益紧密,学科交叉渗透日益突出,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导师团队制的土木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弥补现有本科生导师制的不足,真正地实现本科生导师制的创新。

1 土木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背景及需求

随着该校教学改革的实践尝试,逐渐浮现出一些需要深入思考和改进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土木类专业课程接触较晚,不易形成创新意识

根据土木类专业的知识结构特点,一般大一和大二的学习任务主要是数学、物理和力学基础,学生不会在课堂上接触到主要的专业课程,对于土木类专业缺乏理解。虽然从知识结构上这是合理的逻辑先后续课程关系,然而低年级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缺乏学习方向性的问题,进而产生一系列的不良连锁反应,从而在专业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拖了后腿,更加无法从容的开展专业创新活动,不能形成创新思维和意识。

1.2 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缺乏连贯性

土木类学生在4年的本科学习阶段,许多的课堂内外教学环节都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土木学科内容太广,导致不同的创新能力培养环节不管在内容还是方法方式上都相差较大,专业课、毕业设计、创新活动等环节的指导教师研究领域相差较大,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成果缺乏连贯性积累,更没有全程贯通的指导和规划,培养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1.3 单纯的本科导师制度不易开展精准帮扶

根据目前我校开展的本科导师制度,土木类专业为每个专业教师安排每个年级4~8 个本科生进行指导。该制度实施4年多以来,积累了许多成果,也反映出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于每个导师指导的学生良莠不齐,导师很难掌握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年级所有学生的整体情况和水平,因此不易对于落后学生开展精准帮扶。

1.4 创新平台缺少统筹,学生能力培养覆盖面有限

目前学院已经建立起了包含若干学生专业社团的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的双创活动提供场地、设备、材料和指导教师。但是由于缺乏统筹,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内容都极其有限,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无法把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另外,由于缺少对于全体学生的统一创新活动规划和安排,导致真正有效利用创新平台资源的学生人数无法控制,创新能力培养的覆盖面极其有限,并未充分利用好平台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导师团队模式成为新时期土木类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

2 本科生导师团队的制度设计

本科生导师团队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 一是成员互补。二是分工协作。

要发挥导师团队的预期作用,必须合理搭配团队的导师组合,既需要团队导师专业和研究领域相近,又需要导师之间能够配合带着创新指导活动,还需要有导师团队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安排,相比于单个导师形式,这无疑给参与创新指导的团队导师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要求。应该采用适用的团队运行制度,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统筹指导作用。

学院应该从制度上保证便于导师团队创新活动的实验室建设。建筑工程学院目前在教学实验中心设置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提供面积超过700m2的场地和价值超过50 万元的实验设备供学生创新活动使用,目前以7 个建筑类专业相关创新社团的形式运作。在导师团队制度之下,首先要根据导师团队的创新和科研特点,进行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其次要建立适应创新活动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为导师团队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实验室硬件和软件保障。

导师团队制需要形成适用于导师团队指导的学生管理模式。导师团队的重要工作是导师团队共同指导一个班级的同学,其优势在于可以整体把控整个班的学生活动,加大创新统筹,精确帮扶后进同学。如何在这种新型学生管理模式之中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辅导员的协同作用,纵向上宏观统筹学生4年本科学习的一贯制创新能力培养,横向上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覆盖面,这是导师团队制度能否产生预期效果的关键。

3 本科生导师团队的土木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包括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在保证系统性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与工经管知识融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等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主要以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的第一课堂为主,同时通过覆盖全体学生的各级各类竞赛、赛课计划、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等第二课堂为辅,贯通第一、第二课堂全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基于导师团队制的土木类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与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不同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会复杂得多,不能简单地以课程学分的形式来进行堆砌,而且还要体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同时要充分调动起导师团队相对于单个导师的作用,全面把控一个学生群体的创新能力培养情况,提高培养效果的覆盖面。

基于导师团队制的土木类创新实验室建设方案和管理模式也需要全面更新。目前建筑工程学院基于学生专业社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供了充足的场地和设备供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但社团的形式需要结合现有土木类实验设备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经过适当的改建和新建内容,形成能够覆盖大多数本科学生的创新实验硬件条件,满足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的实施条件; 建立新型创新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制度,充分调动导师团队和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基于导师团队制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导师团队和学生工作辅导员协作工作,互为补充,这对双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需要更加熟悉每个学生在学习以外的各种情况;作为非专业的辅导员,必须对于专业特点和学生的专业能力有足够深入的理解,通过导师团队协同开展创新实践、引入专业相关背景的辅导员等综合措施,形成完善的工作制度,以保障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

4 结语

该文提出了基于导师团队制的土木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和方案,以及通过改革实践持续改进的措施; 制定适应于导师团队制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形成基于导师团队制的学生工作管理办法,从执行的效果来看,该培养模式由专业导师组建培养团队,共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把原有的点状创新能力培养从时间上扩展到整个4年本科学期期间,从范围上扩展到整个学生群体。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团队制证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为土建类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猜你喜欢
土木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广东土木与建筑》理事单位
V eraW an g
导师榜
浅析土木大数据的逻辑、内容和应用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守望
爱情导师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