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探索

2018-03-29 02:48段东园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23期
关键词:家校辅导员心理健康

段东园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辅导员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该文重点探讨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背景、意义、措施和路径。

1 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国内有关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和辅导员进行心理教育的理论探索方面; 国外相关研究则显示出辅导员高度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模式,对应大学生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生活帮助和学业指导等不同项目均由具备博士学历的专职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与国内辅导员们身兼数职的情况差距较大,可借鉴性有限[1-2]。而专职心理老师的工作定位主要为将心理咨询、课程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 通过参加心理咨询培训和接受专业督导师的督导提升职业水平,拓展职业发展途径[3]。在实际开展工作中,心理教师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于心理健康类通识课授课、学生主动寻求的心理咨询和院系转介的心理危机干预,更多从治疗层面开展工作,对于预防解决广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心理问题和生活学业困扰较少涉及。

如何利用已有的辅导员队伍, 发挥辅导员工作中的优势,摸索出适合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和方法, 既是社会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该文探讨的主要内容。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 新时代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路径措施

2.1 积极关注学生,加强家校联系

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处于成年早期阶段,如不能处理好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容易产生寂寞孤独感,感到与社会疏离。面对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高期待和自身较弱的承受能力,辅导员可以从学生和家长两方面分别开展工作。通过新生系列教育活动,辅导员帮助新生合理定位大学生活,强调大学是自由与责任并存的重要时期;此外,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有利于帮助新生熟悉环境、建构有效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召开新生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系统等,加强家校联系,家校共同持续关注学生动态[4]。此外,及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于个别情绪调节能力较差的同学需要予以重点关注,定期了解学生状态,予以关心和支持,必要时转介心理专业人士。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加强人际交往、保持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加强体育锻炼等方式强化情绪调节能力。有研究显示,长期坚持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因此辅导员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融入多种形式的趣味体育项目,鼓励同学们加入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

2.2 强化自我管理能力,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网络时代年轻人存在明显的网络依赖,对其自律性培养和学业成绩有明显影响;同时,大学生受到多方面网络信息的冲击,如果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迷失方向[5]。面对大学生发展不成熟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情况,辅导员在了解大学生问题的同时需要重点挖掘其优势和潜力,运用树立典型、正向强化、朋辈互助和家校联系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通过选拔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可以在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同时向学生们树立典范; 通过班会表扬、综合奖励和提拔干部等形式及时强化自我管理能力显著提升的学生;成立朋辈互助小组,互相监督自我管理情况;对于个别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需要通过家校联系制度寻求家长及专业人员的配合,共同督促学生进步。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大学阶段应该是拥有牢固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努力尝试与他人建立爱的关系,体验自我牺牲或损失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的过程。然而部分学生尚未形成持续和稳定的自我统一性,仍然有很强烈的角色混乱危机,常感到迷茫无措。辅导员在工作中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和朋辈小组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培养阅读和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开展研讨小组和心灵团体进行思想交流,帮助学生们客观的认识世界、培养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朋辈关怀小组的力量,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循环模式。

2.3 理智交友恋爱,建立成熟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

宿舍矛盾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矛盾之一,学生缺乏独立性和家长干涉过度往往会加剧宿舍矛盾。通过开展大学生人际交往课程和成立人际互助团体小组,讲授人际交往技巧、促进有效人际沟通;通过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培养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与技巧,帮助学生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模式。同时需做好学生与家长关系模式转变的工作,帮助学生和家长从心理上接受大学生已成年且独立的事实,鼓励学生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求助于学校资源。

武汉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50.6%的“90 后”新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接近10%的同学谈过多次。大学生们向往爱情,并且持有相对开放的感情态度,辅导员在工作中不能回避学生恋爱问题,而是要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爱情观、提升爱的能力和加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浪漫爱情是人生重要的成分,因此失恋后往往倍受打击,难以恢复甚至做出不理智的举动,辅导员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辅导或个人辅导,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爱情与责任的关系,找到生活的平衡点。

2.4 培养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加强就业实习实践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教育部调查研究数据显示,2001年至2019年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2019年毕业人数将高达834 万。大学生对就业问题常表现出迷茫困惑、随波逐流和过高期待等状态,易受到焦虑情绪的困扰。辅导员需要从学生入校开始帮其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做自己职业选择的主人,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专业内涵和职业发展前景,利用在校时间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同时通过个别访谈及专业调查问卷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合理设定职业目标,完成职业选择。

3 结语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列为辅导员职业功能之一,辅导员因其工作角色的特殊性,与大学生们有更多的日常接触,能更好地协调学校、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因而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自身优势,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融入学生管理和日常教育中,从新生入学教育、日常班级管理、团体辅导课程和朋辈小组等多方面进行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帮扶。

辅导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也会遇到不少挑战。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们既要扮演学生管理者的角色,同时又要扮演知心朋友以及指导教师的角色,这对辅导员和学生来说都存在难以适应的角色转换,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选择适合角色的行为并及时调整好心态。此外,由于辅导员自身行政工作和管理工作繁重,很容易出现压力应激症状或产生职业倦怠情绪,做好自身情绪调节也是非常重要的。

猜你喜欢
家校辅导员心理健康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