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武
(武汉轻工大学,湖北武汉 430023)
当前各艺术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度和课程设置上都存在一些误区,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被当成是一门公共课程,缺乏可实操的课程教学体系规划,专业优质师资配备不到位,教育效果和预期相差甚远。另外,没有真正构建起立体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校园宣传氛围,有的仅是为挑战杯比赛而进行内部少数宣传,没有进行深度宣传,从而导致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项目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指导和系统组织,从而导致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仅停留在感性认知上。
当前各艺术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度和课程设置上都存在一些误区,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被当成是一门编外公共课程,很难纳入必修课程加以重视。学校缺乏有效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规划,课程任教急需优质师资,教育效果不理想。
艺术院校在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重教学轻校企合作实践环节,更多的只是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门理论课教授,课时数十分有限,外联企业创业指导缺失。高校大学生虽抱有创新创业的梦想,但高校没有真正实践的平台和机遇,学校对于创业梦想大学生资金的拨款支持更是有限。
艺术类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创业、包容创新创业的良好校园氛围。高校应以创新文化氛围建设为突破口,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意识,使在校大学生认知创新魅力,使氛围在大学校园蔚然成风。艺术类高校应该以素质教育为载体,通过举办高水平讲座、高峰论坛和科技创新创业宣传周等系列校园活动来营造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创业精神。高校还应鼓励专业教师结合在研项目、企业实践以及“挑战杯”等国家和省级科技竞赛活动,通过开设符合时代特点的创新创业指导课和选修课,从而打造艺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金课”来反哺在校大学生。高校相关部门通过建立本科生导师制,配备高素质创新创业导师,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前置教育,力求精心指导和精准帮扶。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发挥专业优势,形成长效机制。整合校内素质教育各环节、各要素和各资源,全过程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把德育放在人才培养首要位置,力求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德才兼备”合格建设者。艺术大学生思维跳跃、情商高,专业易于对接市场,那么艺术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探索“校院重视、导师指导、典范示范”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以及校友协同、校企协作和校地联动的人才培养大格局。艺术类院校需要突出独特学科优势,突出专业导师的引领带动作用,将创业意识与专业对接,将专业优势与市场融合,使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意识和独特专业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建立形成低年级大学生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依托,以跨学科专业校企导师团队为指导;高年级大学生以对口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以大学生科研项目转化为驱动的创新创业新生态模式。
高校教师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各种创新创业专业知识,而且还要负责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力争教学和典型成功案例相结合。当前艺术院校双创教育要以课程师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师创业指导和高质量服务能力为突破口,以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从而使教师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提升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教学和实践水平,以及构建一支师德高、业务精、教学基本功硬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真正为艺术院校毕业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
艺术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要围绕专业学科特色来建设,使创新创业的理念与艺术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具备当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另外,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其他人文和经济类课程的有力支撑,其中包括文学素养、市场营销和经济管理等课程的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要以创新创业活动为抓手,既要有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课程,又要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课程,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驱动力。作为生产力基本要素的劳动者则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其重要作用是调动和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艺术类高校不仅要文化建设和机制创新上下功夫,还要强化校内外各种资源支持服务和保障,激发潜在活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后勤保障。高校要无条件向本科生开放优质软硬件配套服务设施和实验教学实验室。高校在整合社会资源的同时,特别要在空间和经费等方面优先向创新创业平台倾斜。艺术类高校平台建设也要体现柔性保障,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在“学分转换”“优先入党”“评优评先”等方面要体现创新创业贡献度,高校政策扶持机制必须常抓不懈。高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要有机融入并形成良性互动机制,通过校校、校企、校地之间的大力协同,从而实现校内外“双创”资源深度融汇。高校科研必须走出实验室转化社会生产力,真正推动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空间和各方资源。
艺术类高校既要致力于将学科创新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又要将教师学术研究能力转化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不光体现在优秀创新人才培养和原创成果。产出上,又要体现在对学生整体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实践能力的重塑和提升上。高校要以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冒险精神以及综合素质教育为抓手,从而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开拓创新品格和务实精神进行常态化培育和历练。艺术类大学生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必将对于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类高校要秉承“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彰显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储备基地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