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峥灿
(厦门理工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福建厦门 361024)
教育部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尝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思想理念;使学生能立足兴趣,自主自发学习,加强了跨学科融合,有效的成为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路径。自2012年教育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来,众多学生在该项目平台上得到锻炼,获益匪浅,很多高校也自己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
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解大众和万众两词有利于高校明确创业与创新的关系。万众应该比大众更有广泛的数量基础。创新是指突破惯性思维,对原有的事务进行更新,或者创造发明出新的事物。创新可以是经济、军事等各种领域,包含的领域广度很大。掌握专业知识的每一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在某一知识点上作出创新[1]。创业则大多是经济领域的行为,但它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仅需要某一学科专业知识、还需要财务学、法务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大学生的创业应该立足于创新、让创新引领创业。因此,大学生的创新项目应该在较大范围内推广[2],而创业项目可以在原有创新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孕育而生。目前,厦门理工学院每年都会立300 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创新项目,在往年优秀的创新项目及其他项目中产生50~60 项创业项目。正是有了创新项目的数量基础,每年在创业项目中都能产生10 几家新生公司。
对创新与创业的区分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细化管理,促进项目更高效、可持续性的发展[3]。笔者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创业项目实施进行研究。
厦门理工学院成立由主管教学的校领导牵头负责,由教务、科研、产融、财务、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并于2008年率先成立福建省高校首个创新创业园区,具体负责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大创项目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在分管校领导指导下,创新创业园区负责制定有关规章制度,统筹规划创业项目的审核、推荐及验收;创新创业园区负责大创项目的组织申报、项目评审、条件保障和质量管理。在每个二级学院由院领导组织成立“创新创业工作组”辅助创新创业园区开展创新创业工作。成立由创新创业园区直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该中心成员由学生组成,打通学生、老师的沟通链条。
厦门理工学院打造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器-创业加速器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组织开展二级学院创新创业苗圃建设。校内实际孵化面积达5 000 多平方米,功能划分明确。有团队孵化室、会议室、洽谈室、路演厅、展示厅等单独场所。为入驻的团队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并提供信息服务、创业指导、人员培训、市场营销、投融资服务、管理咨询、项目论证、公司注册、法律咨询、专利代理、创投融资等一站式服务。校外积极拓展创业实践基地,与20 多家校外众创空间、服务机构共同培养孵化项目。
厦门理工学院建立了“全面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公共必修课及创业相关的选修课程群,面向各专业开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相关专业课程,面向有意愿创业学生开设了工商管理(创业管理方向)辅修专业班、”燃点计划”创业训练营。所有这些课程纳入学分管理;省级及以上大创项目结题成绩为优秀的项目负责人,可根据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指导意见》申请毕业设计(论文)免修。同时还制定有科研成果转化的相关规定等。
2018年开始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创业项目的扶持经费由原有每年60 万提高到150 万。同时创新创业园区为创业项目团队申请社会上各个部门的资金扶持政策,有些创业项目可以争取到30~40 万的资金扶持,对于创业项目初期是个很大助力。
项目申报与评审关系到项目质量的优劣。因此,创新创业园区从发布通知开始,就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各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组进行线上线下的宣传发动,让学生了解到大创项目的意义,促进学生积极踊跃申报。同时对申报项目进行严格审核。不同于创新项目,创业项目需经过线上申报,线下路演答辩,邀请的评委均为校外企业家、投资机构等,力求让创业项目能够真正符合市场需求,避免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少走弯路。
创业项目的辅导实行多师制。创新创业项目一般涉及产品、销售、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体系。单一的指导教师较少能起到全知识的覆盖。设立三导师制,可以较好地解决这方面问题。专业型导师可以对项目的产品提出专业方向的指导,社会型导师为项目的市场化提供必要的需求帮助,还有管理型导师可以整合各类资源提供项目内部管理、政策申报等帮助[4]。
大学里的创新创业应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因此评判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与否,不应以创新创业是否成功为标准,而应以创新创业的理念是否能够深入学生身心来评判。而这个评判标准又很难用具体的抽象指标描述,因此各高校在评判项目好坏,成功与否时总会出现差异化。很多文章都会从创新、商业、技术等角度来观测项目成功,笔者认为高校是以教育为主,因此要从人的角度,学生是否受到教育这点入手进行观测。
我们发现很多成功的项目学生的参与度极高,有些都可以不用指导教师辅导。学生对于该项目具有较浓厚的兴趣,有些本身就是出自学生的爱好。基于此,学生在开展项目时,完全是自发、主动地去开展研究、实践。在这过程中,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提升。这些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哪位教师能够单独辅导从而帮学生来提高,需要学生高度参与到项目中,自主地去学习、实践获取。这也是教育部开展大创项目的初衷。
高校的有些教师在做科研项目的时候,经常是以项目的创新点出发来开发产品,常常跟市场脱轨,虽然有很好的创新,但是对于市场来说可能是没有这方面需求,又或者没办法量化生产。因此专业的教师在辅导学生做项目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类事情,专业教师在辅导项目的过程中应注意仅针对项目的技术点给予学生参考,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拓创新。不仅是在研发这个点,再到销售模式、市场推广、团队组织等方面也是如此。应该从项目的本质多给学生提出引导性的发问,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所在,这样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5]。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注重的是学生做项目的过程,而非项目的结果。社会上的创新创业成功率一向都很低,而学生做的项目成功率则更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能力提升是在其他学习任务中无法得到的! 学校配套设施的完善是为了保障学生在做项目过程中能够提高综合素质的能力。因此,有必要调整教学方式、教学手法和教学内容,以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