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主体性为基础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2018-03-29 08:23蔡展望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课程

蔡展望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450000)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体价值在社会中的比重。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教育都受到社会中各个方面的约束,如经济、文化、政治等,而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就受到巨大的阻碍,而随着社会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知识的重要性得到了发挥,高校学生的社会价值也不断增加,从而为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机遇。

1 学生主体性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联系

学生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的能动性、创造性及自主性[1],而高校教育本身就带有学生自主性的特点,特别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在教育活动中促使大学生自主性进一步加强,从而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开拓新的路径。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主要以学生为工作重心,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而学生主体性发展也主要强调学生自主实践教学,同时两者教学理念都提倡拓宽教学内容,将课堂理论教学知识与课外实践教学有效连接起来,从而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学生主体性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可从实施、控制、结果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在控制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教学理念主要是在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下键自我组织探究的过程[2]。在当今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收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如果不加选择的全盘接收,很可能对高校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阻碍,而以学生为主体性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对社会上不同的信息来源信息有效筛选的措施,然后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生活观,在这个基础上,对社会上众多的知识进行进一步加工改造,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则是通过更加系统的方式为学生主体发展构架一个宽容的实践及理论应用的平台,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将理论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实际实践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其紧密相连,同时推动了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从而进一步开发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通过学生主动思考反思,并在遇到问题时进行反馈评价,从而不断调整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促使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不断优化;另一方面,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的能力大大增强,为了保证创新创业活动的效率,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需要或生活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以往的知识水平上进行不断提升,如课堂教学知识、借鉴其他优秀经验、进一步探索实践等,从而在明确的创新创业目标的指导下,系统科学的制定创新创业方案,然后在探索中不断寻求发展规律,同时对已有的信息进行系统整合,从而促使自身的主体性不断提升。

其次,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直接相关,在新时代高校教育中,只有学生保持良好的主体学习理念,同时根据自身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理念的基础,才可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正确性,从而进一步为创新、创业实践打下基础。学生的主体性主要包括学生将自身自主学习到的以及反思到的信息进行有机整合[3],从而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顺利有序实施。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有包括三个环节,首先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求以及以往学习实践经验,选择适合的专业导师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辅助指导,或者选择优秀的合作伙伴进行自主探讨等;其次根据自身特长选择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如课程设计、课程实践项目等,同时自主预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方案,主要包括详细步骤、环节等;最后对于是否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学生的自主意愿为主,只有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保持一定的兴趣,才可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实施。此外,由于高校教学环境的限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保证所有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大学生应注意主动培养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从而在不断的自我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大程度地提升。

最后,在学生主体性发展过程中,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是最终目的。在这个前提下,学生需要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激发自身的创新创造潜能,构建自身完善的知识架构,然后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合,促使自身的创造能力不断上升。而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然后打破以往的结构屏障,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教育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在学生创造思维培养过程中,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优秀作品,高校会在提供相应奖励的基础上,制定一定的措施进行支持,从而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主要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素质教育,然后根据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行逐步研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在开展初期偏重与学生能力的拓展,而随着我国现实国情的变化,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逐步添加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相关理论研究还有所缺失,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至今还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果。现阶段学生主体性发展水平不高也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本文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向某学校进行了大学生自主发展水平的调查,调查结果中显示,学生自主性发展水平不高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个体社会化的完成程度、自我教育的能力[4]。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差主要受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小学及中学教育过程中,普遍偏重于灌输式教育方式,且整体对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学习过程不够重视,甚至打压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导致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没有良好的发展平台,制约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而与之相对的是,高等教育中提倡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模式及要求的脱节导致现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较差,如在调查过程中,将近一半以上的学生不感兴趣以致于对专业知识不够了解,同时也没有制定明确的学习规划,同时由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变化,也导致学生不能对高校教学方式进行良好的适应,且对学术能力也不能达到系统科学的训练,导致学生对创新意识没有一定的关注,同时学生的社会实践程度也没有相应的提升,在专业学生研究过程中不能进行巩固的训练,从而导致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知识体验,如学习思维的培养、学生范围的拓展、创造性能力等[6]。因此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并没有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导致学生基础专业理论知识不够巩固的同时也不能进行自主学习及培养创新精神,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思维创新及社会实际实践能力进行了全面的培养,但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过程中,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而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达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也成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阻碍。同时学生个体化程度低也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学生个体化程度地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技能低、社会角色复杂、行为规范认识不足及政治觉悟不高,其中政治觉悟不高主要是由于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将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中,从而导致学生的社会意识不足,对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不够全面,从而导致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不能制定系统规范的规划;同时大学生在高等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承担着受教育、创业、创新等多方面的义务,这种情况造成学生极大的学习负担,从而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有畏惧心理;而由于现阶段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没有培养其基本的生活技能,导致其缺乏对生活需求的感知能力,再加上学生对创业基本要求、环节等不够充分了解,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对创业基本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措施

在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教学情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采取以下实施措施。

3.1 构建多样性社团,完善课程体系

学生主体性发展离不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离不开高校各部门及全体师生的支持,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高校可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社团活动,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丰富的内容,为大学生创新理念培养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同时在大学生社团活动中,由于各组织成员之间平等、自由的活动氛围,为各种的创新理念的提出打下了基础,同时在大学生社团活动中,为了保证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思维活跃性,校方可为优秀社团提供物质支持,同时也可以制定相应的社团激励措施,如定期开展创意展览、项目比赛等活动,对于在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团队给予奖金激励,并进行荣誉表彰,从而促使大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在团体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此外,为了大学生社团活动的有效开展,各高校可以借鉴其他高校成功的经验,如心理健康节等[6],从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最大程度的利用社团资源,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打下基础。

在高校教育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可以在专业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将通识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中,从而将社会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完善整体高校教学结构,促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具体、全面。在高校课程体系完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不断优化调整,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模式,如,参与式、模块化、项目式等,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指导为主题的教学模式。而为了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利用现有的实验设施设备及场地,结合实际需要,系统化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方案,然后根据实际发展情况的变化,不断完善实践课程,如,竞赛训练实践、企业实践、研究创新实践等。而为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高校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实际考察,然后将优秀的创新性人才归纳到专门的教育班级中,为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高校可以组织社会上优秀的人才到校指导培训,然后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训练,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2 营造校园氛围

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是整体创新创业氛围的构建,为了促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体化程度和社会生活水平,高校可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基础实施设备,如实验室、实验器材、计算机设备等[7],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同时为了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可以全面提升,高校可组织专业人员进一步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软件,同时应注意整体校园环境的构建,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创新、创业、学习的氛围,然后在以往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的建设力度,促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集知识分享、协调创造、技术创新、软件开发于一身。此外高校可以组织以往优秀创业校友进行返校演讲,或者举办毕业生优秀创客展览会,不断加大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然后结合相应的激励措施,如对有效学生实施奖金鼓励等,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人力、物力全方位保障。

此外,为了更好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当地政府应提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力度,然后制定相应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保障。同时也可以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大学生自主创新行为,并进行正确的创业理念引导,然后优化科技管理体系,在市场体制中引入创新、创造、尊重知识的发展理念,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

3.3 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应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极强的服务性、灵活性和实践性[8]。实践性即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开展,而灵活性则是高校创新创业课程需要针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而服务性则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高校应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保证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知识、素质、实践、职业道德、能力等几个方面的课程,实践及知识课程即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跨学科知识的灌输及实践应用的结合,而职业道德及素质课程则是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学人员应注意引导学生顺利正确的创业观,如,意志力、心理承受力、抗风险意识、责任心、职业道德规范、法律权威意识等[9],而能力课程主要包括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辨别商机的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等;而实践课程则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实践应用的机会,如,大学生科技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在这些课程的前提下,为了促使学生全面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可以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课程的形式,如MOOC课程、隐形课程等[9]。MOOC课程主要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大规模在线课程教学,其主要是以网络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模式,且在以往大学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加入了跨学科教学的内容,如,工程、农业、历史、社会等,同时MOOC课程中有大量的优秀科研人员进行在线课程讲授,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一方面MOOC课程可以在同一个话题上进行兴趣探讨,从而在为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创业指导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在MOOC教学平台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人员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为整体教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创新思维不断拓宽;另一方面,与传统教学课程不同的是,MOOC课程的教学时间点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时间安排进行在线学习,在遇到疑惑时,也可以使用后台答疑程序需求帮助,而对于一些不易理解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重复的学习保证课程知识的有效掌握。隐性课程主要是通过提升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发展主体价值观,从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为了保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顺利进行,可以利用社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扶持作用。高校可联系社团组织,将科研机构、高校、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进行联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机构,其中中介组织可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信息支持,而金融机构可以为高校提供融资技术支持,科研机构可以为高校创新创业提供人力资源指导,通过社会各个机构的有效配合,然后促使高校技术科研成果逐步转化为实际生产产业,而通过各种社会团体的交流活动也可以促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际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高校可以进一步协调创新创业教育结构,然后提升教育指导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邀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科研人员进行创新创业指导,然后对高校教师进行在岗培训,从而促使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以融入创新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为了促使高校教师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科研创新教学方式,高校可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际训练,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推动高校教研人员的科研工作产业化,从而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借鉴。此外社会中企业或教育机构可以开展创业培训项目,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制定创业培训方案,然后与高校开展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基于,而为了降低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的经济负担,社会企业及团体组织可以成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然后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资金支持。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重视。同时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优化创新,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4 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以创新理念为基础,然后加大创新理念在创业过程中的融合,促使在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时,能够提供正确的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断增强,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工作提供保障。

[1]王德波.协同创新视角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6(8):85-87.

[2]邱化民,赵春雪,呼丽娟.主体性发展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5(10):30-33.

[3]孔令十.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体性价值探析[J].文教资料,2017(16):134-135.

[4]刘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 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J].河北企业,2016(1):69-71.

[5]魏源.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长江丛刊,2016(25):196.

[6]刘中晓,徐金寿.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调查与对策建议——以浙江省1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6(13):73-76.

[7]魏文斌,许小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统计与管理,2016(8):185-186.

[8]卢琰.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价值实现[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17(5):122-124.

[9]刘亚敏.参与式教学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的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7(12):153-154.

猜你喜欢
大学生能力课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