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之否定:科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
——再论科学教育哲学的创新与重构

2018-03-30 04:04李志欣郭飞君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人文科学文化

王 琦,赵 亮,李志欣,郭飞君

(1.长春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2.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吉林长春 130032)

科学教育突破了中世纪经院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制约,极大地释放出人的实践活力。人类文化的进程表明,人的自由本质决定着人类社会总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进步。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发明与改进为表征的第一次产业革命要求教育革新,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因工业革命而改变,科学教育也成为教育变革的必然,科学知识教育进入大中学校课堂。19世纪初以发电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再一次呼唤教育革新,以杜威的实用主义为核心的教育哲学成为第二次科学教育改革的中坚,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到教育的中心议程。20世纪中期以核能、电子和电子计算机、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的产业化发展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催生了布鲁纳、赞可夫的科学教育哲学探索,并引发了第三次世界范围的科学教育革命,其所强调的是教育内容的理性化、结构化。

在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前导的创意经济、创意文化构成了当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科学教育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强大的变革需求。本文以此为背景,并以马克思实践哲学为指导,对当下的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维转向给出了自己的判读。这种判读是基于马克思的实践观之上的教育哲学解读,即从科学教育的历史性、主体性和实践性来思考科学教育的实质,尊重人的主体性及其文化价值,将“实践和生活”作为科学教育的原点,以促进个体自由、民主个性生成及深层发展,构建一种教学相长的师生文化心理的有机统一体;坚持科学文化的真理性存在与教育文化的完美性存在的统一性,促进科学真理性与情感性的交融,实现真善美的和谐共生与共进的科学与人文高度统一的科学教育的崭新途径。这将是人类教育史、科学史、文化史上的又一次意义深远的“否定之否定”,也是笔者关注科学教育哲学创新与重构的主旨之所在。

1 科学教育与人的发展:否定中的肯定

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教育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以学校教育为主要研究阵地,以自然科学教育为主要学科内容,以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等为铺助学科,让青少年能够更加自觉和主动地去掌握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简言之,当下的科学教育主要传授基础的科学知识内容,以素质教育作为依托手段,呈现出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

科学教育的目标大体上分为有利于人发展的目标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目标。两者中,一个体现的是科学教育的本体功能,一个体现是的科学教育的外在职能。二者相辅相成,并且随着对科学本质以及科学价值认识的深化,科学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总体来看,科学教育育人的目标和科学教育的内涵在发展方向上都经历了从注重知识与技能到关注方法与过程、技术与社会等关系的历程。其中,科学教育育人的目标总是在发生波动,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平衡点,反映了各个时代“科学素养”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即是当前中国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最初,科学教育在中国,只是为了“以夷人之计治夷”,是“洋务运动”中的策略与机巧。至戊戌变法维新“兴科学”,中国的科学教育有了“自强”“自立”的味道。至清末,慈禧废科举,诏办新学堂,科学教育入了国策国是之列,是“天下大势、浩浩荡荡”所然,摇摇欲坠的清庭也不得不认同这个曾经的“雕虫小技”和“洪水猛兽”。到了民国,一边是内忧外患之战乱,一边是“实业救国”的艰难曲折,英美派的科学教育在中国的贫瘠土壤中生长,命运多舛。到了新中国成立,科学教育又以苏联单一计划经济方式重新播种。改革开放后,西风再一次东渐,英美式科学教育思想与独立于半个多世纪之久的前苏联式科学教育思想碰撞,形成对立为主、交融为辅的教育思想纷争局面。这种局面给了习惯于讲求近利的小农经济生活方式的传统教育文化以新的生长机会,根深蒂固的科举式应试教育死灰复燃,导致教育改革的呼声一日高过一日,教育理论的争执一年胜过一年,而改革的实效难见其成。但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酝酿既久,终必发生。

我国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否定之否定”有自己的特点:其一,我国传统文化无西方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力量的对立。科学教育从无到有,纯属舶来品,其发生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纯然是西方科学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力,其背后是两种生产方式与生产力的较量。其二,新中国的科学教育具有鲜明的苏联范式特征,其发生发展中的否定之否定明显地带有经济模式的否定之否定的特征。我们对科学教育的内生动力要运用辩证的唯物主义去判断,揭示出事物本质的特点。

按照这一规律,理想的科学教育应遵循主导原则、艺术原则、自主原则、多元原则、差异原则。其中,主导性原则是统领型原则,其所指的是在科学教育的进程中教师以指导、激励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的学习成绩,享受教育带来的喜悦和成功,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探索精神。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往往比外部刺激更具推动和持久作用。社会的发展要求人必须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解、自我评价、自我提升等能力。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应在科学教育教学中得到高度重视。

2 内生动力的人本要求:否定中的回归

当下的科学教育存在的内部矛盾主要是重自然学科教育、轻人文理论与社科教育。为释放科学教育进步的内生动力,应该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入手。科学教育的内生动力来自于人类文化创造的人本要求。按照这一要求,作为人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必须回归教育本位。

一般而言,人文教育体现着不同层次的含义,最常见的大概有三种:一种是欧洲式的人文主义的教育,一种是美国式的人文学科的教育,还有一种是关于“成人”的教育。其中,欧洲式的人文主义教育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为了走出黑暗时代,寻求关于人本身的自由,许多学者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文教育逐渐走向“专业化”。

完整意义上的人文教育在实质上是一种人性的教育。只是简单地把人文知识作为人文教育,不仅误解了教育的本身,同时窄化了人文教育的内涵和存在的意义。因而,我们应该重视在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般地说,文、史、哲等学科都从属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将视野放在整个文化观上的,而不限于学科的掌握,同时还要求对文化氛围的把握和学生实践的体验过程。面对学科上的内容,在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后,还要对自然、社会等方面有自我的认知和见解,提升自己的思想内涵,从而体会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碰撞,而这些内容无法在短时间内全盘吸收,则需要通过对人性的感悟,一点一滴地吸取其中的精神养分。对于历史、哲学、艺术、文化等方面理论知识的掌握,加上人文知识内涵的理解便是此类人文教育的核心所在。

人文学科的思维模式是由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决定的,既有别于自然科学,又有别于社会科学,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和人的价值等方面的内容。所以,研究人文科学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理解、体验和感悟等心理认知的过程。这些知识的掌握也能让人很好地去处理社会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和人际交往的关系。

当然,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教育在内容分类中的一个方面,片面强调其中的某一个性都会走向两者的分离与对立,这就需要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分析这两种教育。从科学教育诞生以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从未止息的对立斗争盖出于此。然而,如前所述,科学毕竟是人的科学,其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也毕竟要立足于其对人的自由本质力量的认知与释放,所以科学的力量无论如何强大,它也都要服务于人的幸福。正是在这根本点上,否定中回归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3 优化发展与教育资源整合:否定中的重建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教育中都分别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二者都有其本质上的优势。理想的教育模式是二者在发展上的相对平衡,即在调整和融合二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教育。

一般而言,科学文化的主体是认知文化和理性文化,而人文文化的主体是信仰文化(如宗教与道德)、感性文化(如文学与艺术)、制度文化(如法律法令)、行为文化(如衣、食、住、行的特定形态)等。科学文化,因其始于西方,且又是近代以降西方文化的主要形态,则明显地体现出西方文化个性。用胡适的说法,特色有三:其一是“理智化”,一切信仰均需得到理智评判,而评判要“拿证据来”。无充分证据者,只能存疑,而不足为信。其二是“人化”,即以人的智识面对世界,并予外物以人的感受和想象。其三是道法社会化,即不以中国人的“修身、齐家”之人身信条,而是笃信自我拯救的同时,又不局限于此[1]。根据李醒民的研究结论,科学文化特征则有12个之多,其中,怀疑和批判是科学文化的生命,也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既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非历史性,又具有有机性、生物性。其发展是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张力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2]。

上述胡适与李醒民的研究对象已不是创生之初的科学文化形态,他们所面对的已经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由对立逐渐走向融合时代的科学文化,尤其是李醒民所研判的科学文化中已经吸纳了相当程度的人文主义观念的成份。但是科学文化固有的求真性与人文文化固有的向善性还是二者间最具本质意义的区别。此外,科学文化的普适性与人文文化的民族性也是显而易见,不可忽视的。

由于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发展不平衡性,以及教育中的功利取向因素等原因,各国、各民族在对待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观念态度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这就涉及孰轻孰重、孰先孰后等教育重心选择及社会资源配置。作为后发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既要讲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又要讲发展,因此便须在教育指向上作出选择。在注重科技教育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吸取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训,尽量避免重蹈覆辙。因此,要适时推进人文教育。

4 结语

科学教育自诞生以来的跌宕起伏印证了人类求真向善的自由本性,也印证了人类对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辩证认知历程,印证了包含否定之否定在内的对立统一规律在科学教育发展中的内生动力地位与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适.我们对于西洋文明的态度[J].东方杂志,1926(23):17.

[2]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3-40.

猜你喜欢
人文科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谁远谁近?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