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太常寺志乘考述

2018-04-02 04:21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览万历

吴 恩 荣

(肇庆学院 肇庆经济社会与历史文化研究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早在明朝建国前的吴元年(1367),朱元璋就置立太常司,洪武三十年(1397),始改司为寺。永乐迁都北京后,在北京置太常寺,原在南京者称南京太常寺。明代两京官署纂修志乘之风盛行,据初步统计,两京官署所修志乘近200种,太常寺相关志乘也是其组成部分,多达20种,在各官署中最多,现存仍有4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了解明代历史上所产生的太常寺志乘全貌,对相关研究课题的推进有重大价值。但因明代志乘多已失传,未被当代古籍书目著录,为了呈现明代太常寺志乘全貌,本文主要参考了明清时代的代表性目录学著作。因目录学著作所载书籍信息多半简略,故难以将所有细节稽考明确,不明之处,姑存以阙疑。目前学界尚无全面介绍明代太常寺志乘的论著,笔者爰撰此文,以就正于方家。

一、北京太常寺志乘考

现今可考明代太常寺最早的志乘是《太常祭礼》。据正统六年(1441)成书的《文渊阁书目》载,国朝天字号第二厨书目内有“《太常祭礼》一部一册,完全”[1]11。成书当在正统六年之前,具体年份已不可考。之后各朝所修北京太常寺志乘如下。

正统朝有《太常仪注》。《脉望馆书目》载:“《太常仪注》一本。”[2]1390据《明一统志》载:“戴庆祖,溧阳人,读书史,谙礼文,洪熙初擢太常赞礼郎,累官少卿,与修《太常仪注》,正统中没于王事。”[3]178戴庆祖升任太常寺少卿在正统十年(1445)[4] 2679-2680,可推断此书大致修于正统十年至十四年(1449)间。

天顺朝有《太常志》。《千顷堂书目》载:“陈贽《太常志》,天顺中修。”[5]236景泰四年(1453)八月,陈贽任太常寺少卿,天顺三年(1459)六月致仕[4]5070,6430,确实具备修书的条件,还可推断此书成于天顺初。此书已佚,从书名上看,以“志”命名,是明代太常寺第一部志书。

成化朝有《太常志》《太常总览》。《太常志》10卷,作者夏时正[5]236。成化四年(1468)八月,夏时正任南京太常寺少卿[6]1159,五年(1469)升南京大理寺卿[7]457。据其神道碑载,“官奉常时修《太常志》十卷”[7]459,可推测此书修于成化四年至五年间。李浩《太常总览》6卷。《怀星堂集》载,李浩,字景洪,由举人监生授太常寺典簿厅典簿,成化元年(1465),诏纂英宗实录,“堂委公修本寺书”。又载,其“奉常时汇总寺事疏,条为六卷,题曰《太常总览》”[8] 603-604。可见《太常总览》6卷,为太常寺事相关奏疏,至于该书与李浩所修“本寺书”是否同为一书,遽难论断。

嘉靖朝有《太常总览》《太常总纪》。嘉靖十九年(1540)八月,掌太常寺事礼部左侍郎金赟仁言:“皇上创立郊庙、陵寝、社稷诸典,其中乐章、仪注悉亲更定,臣先年集为《太常总览》一部,已付史馆。今圣制日新,典礼益富,谨将增制九庙、崇雩、大享明堂诸仪,续葺一册进呈,请增入总览,赐名刊布。”得旨:“所进书名《太常总纪》,暂付史馆,待祀典大定刊刻。”[9]4867可知《太常总览》作者为金赟仁,奏进后改题为《太常总纪》。又据《内阁藏书目录》载:“《太常总览》五册,全,纂辑每年祀典事宜,自冬至大祀圜丘,至立冬祫享宗庙,祭司井之神,凡四卷,后附祝文、乐章二卷,俱抄本。”[10]6可知此书主要记载祀典事宜,凡6卷,而书内载冬至大祀圜丘,圜丘、方泽分祀定于嘉靖朝,可推测该书并非成化朝李浩的《太常总览》。《四库提要》亦著录《太常总览》一书,无卷数,金赟仁撰,不过言其所载,“于典礼分别图注,条理颇详,然大抵其时之黩祀也”[11]440。又可知此书所载嘉靖诸祀,很多出于正祀之外。另据台湾“国图”网站检索,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有明朱丝栏抄本《太常总览》6卷,不过作者题为明代倪嵩,现被收入《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412册。按实录,嘉靖十二年(1533)六月,选授太常寺博士倪嵩为试监察御史[9]3445,很可能《太常总览》实际上由其编纂,成书于嘉靖十二年六月之前。又《千顷堂书目》载:“伊嵩《太常典礼总览》六卷,字仲卿,当涂人,嘉靖己丑(1529)进士,官太常寺博士时编进。”[5]236太常寺博士为卑职,若为中进士后所选官,当接近中进士的年份。伊嵩与倪嵩相近,二人官太常寺博士的时间也大抵相同,《太常总览》与《太常典礼总览》书名相近,卷数相同,疑二人二书实为一人一书。不过伊嵩未见实录记载,当为倪嵩之讹。《太常总纪》一书亦见《脉望馆书目》[2]1390《近古堂书目》(书中题为《太常总记》)[12]1194著录,不过没有更多信息。从实录所载来看,《太常总纪》是在《太常总览》基础上增入“九庙、崇雩、大享明堂诸仪”的内容,“续葺一册”,可能增加1、2卷。

又《续文献通考》载:“《太常志》十卷,夏言著。”[13]435。《世善堂藏书目录》亦载:“《太常寺志》十卷,夏言。”[14]518不过此书未有他种史料佐证,且夏言未曾任职太常寺,没有修志的条件。10卷本《太常志》为成化时夏时正所撰,疑二书将夏时正误作夏言,姑存以阙疑。

隆庆朝有《太常寺志》。据《续修四库全书》本《内阁藏书目录》载:“《太常寺志》,四册,全, 隆庆四年(1570)博士罗维祯修。”[10]71“罗”字右下方有一“卢”字,为后来所增,意指改“罗维祯”为“卢维祯”。《千顷堂书目》即据此,著录“卢维祯《太常寺志》十六卷”[5]236。《万卷堂书目》亦将此书作者题为卢惟祯[14]466-467。据《太常续考》载,卢维祯为隆庆戊辰(1568)进士,本年任太常寺博士[15]293,足证该书作者确为卢维祯。《澹生堂藏书目》又载:“《太常寺志》十六卷,四册,陈庆。”[14]594《千顷堂书目》亦载:“陈庆《太常寺志》十六卷”[5]236,与卢维祯的《太常寺志》同时著录,显然是将二书当作不同的书著录。按实录,隆庆二年(1568)七月,陈庆任太常寺卿,五年(1571)七月致仕[16]604,1437。陈庆任职时期也正是卢维祯修《太常寺志》的时间,同一时段不可能修二部寺志,何况二书卷数相同,当为一书,实际由博士卢维祯纂修,寺卿陈庆署名监修,亦符合明代官修书籍惯例。

万历朝有《太常考》《太常典录》《太常纪》。《内阁藏书目录》载:“《太常考》八册,抄本,万历间辑,莫详姓氏。”[10]71又据赵南星《明文林郎浙江道监察御史雷公国柱墓碑》载,雷士祯,字国柱,“生于嘉靖乙巳(1545)正月四日,卒于万历己丑(1589)十月六日”,“二十六举于乡,三十升第,授太常寺博士,太常志疏略,而居其官者罕明掌故,每祭祀,乃苍黄求之士隶,公穷搜博访,作《太常考》八卷”[17]301。孙鑛在其墓志铭里亦载,雷国柱,“初讳士煌,后改士祯”,初仕为太常博士,“大搜往牒,作《太常考》八卷,凡礼乐仪数,灿然备至,今赖焉”[18]280。可知《太常考》8卷,为雷士祯任太常博士时所作,约成于万历三年(1575)左右。该书主要参考“往牒”修成,即档案资料,可信度很高,主要记载太常寺相关礼乐仪数,不仅足以备该寺掌故,而且对该寺例行祭祀事务时,有重要参考作用。正由于此书价值很高,是以崇祯朝有《太常续考》之作,即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提高,以便于太常行事。

《太常典录》。作者屠本畯,卷数有“二卷”“四卷”“六卷”三说。据《澹生堂藏书目》载:“《太常典录》二卷,一册,屠本畯”。又载:“《太常典录》四卷,一册。”[14]594,611《千顷堂书目》载:“屠本畯《太常典录》六卷。”[5]236该书为屠本畯任太常典簿时所作,“记国家郊祀大典”[19]390。又据余寅所作《太常典录序》内言,“迩者再修会典既竣”[20]155,说明是书成书时间与万历会典成书时间大致相当,即万历十五年(1587)左右。

《太常纪》。《千顷堂书目》载:“萧彦《太常纪》二十二卷,一作二十卷,字维相,宣城人,万历乙酉(1585)修。”[5]236萧彦曾于万历十三年(1585)至十五年间任太常寺少卿[21]226,与修书时间吻合。《传是楼书目》将此书题为“《太常寺纪》二十二卷,萧彦,四本”[22]714。又据《澹生堂藏书目》载:“《太常纪》二十卷,四册。又一部,二十二卷,萧相维辑。”[14]594萧相维与萧维相类似,卷数也相同,当即萧彦之书。顾炎武所辑《皇明修文备史》里收有《太常纪删》四卷,署名太常卿萧彦,丁巳(1617)夏日念潜子删辑,是在萧彦《太常纪》的基础上删辑而成,内载明代自郊庙至司牲祠各种祭祀以及嘉靖中祀仪、祀品、祀官等祭祀相关事宜,较为简略。《内阁藏书目录》又载:“《太常纪》四册,全,万历壬辰(1592)括苍吕鸣珂纂辑太常诸祀礼,凡二十二卷。”[10]6按实录,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吕鸣珂由光禄寺卿升任太常寺卿,二十一年(1593)四月升任通政使[23]4714,4810,在任仅半年。《千顷堂书目》亦载:“吕鸣珂《太常记》二十二(卷),括苍人,万历二十年序,即萧书。”[5]236现存崇祯时李日宣所修《大常寺续纪》二十二卷,为续萧书之作,而序中言“查纪定于万历壬辰(1592)”[24]3,与吕鸣珂之《太常纪》成书时间相同。可见,吕鸣珂之《太常纪》即是萧彦之《太常纪》。

崇祯朝有《太常寺续纪》《太常续考》。《太常寺续纪》22卷,李日宣撰,现存有天津图书馆藏崇祯九年(1636)刻本,收入《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天津图书馆卷》第20册。崇祯八年(1635),李日宣任太常寺卿[15]278,十年(1637)三月改任兵部右侍郎[25]5777,确实具备修书的条件。《太常寺续纪》为绍续萧纪之作,体例、卷数皆袭萧书之旧,记载祀训、祀礼、祀乐、祀仪、祀品、祀赋、祀官、祀署、祀禄、祀赉、祀器等内容。

《太常续考》8卷。现有《四库全书》本,撰人不详。从该书内容及书名来看,大概为崇祯时太常寺官属所辑,为续万历时雷国柱《太常考》而作。书中职官题名截至崇祯十六年(1643),可见成书于明末。该书记载了明代天地、宗庙、内殿、社稷、大明、夜明、先农、太岁、旗纛、陵寝、历代帝王、孔子、三皇庙、火神庙、灵济宫、东岳庙、都城隍庙、汉寿亭侯庙、京仓庙、宋丞相文公祠、于太傅忠节祠等大小祭祀,以及衙署职掌、职官题名等事宜。尤其是备载了祭品、祭器、仪注、乐章、场地、执役人员等细节事宜,说明此书之纂与《太常考》一样,不仅着意于备一寺之掌故,亦为便于该寺例行祭祀事宜。《太常续考》成书于明末,是时太常典制已完全成熟,又为官修,在资料收集方面有地利之便,且能参考众多以前所修职官文献,使得该书不仅是明代太常寺职官类文献的收官之作,亦是集大成之作。虽然《太常续考》仅8卷,但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中,篇幅达330页,反观《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天津图书馆卷》所收《太常寺续纪》,虽号称22卷,但仅214页,可见续考的内容,尚多于续纪。

以上为笔者所能考见,知其大致纂修时代,以“太常”命名,记载北京太常寺掌故的职官书。此外,据《千顷堂书目》载,尚有“《太常寺志外备录》一卷,不知撰人”,“《太常寺考》五卷,不知撰人”[5]236,无法考见其作者、时代,姑存目于此。

二、南京太常寺志乘考

明朝自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后,南京诸官署皆冠以“南京”二字,始有南京太常寺之称。南京太常寺职官书以南京太常寺为记载对象,上文提及夏时正的《太常志》,为其任南京太常寺少卿时所纂,很可能修的就是南京太常寺之志,不过该书并未明确以“南京太常寺”命名,且书已佚,遽难论断。据《千顷堂书目》载,南京太常寺志乘有三部,《南京太常寺志》13卷,沈若霖《南京太常寺志》40卷,《南京太常寺典簿厅新纂便览》5卷[5]236。

40卷本《南京太常寺志》,嘉善沈若霖辑,杜士全序[28]556,天启三年(1623)修成[29]160。沈若霖生平不详,杜士全于天启二年(1622)三月任南京太常寺卿[30]1010,天启五年(1625)十一月加为南京工部右侍郎,仍管南京太常寺卿事[30]3092。可见,此书亦是出于官修。

《南京太常寺典薄厅新纂便览》5卷。据《传是楼书目》载,此书作者为滕万里[22]715。按实录,万历三十七年(1609)四月,“南京神乐观道士汤自明等,以私揭本管太常寺典簿滕万里,移如律治之”[25]8617。可知万历三十七年前后,滕万里任南京太常寺典簿,是书当辑于此时期。

三、结语

明代太常寺掌祭祀,包括天地、宗庙、社稷、孔子、陵寝等祀,皆为礼之重典,地位非常重要,在文职衙门中,仅次于大九卿衙门,为小九卿衙门之首,但在公开颁行的官制通典中,却未详细开载其职掌。如《诸司职掌》中无“太常寺”之目,正德、万历二部会典虽有“太常寺”之目,也仅仅是一卷,略述其职掌之要。正由于官制通典的缺失,而太常寺所掌又颇为繁复,才有必要另行编纂相关的志乘,以便于行事。通过考证,明代太常寺志乘不下20部,在明代所有官署中,数量最多。现存仍有《太常总览》《太常纪删》《太常寺续纪》《太常续考》4种,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明代太常寺志乘纂修者多为太常寺官属,具有官修血统,不仅为备一寺掌故,亦为便于官署行事。与官颁礼制文献相比,太常寺志乘所载,并非礼制的源头,多为编纂已有祭祀礼制资料,也非常接近制度的源头,可信度很高。尤其是里面记载了一些祭祀细节事宜,为官颁礼制文献、实录、会典等书所不载,尤具独特价值。

[1]杨士奇.文渊阁书目[M]// 冯惠民,等.选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2]赵琦美.脉望馆书目[M]//冯惠民,等.选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3]李贤.明一统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明英宗实录[M]//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5]黄虞稷.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明宪宗实录[M]//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7]杨守址.碧川文选[M]//丛书集成续编:第18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8]祝允明.怀星堂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9]明世宗实录[M]//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10]续修四库全书:第917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12]近古堂书目[M]//冯惠民,等.选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13]王圻.续文献通考[M]//续修四库全书:第76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续修四库全书:第91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太常续考[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6]明穆宗实录[M]//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17]赵南星.赵忠毅公诗文集[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18]孙鑛.月峰先生居业次编[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2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19]胡文学,编.甬上耆旧诗[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7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0]余寅.农丈人文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6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21]续修四库全书:第52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2]续修四库全书:第92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3]明神宗实录[M]//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24]李日宣.太常寺续纪[M]//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天津图书馆卷:第2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25]谈迁.国榷[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6]沈初,等.浙江采集遗书总录·丁集[M]//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7]中国古籍总目·史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8]嵇曾筠,沈翼机,等.(雍正)浙江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9]朱彝尊.曝书亭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0]明熹宗实录[M]//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猜你喜欢
四库全书总览万历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2018年世界3大环赛总览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