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论要

2018-04-03 19:37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3期
关键词:特色理论时代

谭 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引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理论宣言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这一问题。它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探索并作出回答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的继承和发展。准确理解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和拓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认识的必然举措。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特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结和提炼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特征、现实处境和历史使命所形成的。它汇聚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鲜明的时代精神

马克思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历史发展为基础的”②。理论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源动力,也是我们党在任何时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始终能转危为安的根本原因。回顾我们党自诞生以来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无一不是基于现实国情和历史而构建的。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已经迈入新的阶段,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社会主要矛盾已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③,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等,就更需要新的理论形态来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重大飞跃,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精神。其一,它探索和回答的基本问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怎么样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依托于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立足于对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认识。其二,理论创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地结合我国面临的新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理论视野审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是党在新时代完成新的建设任务的理论创新。其三,奋斗目标和基本方略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础上,它提出了十四条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认为我们应该采取分两步走的策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这些都直面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宽广的理论视野

习近平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源自于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特征的科学把握和深刻透视,具有宽广的理论视野。从现实维度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和国际贸易局势复杂的情况下仍然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显著并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和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明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成为全社会共识,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全方位外交格局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我们党审时度势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科学判断,以新的历史视野和理论勇气回应了新时代党面临的现实任务与历史使命。从理论维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它广泛吸收了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密切关注了国际国内形势的最新动向和最新变化,将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具有纵向的历史视野,而且还具有横向的全球视野。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理论拓展和经验总结,也是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取。它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最新要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视域。

3.深厚的实践根基

毛泽东曾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④。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缘起来看,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践进程孕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阶段特征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的挑战和需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也发生了新的改变,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新局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任务与路径,有着深厚的实践根基。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新时代党对自身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对当代中国国情的深度透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社会主义建设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的再认识,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

1.科学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客观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科学定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与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具体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其实践合理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自然也嵌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带领全国各族民众有效应对了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局势,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全面依法治国多方展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兑现了我们党对全体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上。人类社会的发展遵循由低到高的渐进演变的规律。当前,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并未改变,但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改变。针对这些现实,我们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境遇与理论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促使理论永葆时代特色,遵循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

2.人民性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广大民众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真正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自诞生以来便一以贯之地坚持依靠人民群众,信赖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福利,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生产生活难题,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和行动指南。这使我们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认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程度亘古未有,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根本性改变。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与深度转型的关键阶段,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加强烈,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的碰撞引发价值多元化发展。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更需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⑦。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汇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才干,激发社会的活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发展。

3.创新性

理论的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质。党的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理论是否具有创新性是一个政党是否具有活力的象征。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理论创新作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其他政治势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善于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指导思想。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⑧。

具体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首先体现在理论的发展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对党的过去的理论的照抄照搬或简单的改头换面,而是根据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国家发展目标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其次,它的创新性还体现在紧密与时代相结合方面。当前,中国社会已经进入新时代,呈现出新的历史特征,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与过去相比有天壤之别,对符合时代的新理论的需求更为迫切。由此,我们党根据新的时代环境和新的实践要求对自身的理论体系进行再丰富和再完善,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理论体系。

4.整体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单一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整体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紧紧围绕着如何更好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主题,紧紧围绕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前进方向,紧紧围绕着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面思想旗帜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全方位透视,并作出理论分析和策略指导。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从思想本身的内容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治、生态、科技、教育、民族、宗教、国家安全、外交和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它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整体,具有广阔视野和全局眼光。这种整体性的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生生不息,不断开拓新境界,不断开创理论新形态,推进中国社会整体进步的动力源泉。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地归纳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其二,从理论体系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目标。为实现这个总任务,我们党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军队建设的具体目标以及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可以说,它既有实现总任务和总目标的“顶层设计”,又有达成总任务和总目标的路径和策略。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应走向何方、应如何发展,离不开指导思想的科学判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方向,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理论前提,具有重大意义。

1.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序幕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不动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旗帜,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恪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和基本国策,破除了人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改革的误解,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形成了基本共识,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弊端逐步革除,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是正确的选择。党的十九大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变化作出了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生存境遇发生了变化,即我们经历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迎来了民族复兴的历史良机,符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具体现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激励全国各族民众继续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根本动力,它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具体路径必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理论内涵和深刻理论品格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踏上新征程的序幕。

2.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创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非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将过去的许多优良传统与当今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执政方式有重大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有了重大变化。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社会利益格局更加复杂,思想多样化价值多元化深度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任重道远,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现象仍然存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从严治党任务依然繁重等等。这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阶段性难题,也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面对诸多现实挑战,我们必须在理论上有新的作为,即以新的理论形态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发展,以新的理论形态来凝聚社会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描绘了蓝图、作出了部署。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新征程,在“三步走”战略目标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的现实处境作出了“两个阶段”的战略部署,为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并作出了具体路径的安排。此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把握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命脉,必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辟新的局面,谱写新的时代华章。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就与问题并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了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科学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处境,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回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3.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根本方略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度的转型之中,迈入了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新征程,逐步走上世界舞台中央。对于中国社会到底向何处去、中国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历来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既有唱衰中国的论调,也有“中国威胁论”、“修昔底德陷阱”之说甚至还有部分势力借改革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阶段性难题说事。根本而言,这些都是陈旧的思维在作祟,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干扰和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党情、国情和世情的新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十四条指引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这十四条基本方略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方法论,具有十分强烈的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历史潮流,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认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⑩。这为解决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也有力地回应了各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偏见,有助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此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军队建设、法治和民生等角度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系统规划,构成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方略。十四条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主张和具体的政策指导。

四、简要小结

综上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具有深厚的理论底蕴和现实说服力,为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它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必将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走向。

注释:

①③⑤⑦⑧⑨⑩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4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1页。

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47页。

猜你喜欢
特色理论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