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案及其价值共识

2018-04-03 19:37肖新发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3期
关键词:方案世界发展

肖新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应当由中国人民作出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同时,他还满怀信心地表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历史和现实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根本原因。作为崛起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有义务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方案”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价值共识。那么,“中国方案”具有怎样的意蕴,它提出的根据是什么,它究竟形成了哪些价值共识呢?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一、“中国方案”的基本意蕴

“中国方案”是近年来形成的一个新概念,它具有清晰的内涵和外延。“中国方案”与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具有实质性的重合关系。由此,我们首先讨论“中国方案”的基本意蕴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其一,“中国方案”是一个具有清晰的内涵和外延的科学概念。方案是主体依据目的改造世界的计划、措施、手段和途径。概括地说,“中国方案”是当代中国关于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促进世界经济更好发展以及探索更好人类社会制度的基本主张。在内涵方面,“中国方案”着眼于国际事务、全球治理的制度(包括体制机制)构建,充分表明中国致力于通过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来“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①。在外延方面,“中国方案”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领域以及这些领域的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体制机制)等多层次。全球治理需要合乎时宜的治理体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由此,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表示:“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果说在这里“中国方案”是着眼于当代国际关系、力求把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转化为世界各方共识和一致行动的话,那么,随着认识的深化,习近平就赋予了“中国方案”解决人类问题、探索人类更好社会制度的新义,使“中国方案”的内涵和外延更具有现实意义。

其二,“中国方案”是发展理念与发展目的的有机统一。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理念引领一定的发展实践,规定作为实践初始环节的预期目的。发展理念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此,世界的发展也是如此。从总体上说,“中国方案”贯穿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理念,“亲、诚、惠、容”的理念,其“目标是让增长和发展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让各国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日子好起来”②。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整个世界,经济发展都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中国方案”直面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③,从而“使各国人民共享世界经济增长成果”④。“中国方案”把发展理念与发展目的结合起来,明确表达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鲜明态度,对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中国方案”是应对世界发展局势的原则共识。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同时并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并存。各国由于社会制度、综合实力、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等的差异,因而在发展目标和道路上有各自的选择。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尤其是某些发达国家,傲慢地在世界范围推行其“普世价值”和发展模式,一些国家因为被迫采纳而陷入困境和动乱,也有一些国家因为持反对立场而遭受制裁。中国一方面坚决抵制西方国家的“普世价值”和发展模式,按照自己选择的道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另一方面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发展。“中国方案”根据自身发展经验倡导世界发展新机制,明确表示“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⑤。共享是中国发展的经验总结和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发展理念,其目的是造福广大人民。因此,“中国方案”不同于某些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主张,它坚决反对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

其四,“中国方案”与中国道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道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同义语,狭义的中国道路是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言的。对于后者,党的十七大作出了科学概括,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丰富了其思想内涵。“中国方案”在外延上比中国道路更宽泛,中国道路在内涵上比“中国方案”更深刻。由于二者具有实质上的重合关系,我们也可以说中国道路也就是“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⑥。这是已由实践证明且不可动摇的正确道路。没有中国道路就提不出影响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但两个概念的侧重不同,中国道路突出的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和中国特色,而“中国方案”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关切和发展途径。面对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以及“在相当长时期内,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同生产力更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还必须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⑦的现实,“中国方案”的提法既能表明我们坚持中国道路的原则立场,也可展示我们为完善全球治理所奉献的中国智慧。

其五,“中国方案”与中国模式的总体精神也是一致的。中国模式是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实践形式,即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事实上,“中国方案”总体上也体现了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纵观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发展模式上产生问题无非两种情形,要么是模式本身存在缺陷,要么是对待模式所持的态度错误。“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⑧。这其中既有苏联模式本身的问题,也有我们对苏联模式照抄照搬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按照自己选择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并取得了辉煌成就,因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将中国道路称之为中国模式并称赞其作用。正如有观点认为,中国模式实现了对西方发展模式的成功超越,正在并将继续改变西方发展模式主导全球发展的垄断局面。

必须指出,任何模式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没有适应于一切国家的发展模式;任何模式都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模式固然可以借鉴,但不能机械地教条式地照搬。因此,对待发展模式的基本要求有二:一是对模式本身的价值属性要进行具体分析,“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⑨。二是对模式的运用要有科学态度,“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⑩。不同国家具有不同国情,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其他国家也不应照搬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发展的一种方案而不是唯一方案,“中国方案”并非对中国模式的否定,而是基于模式的相对性和对待模式的经验教训,表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这样更有利于人们在借鉴中国发展经验时避免照搬照抄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二、“中国方案”的主要根据

“中国方案”的提出,取决于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及其辉煌成就。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⑪。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问题意识,就关乎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习近平用上述“四个不是”的否定形式对这些重大问题给出了肯定答案。“中国方案”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必然产物和经验总结,其根据深深地蕴藏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实践、文化和历史使命之中。

其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是“中国方案”的理论依据。一个影响世界发展格局的科学方案,必须具有马克思主义宽广的理论视野和胸怀大局的战略思维。正如习近平所说,“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⑫。“中国方案”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尤其是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精神旗帜。90多年来,就是因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历经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完成了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都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⑬。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伟大事业,既有顺境也有过逆境,但中国共产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挑战严峻的当今世界,我们要发展自己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否则,就不能提出改造世界、并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同和接受的科学方案。

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真理而不是抽象真理,它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也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中国方案”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又反映了当今世界时代特征和中国发展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标志。习近平关于“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⑭的论断,不仅为“中国方案”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还为不同国情的人们认同和接受它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论。

其二,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是“中国方案”的实践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当今时代,在经济、科技实力的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居于强势地位。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靠什么发展社会主义并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能靠实践。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⑮。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为世界爱好和平及希望通过发展改变命运的国家和人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凸显创造性特征。习近平指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中国的发展注定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过程中开拓创新,把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推向现代化,把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变成现实,把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奇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创造性地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建立起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经济快速发展,撑起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稳定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制度,当不少国家面临复杂的内外形势而陷入政治和社会危机时,中国却保持着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可见,实践是彰显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国方案”形成的坚实基础。

其三,“四个自信”的有机统一是“中国方案”的精神支撑。自信,是人们对价值理想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是成就事业的强大精神支撑。“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⑰。我们之所以能够提出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国方案”,不仅因为我们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坚实的实践基础,还因为我们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⑱。

文化自信是基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特质和影响而形成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承载着中国人民对社会秩序的理想追求和应然态度,表征着中国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意识。中国不仅有5000多年文明发展孕育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曾对世界文明的整体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现在,古老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中展示了自身的活力,对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有机整合,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国方案”的一大旨趣就是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其四,社会主义大国担当是“中国方案”的主体条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则担负着解放全人类、实现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中国自然要胸怀天下,把实现人类共同追求的共产主义作为努力方向和最终目标。60多年前,毛泽东就已经表明了社会主义大国的责任担当,他郑重地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⑳。大国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60多年后,中国和平崛起,正当一些人以“国强必霸”的逻辑警惕中国时,习近平指出:“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㉑。

当今世界,危及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很多并且十分严重,如粮食不足、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异常、人口膨胀、贫困加剧、疾病流行、经济危机以及恐怖主义猖獗、局部动荡频繁等等,这些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我国从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开始,便一直参与全球治理及其制度建设,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我们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和秩序;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规则的制定,致力于增强在全球治理活动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作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在国际风云变幻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成为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复兴的典范。可以说,无论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还是社会主义走出低谷的问题,中国都有话语权。“中国方案”就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世界经济发展和探索更好人类社会制度提出了中国主张、贡献了中国智慧,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大国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三、“中国方案”的价值共识

“中国方案”的提出引起了世界共鸣,那么这种价值共识证明具有“普世价值”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中国方案”的价值共识根本不同于某些国家宣扬的“普世价值”,其主要区别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看有无相应的价值关系。“中国方案”的价值共识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虽然现实中的主体具有各自的利益追求,但在一定范围内、一些问题上可以形成价值共识。尽管这是相对的,但却具有客观性。然而,“普世价值”并不存在,因为现实的价值关系是具体的,不同社会制度的主体或同一社会制度不同国情的主体,不可能有绝对相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关系。“普世价值”把相对价值绝对化,正如超阶级的“纯粹民主”一样是虚无的。二是看各自出于何种动机。“中国方案”的价值共识从现实出发,在求同存异中寻求共同点,目的在于促进各民族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普世价值”则是西方国家基于“西化”、“分化”的政治目的,借助强势话语霸权鼓吹的资本主义价值,从实质上说,就是要推行西方“自由世界”的制度模式。三是看能否得到广泛认同。“中国方案”的价值共识是对促进文化融合的积极因素的肯定,所以认同程度会越来越高。“普世价值”由于仅仅代表西方国家的利益,虽然短时期内可以蒙蔽视听,但终究会被孤立。总之,“普世价值”在事实上是虚无的,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我们肯定价值共识,但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国家所推崇的“普世价值”。

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的相对性是由其主体性决定的。“中国方案”的价值共识对于那些极力推崇“普世价值”的西方国家及其追随者来说,是很难认同甚至是不可能认同的,因为他们持有意识形态的偏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具有根本不同的价值取向。正因如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刚刚诞生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使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式进行打压,企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在社会主义高歌猛进或稳定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加大了对其和平演变的战略攻势,企图不战而胜;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妄想以“西方模式”取而代之。辩证地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具有某些共同点,也可以利用对方的有利因素发展自己。但问题在于,世界上总有一些国家和人群蔑视辩证法,他们秉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中国说三道四,当然就不会认同“中国方案”。不过,这并没有改变“中国方案”在许多国家中已经形成价值共识的事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和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倡导和主张,如“一带一路”倡议等,都受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欢迎。2016年9月,由中国主办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杭州召开,会议提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生动体现了“中国方案”的价值共识。2016年11月,习近平提出了关于“四个促进”(促进经济一体化、建设开放型经济,促进互联互通、实现联动发展,促进改革创新、增强内生动力,促进合作共赢、深化伙伴关系)的倡议。2017年5月,习近平提出了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的主张,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方案”的内涵,使其价值共识更加显现。

其一,“中国方案”唤起了人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当时的“世界历史”明确提出了“共同体”或“联合体”等概念。当今世界,人类活动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现实远远超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全球性或全球化运动使得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普遍交往前所未有。由此, 2013年3月习近平阐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㉒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已经逐步进入国际社会话语体系,它必将凝聚起越来越多的和平希望与发展力量。

唤起人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首要的是树立共同维护和平稳定国际环境的意识。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稳定就没有繁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和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习近平指出:“我们应该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我们应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人们深入交流,增进彼此理解,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㉓。高举和平发展旗帜,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既是我国始终坚持的外交主张,也反映了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真实心声。“中国方案”从社会有机整体出发,把世界视为和而不同、相互依存的共生体,致力于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同时引导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求同存异,凝聚共识,维护合作大局。这是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所给出的中国答案,也是关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主张,对唤起人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二,“中国方案”提振了各国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必然要求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世界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地发展。各国虽然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现实挑战不同,但推动经济增长的愿望相同,应对危机挑战的利益相同,实现共同发展的憧憬相同。只要“坚持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就能够克服世界经济的惊涛骇浪,开辟未来增长的崭新航程”㉔。

提振各国同舟共济伙伴精神既要破除新保护主义,又要打造共建共享的合作平台。当今世界,一些重大问题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影响都具有全球性,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依靠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任何保护主义都只会加大问题的严重性。针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中国方案”倡导“要合作而不要对抗,要双赢、多赢、共赢而不要单赢,不断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合作面,引导各方形成共识,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㉕。与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治理模式不同,中国主张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有效参与空间,让所有国家平等对话、分担责任,共同谋求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中国方案”充分倾听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声音,积极地回应各国人民的诉求,因而提振了各国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

其三,“中国方案”指明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迷状态。在此期间,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却一直以较快速度增长,因而对于世界经济的引领作用也越来越大。当世界各国希望聆听中国声音、借鉴中国经验时,中国提出了关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主张,回应了各国的共同关切,得到了广泛的国际认同。正如习近平在总结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经验时所指出的,“我们运用议题和议程设置主动权,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开出气势,形成声势,引导峰会形成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的成果,实现了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为全球增长提供动力、为国际合作筑牢根基的总体目标”㉖。

世界经济发展必须强调创新,创新发展既正确反映了世界科技发展态势和经济发展规律,也展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新理念,有助于摆脱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局面和奠定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世界经济发展必须强调开放和联动,要切实加强各领域、各区域或国家层次之间的合作和互通,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世界经济发展必须强调包容,既要努力破除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之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又要扩大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的能力,关心不同阶层和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需要,让经济增长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世界经济发展尤其要提倡全球共享发展成果,不让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掉队,通过增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以保证各国在公平规则下开展合作,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从近年来的一些国际会议精神和重大跨国工程建设可以看出,中国作为世界经济“领头羊”地位越来越被世界许多国家所认可,中国关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张也越来越为世界更多的国家所接受。

其四,“中国方案”激发了发展中国家民族振兴的坚定信心。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中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与时俱进,既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根据发展着的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既坚持民族特色,独立自主发展社会主义,又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注重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从而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㉗。以中国发展经验为内核的“中国方案”,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勇气、信心和智慧,也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振兴以及社会主义的复兴提供了借鉴。

“中国方案”表明,即使是受到外国列强侵略的民族和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民族,也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与自己民族特点相符合的制度,选择出正确的发展道路来实现民族振兴。“中国方案”表明,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不是少数人富、多数人穷的资本主义,而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㉘,实行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方案”虽然是中国发展经验的总结,但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进一步地,“中国方案”对于社会主义复兴也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但是,历史发展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虽然“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㉙事实证明,中国社会主义旗帜不但没有倒,反而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方案”表明,资本主义并没有一统天下,也不可能一统天下。社会主义没有终结也不可能终结,其发展进程中虽然有暂时的曲折,但前进的总趋势不会改变,社会主义仍然是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的正确选择。只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创新的勇气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坚定的信心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社会主义必然彰显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注释:

①㉕㉖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参见《人民日报》2016年9月29日。

②③⑯㉒㉓ 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

④㉔ 习近平:《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开幕辞》,《人民日报》2016年9月5日。

⑤⑥⑬⑰⑱㉑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⑦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7页。

⑧⑮㉘㉙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258—259、373、382—383页。

⑨⑪⑫⑭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⑩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7页。

⑲ 习近平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时的讲话,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

⑳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㉗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参见《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

猜你喜欢
方案世界发展
烂脸了急救方案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