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抵

2018-04-08 10:17郗文倩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百戏猛兽杂技

○郗文倩

中国古代百戏

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曾写过一部《游戏的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人天性好游戏,只有在游戏中,人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所以,游戏就是人类文化产生发展的原动力,甚至各类文化形式本质就是一种游戏。这本书启发人们从一种更轻松、也更接近人本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各类文化形式,其中自然也包含狭义的娱乐游戏。

中国古代对民间各种歌舞杂技有个泛称,即百戏,后世诸多天桥把式、民间杂耍、歌舞滑稽、曲艺相声等等都可包含在内。百戏再往前推,在秦汉时,是被称为“角抵”的,西汉时还用“大角抵”来指称大型的广场杂艺表演,汉帝用这些表演来招待外国宾客,意在显示大汉气象,曾吸引成千上万人聚集观赏,有些人甚至不惜跋涉几百里路,只为大开眼界。角抵花样年年增变,内容日趋丰富,才又用百戏来代称。

所谓“角抵”,顾名思义,就是“以角抵人”,类似现在摔跤、相扑一类的较力活动,这是早期文化中“尚武”的一种表现。比赛双方头戴牛角,时而双臂较力,时而拉拽牵制,时而倒地翻滚,有成套的动作。但无论怎样,基本动作都是“以角抵人”。

角抵实在有点儿像打架,最初绝不是出于玩戏。早年处在狩猎阶段,不可避免要与猛兽搏斗,如何制服猛兽而不为其所伤,这种训练就是十分必要的。冷兵器时代,作战也免不了肉搏,作为一种作战技能,角抵也是训练兵士的方法,此后才演变为民间竞技,带有娱乐的性质。傅起凤、傅腾龙姐弟俩是多年从事中国传统杂技研究和表演的专家,他们在《中国杂技史》中就认为角抵“以头抵触”这个动作,最易引发“倒立”,这一动作古代称之为“鼎”,即三足鼎立的意思。别小看这“鼎”,它是杂技基础动作中最主要的部分。杂技界有个行话:“一把鼎,三把活儿”,意思是,只要练会倒立,就自然掌握了好几个节目。所以,一些戏剧研究者不但把杂技起源归于角抵,而且把表演争斗的戏剧歌舞起源也归之于角抵。

角抵如果仅仅停留在头顶头角力,观赏性就有限,作为一种表演形式,一定要有一些附加的内容,所以自汉代起,角抵双方就头上戴角,身着兽衣,扮作猛兽。而且,角抵表演还将黄帝战蚩尤的历史传说编进去,有了情节和故事,表演就有了想象力和戏剧性,好看多了。

角抵可以称得上是古代一种综合性的武术搏击,对场地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一直以来都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唐宋时,角抵有个新名字——“相扑”。其中一些技术高超的相扑艺人也留下艺名,比如撞倒山、铁板沓、韩铜铸,大概强调自己的卓尔不群,威猛勇武。或者叫王急快、周急快,这些人应当是步法灵活,以巧取胜的。北宋还有女子相扑,堪称开封一绝,《武林旧事》称之为“女飐”,“飐”音展,意思是风吹物动,大概是说这些女子招式变幻多端,身手迅捷若风。不过,女子相扑大多只是为了暖场博眼球,先让女子相扑手对打一番,吸引人众之后,再令男子正儿八经地表演。相扑运动要裸露上身,只着短裤扎腰带,可以想见,在女子普遍裹脚的宋代,有女子竟然在竞技台上裸露扭打,这表演该有多火爆了。那时的女飐有韩春春、绣勒帛等人,名字都比较香艳。又有叫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的,这些名字傻大黑粗,也许名如其人,是真正的练家子。

如今,日本相扑最为兴盛。但据日本历史考古学家池内宏和梅原末治合著《通沟》一书,称日本的相扑同中国吉林省吉安县出土的3~5世纪古墓壁上的角抵图极相像,同中国唐宋时相扑比赛形式和规则也近似。这些资料都表明中日之间相扑运动的密切关系。但是,角力、相扑之类,在蒙古、伊朗、土耳其等许多欧亚国家和民族中都有,只是规矩有所差异。因此,日本相扑是否由中国输入也不确定,但“相扑”之名从中国引进应当是无异议的。

猜你喜欢
百戏猛兽杂技
萌兽还是猛兽
无天于上2035“猛兽”(下)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猛兽终结者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唐代百戏诗的主题研究
老鼠演杂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