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现状与问题的探讨

2018-04-17 03:41钱晋萍
新课程·上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网络环境学习低年级

钱晋萍

摘 要:目前“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发展动态中最亮的一颗新星,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代表了研究性学习与网络化学习两种发展趋势的有机融合,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课题,以计算机网络环境为背景,开展对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模式的开创性研究,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低年级;网络环境;探究;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从狭义上看,是指基于学习者自身兴趣,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社会、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的选题,以个人或者小组学习形式对学习的知识加以利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在探究和创新中对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充分的学习,使自身运用综合知识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选题上的自由并且主动进行探索和创造,再对比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培养。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性特征

1.强调问题的来源以及处理形式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模式要求教师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对自己有吸引力的领域进行研究专题的选择,建立起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拓展的同时,可以从自然以及社会现象入手进行探究,可以采取思辨或者实践操作的形式,对已知的结论进行证明,也可以在未知的领域进行探讨。

2.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只是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在学习中不断动脑进行思考的实践过程,与教师传授知识相比,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升更是研究性学习所要关注的重点。在当前的教学模式当中,学生学习长期处于被动式的状态,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學习模式只适用于事实性、技能性、规律性知识的学习,然而对于策略性知识以及情感性知识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显然不能够发挥出优越性。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通过合理地创设出研究情景,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式的探究中进行实践,开拓和发展知识领域,在实际的学习体验中,提升实际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研究性学习主要目的是为解决问题,学生在面对复杂棘手的问题时,依靠个人的力量往往是难以进行解决的,因此需要学生能够与他人建立起交流合作的关系。在与同学间的合作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能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断提升自我,通过合理地分工协作,共同获取高质量的学习成果。除此之外,学生在交流协作中,能够建立起与他人的默契度,学会理解他人,倾听他人的想法,对他人进行充分的包容,学习说服他人的方法,制定出合理的研究方案等。

二、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的发展

信息化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因此,网络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也为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网络的应用愈发广泛,作用也是巨大的,但客观地说它也不是万能的。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策略、研究层面中,信息技术及网络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及定位。如在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及网络最主要的是用作教具。因此,要想达成预期的研究目标,我们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对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及师生角色等多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提出并确立了全新的信息技术及网络在本课题研究中的应用层面与定位:

1.求学的工具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层面,一直仅仅是将其作为文字处理、数据统计的工具,近年来的许多实验课题如课程整合等也开始强调突出信息技术、网络环境在学科的教学结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认知工具的应用,但所有这些应用仍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应用层面上,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虽有所提高,但仍是被动的一方,教师仍是主体。因此,我们将信息技术、网络在本课题研究中的应用层面定位为求学的工具,目的就是要凸显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去积极主动地求学的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2.研究的工具

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本身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淡化,与此同时,如何获取以及处理信息已经成为当前所要探究的重点,这个过程具体的表现其实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自主思考问题—获取信息—研究分析判断信息—筛选信息—应用并创新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目前这个过程中的多个环节都可以得到信息技术、网络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题将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应用层面定位为研究的工具,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来自主思考、分析、研究与判断的能力,而不至于迷失在网络的汪洋大海中,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创新的工具

信息社会中各行各业特别是军事、科研、工业、金融等诸多领域的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已离不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支持,都是人们通过信息技术网络将人类大脑的创新火花变为现实。纵观我国甚至全世界的中小学生所制作的各种电脑作品,也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学生不少的创意理念。从这个角度来看,本课题将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应用层面定位为创新的工具,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并加以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及网络将这种精神与能力加以实现、展示,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迎来信息时代,数字化、信息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中,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给教育事业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教育内容、手法、方式以及手段上不断被注入新的发展因素,同时教育观念、思想、理论以及体制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也面临着变革与发展。

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从创新精神、研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方面进行的学习目标设定,使学生能够在研究性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同时,能够收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不断地探索分析所确定的研究性课题,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获得解决信息技术学习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在多角度的学习方法设计中,由于人们自身的差异性,对于所选择的参照标准也大为不同,在设计上产生出不同类别的表述,但是综合来看,主要是在学习目标、方式、内容、评定方面进行的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设计。

1.设计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计,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学习方式的具体性补充,而且在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作为根本性参照标准的同时,批评意见将其设定为研究性学习目标开展的重要性依据,因此导致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领域难以构建起研究性学习目标。

为此,针对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计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间的互补。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实际活动开展中,比较注重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主要目的不是对系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进行传授,而是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作为一切学科活动开展的出发点以及立足点,不断追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提升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完善。

另一方面,学习目标自身所具有的根本性。在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将基础性知识作为标准,对于发展成为学习基础的信息具有相应的选择价值。然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相对而言则具有根本性、一般性以及广泛性的迁移价值,因此在对于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确定中,有效弥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不足的方面,应当对其根本性加以突出体现,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因素。

2.设计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内容的设定上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主要是通过间接经验的手段,将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作为基础,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是以直接经验作为手段,将实践中获得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经历作为基础。由此可见,虽然二者都是对信息技术学科范围中的内容展开学习,但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强调学生对于基本信息技术原理以及技能的掌握,反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更多强调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在这一根本性区别的影响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的选择范围则更加宽泛,选择更具有灵活性。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这两个方面加以体现,在此其中没有绝对的标准,在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具体性条件中加以把握。举个例子,在针对相同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中,部分学生由于比较擅长编程,可以选择对程序进行缩写同时查询数据库信息,对于擅长网络知识的学生,则可以对网络并行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网络防火墙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从而向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不断迈进。

四、问题与思考

在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发展过程当中,小学生由于对于网络的超时空优越性体现还不够全面,学生的上网主要局限于学校,这也严重制约了生态式异步学习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学生一些基本的信息技能,如打字速度等,都可能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在以往的實践经验中来看,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一般在小学三年级以上阶段开展最为合适,针对于低年级教学的开展也是当前所需要重点探究的课题。

探究性学习在实际开展的过程当中,会受到教学班级规模的严重影响,由于教师资源的相对缺乏,每位教师所带的学生以及课题数量都相对较多,在集中谈论与单独指导中,教师的辅导工作都难以充分地进行,想要保障学生学习对话的自主性和充分性,理想人数应当控制在20人左右(4~5个小组)。网络应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矛盾,原因是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寻求更多的智慧资源和交流空间。

信息技术、网络虽然为人类的社会、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它毕竟只是一个虚拟环境,长期沉迷于网络环境,很容易割裂沉迷者与自然、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在它们之间树立起一道厚厚的篱笆,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向上的发展。因此,必须坚持“不割裂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的原则”,同时还要明确信息技术、网络不是万能的,不能代替一切,它只不过是我们求学、研究和创新的工具,只有明确这一点这样我们才能保证让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更好地学习、研究,在现实的环境中更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建平.巧开视窗 跃上平台[M].科学出版社,2002-09.

[2]钟启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8.

[3]崔相录.研究中学习[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02.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网络环境学习低年级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