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的阴阳建模

2018-05-11 03:30李林贤
西部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八卦学说阴阳

李林贤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系是阴阳学说。阴阳观念最初起源来自于巫,来自于形而上的万物一体的巫族思想[1]19。上古时代,巫术是领袖用以统辖氏族部落的必备技能,出于延续统治的需要,技能和文化传承的慎密便成为巫一族保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后来的道家一支与其类似。例如运气学说唐朝出世,河图洛书宋代得传等事件略显突兀地发生,不能说与这种慎密态度毫无关联。再加上殷商以前文字记载的不易,口口相传或许是最有效的一种传承方式。所以对待出土的文物类证,从传承慎密的要义出发,即使墓葬的规格再高,我们也应对其完整性和准确性保持适当的谨慎。

因此,对于形而上的阴阳学说,其研究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实物和文献相互论证的方法,来厘清阴阳学历史上的发展脉络是很难取得成果的。用实证这种研究方式,至多能证明学说成就年代的历史下沿,而不能确定学说起源的最早年代。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很难清晰准确地勾勒出一条阴阳学说连续而完整的发展脉络。那么,试图从历史脉络反推阴阳学说的本义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阴阳学说既然是形而上的,那么它的产生与推演必然是以模型为先的,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也必然是以模型为评价依据的。从古到今,对阴阳学说特别是预测、风水等应用方面的研究,一直在持续着一种纷纭杂乱的状态。可怕的是,经过几千年的争论,这种局面仍然看不到有结束的希望。如此乱象的根源,正是由于评价体系的缺失。在规则缺失的状况之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论模型,基于自己的模型,再专于某一角度,所有的辩证似乎都是有理有据的。这种阴阳体系应用方面理论多元化的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将影响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传承,最终削弱中国传统文化的竞争力。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阴阳学说的正本清源就成为当务之急。

传承的慎密原则以及某些力量刻意引导的因素,使与阴阳学说相关的历史类证呈现出一种断裂、碎片化、夹杂甚至错位的状态。在这种现状下,试图用发展脉络进行逻辑反推的方法,很难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那么我们不妨摆脱这种史证关联的枷锁,回归古代阴阳学说在传播传承时模型和解释并立的状态,采用先尝试建模,再用经典相互应答的方式来取得预期的效果。下面的内容就是这种方法的一个尝试过程。

一、阴阳模型和八卦模型

(一)河图洛书建模

一个经典理论能传承千年而不衰,仅靠神秘化和玄奥是做不到的。首先它应当具备认知上的简朴原则,以及应用上的普遍和有效原则。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骨架,阴阳学说也不应脱离此列。

这里,我们抛开关于河洛的起源、概念、名称以及传说中的所有争论,默认龙马负图、神龟载书的十数河图和九数洛书作为河图洛书的正解。这种做法不是优选法或者选择性排他,而是当河图洛书的阴阳建模完成以后,这些争论会显得没有多大的意义。

图一 阴阳模型图

将河图洛书黑白点按照序数分别相连得出以上两图(图一)。

河图洛书的阴阳建模,是从两图的阴阳分布和方向得来的。以三维的视角来看,河图洛书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三维模型的平面表达。

这个三维模型是一个相互对称且方向相反的双螺旋结构。河图是这个模型的俯视图,洛书则是这个模型的正视图。

阴阳理论的应用中,五行八卦是最为广泛而且涉及经典最多的一个,为了强化后边的论证,下边将阴阳模型的一个应用——八卦模型一并列出。

(二)八卦应用

图二 先天后天八卦图

在分析八卦模型之前,先来看一段庞朴对阴阳的论述:

对于“之谓道”的“一阴一阳”,存在过两种不同理解:一是静态的、一个阴与一个阳,二者并列或对立;一是动态的、一时阴又一时阳,二者交替或循环。简单说就是:一主对待,一主流行。这种对待与流行,可以视同体用关系。以体言,则为对待;以用言,则为流行[2]7。

这段话道出了阴阳的两种涵义,一个是对待的概念,一个是流行的概念。这两种涵义的区别,也是先天八卦图与河图的区别。首先,先天八卦图是一个封闭的并且是连续的循环,而河图中阴阳是分立的,主要突出的是两者对待的特点;其次,河图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和洛书组合起来才有意义,而先天八卦图则可以对八卦的流行与轮回做完整的表达。

下面为了叙述得简洁明了,在本文中将对待的阴阳用阴阳来表述,将流行的阴阳则用四时来替代。

在阴阳体系的创立者看来,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果的,都是处在变化中的,而且这个变化有着一定的规律。先天八卦图的实质是对阴阳模型中的阴或者阳,其流行的阶段进行量化或细分,它是阴阳模型走向应用的第一步。

结合先天八卦图的构成,后天八卦图的出世则意味着阴阳体系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模型正式落地。

了解图二中后天八卦图流行路线的绘制过程,就能清晰呈现八卦模型的结构形态。

阴阳模型是阴阳体系的基础模型。在解释后天八卦图的过程中,首先参考了阴阳模型的结构,认为既然八卦是阴阳的应用,那么它就必然遵循着阴阳模型的基本结构,于是两个对立对待的单元就呼之欲出。

对两个单元的分析,首先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乾坤两卦作为突破点,来探究后天八卦图的作图依据。

在先天八卦图中,乾卦作为太阳、坤卦作为太阴分列上下两端呈对称之势,而在后天八卦图中乾位西北,坤位西南。

从先天八卦图的构成我们得出,乾卦是太阳之卦,为阳气最盛之时;坤卦为太阴之卦,为阴气最旺之时。那么什么时候是阳气最盛之时呢?无疑是夏至日。而夏至日是太阳处于北回归线之时,其起落点刚好就在东北西北两个方位;同样的,阴气最旺的冬至日,太阳起落点也正好在东南和西南方位。这样的话乾坤两卦的方位分布就清楚了,乾卦居西北,是因为太阳落于西北之时正是我们所居的北半球阳气最盛之时;坤卦居西南,则是由于太阳落于西南之时正是北半球阴气最旺之时。

基于阴阳模型的结构,后天八卦图中乾坤艮巽应为一组,从而构成了阴阳模型的两个单元之一,这个单元就是四时。那么艮巽两卦的身份属性就确定了,它们应该和乾坤一样都属于四时这个范畴。结合先天八卦图可知,八卦流行中巽卦处在乾卦之后,对应四时,那么巽卦就当在夏至之后,将巽卦置于东南,正说明了太阳在夏至后其日落点的移动是向南运行的。艮卦的位置与其同理,这样就解决了乾坤艮巽一组单元其运行的方向问题。当然如果执着于时间的单向性,我们可以将后天八卦图向一侧无限累加,于是就出现了图中虚线所指的艮位。

既然阴阳模型两个单元是相互对待的,那么后天八卦图中的四正位就排除了节气属性。而且乾坤艮巽呈现了地球的四时流行图,那么基于四象表征四方的共同认知,四正位的坎离震兑与二十八宿的四象相联系就是自然而然的一种选项了。

我们来验证四象与四正卦的卦象契合,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从画卦的动静要义出发,玄武,传说中是龟蛇同体,龟静而蛇动,这样就正合中间之爻为阳爻的坎卦之象;朱雀,鸟,双翅的扇动也与离卦契合;震卦,下爻为阳,有着苍龙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画面,同时体现出日出大地时东方的场景;兑卦则是虎口之象,而且和震卦一样,有着一幅太阳将落时的壮观景象。

二十八宿的四象本身代表着方位分布,将其按照震卦、坎卦、兑卦、离卦置于各自的方位,刚好就和后天八卦图中四卦的位置相符。那么由此可知,后天八卦图就是人类处于地球北半球的星空视运动图。在这个图中,天文的四象定位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而历法的四时轮回更替,则构成了乾坤艮巽的流行规律。

作为阴阳模型的应用,组成八卦模型的两个单元就是空间和时间。当然这个空间与方位是不同的概念,因为在阴阳模型中,每个单元都必须具备八卦流行的属性,在这一点上方位显然不在其列。

那么空间这个单元是用什么表述呢?既然四正位与二十八宿有关,它的流行让人想起了与阴阳几乎同世而现的五行概念。按照顾植山的观点:“五行即五运,‘运’和‘行’都是运动变化的意思。”[3]465《黄帝内经》中对五运六气的阐述正好解决了五行流转的规律问题。

因此,后天八卦图作为阴阳模型的一个应用,是五行与四时两个单元共同构建的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两个单元不像阴阳模型那样是一种完全对称的结构,而是在时间单位上呈现了一种不对称的状态。就如人的四柱八字一样,年日代表了空间的概念,而月时则体现了四时的流行,其中年与月两者恰好呈现了一个典型的八卦模型形态。

二、模型与经典的并立应答

对于河图洛书以及先天后天八卦图,这种以几何结合天文历法角度的解释能不能成立,还需要后续多方面的证明。下面选取一些典型传说和重要句例,采用模型与经典并立的方法,以阴阳和八卦模型为评价依据,与经典进行相互表达,看看能否再现阴阳学说所应体现的简单和朴素原则。

(一)龙马负图神龟载书

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神话传说往往包含了许多让人容易忽略的寓意和细节,河图洛书的传说也是如此。前文中,为什么默认十数河图和九数洛书作为河图洛书的正解,我们首先从字面的意思来看图和书的区别,图是平面的,而书在早期则是由竹简连接而成,平常卷起放置。在河洛建模中,十数的河图作为俯视图正是一个平面形态,而如果将洛书绘制在竹简之上并卷起立置,恰好呈现了双螺旋结构的三维立体轮廓。

(二)伏羲女娲手持矩规图

伏羲女娲手持矩规图的双螺旋结构,说明它的实质就是阴阳模型图。图中规代表了空间,代表了位;矩代表了时间,代表了过程。两者的性质基本规定了模型中两个单元的属性。女为阴为静,在图中女娲手持规,正说明了八卦模型中,五行的流行要相对迟缓于四时流行的状态。

有意思的是,龙马和神龟一动一静和伏羲女娲正好对应,这是不是表示阴阳模型本来就有空间与时间相对待的体用原则呢?

(三)河图、洛书相为经纬

“河图、洛书相为经纬。”[4]1316汉代刘歆一语中的,揭示了河图洛书的本质。

(四)负阴而抱阳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5]119

这句话可以说是阴阳理论的总纲,说明了阴阳模型是一个运动模型,是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普遍法则。万事万物只要动,只要有变化,就会遵循阴阳因果和八卦流转的根本规律。

道,即规律、法则;阴阳模型可以涵盖一切事物,它是一个普遍法则,或者说万物的道遵循着一个共同的法则,就是阴阳模型。这就是“道生一”。

在阴阳模型中,有着两个相互对待的单元,这是“一生二”;宇宙中不存在绝对静态的事物,只要动,就会有变化,就会有过程,两个单元和其各自的变化过程(时间)一起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全景图。这就是“二生三”。“一生二”是河图,是平面;“二生三”为阴阳模型,是双螺旋的立体;阴阳模型是万物生成繁衍的基本规律,因此叫做“三生万物”。

再看“负”,《说文》中解释,“负,恃也。”《释名》:“负,背也,置项背也。”

人们不免有疑问,为什么不是负阳而抱阴?对照八卦模型就很好解释,天文为五行,流转相对迟缓因此为阴;历法为四时,流转相对急速所以为阳;相对于地球而言,五行在上,八卦在下,负阴而抱阳的这种姿态是很形象的一副八卦模型图。这同时还包涵了另外一层意思,背部的事物很难操纵,怀抱中则更容易改变,因此就顺便指出了五行为体、四时为用的原则。

冲是动荡的意思,气是候或者节气,组合起来就是五行的动荡与节气互相应和。这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解释。

《道德经》通过这句话,完整地表达了阴阳模型的因果与生成,以及八卦模型的体用原则。由以上可知,这种采用模型与经典并立,再相互印证的方法,更容易直达阴阳学说的本义,在还原简朴原则的同时,也使人们对经典的理解没有了玄奥晦涩之感。

(五)玉猪龙与“彖”和“象”

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以及凌家滩出土的玉猪石雕,说明了人类以猪为图腾的历史悠远和地域分布的广泛,但是简单地将猪崇拜归结为敬畏和食材的神化[6]121,难免有些单薄之感。那么猪图腾的渊源在哪里?结合周易中出现的“彖”字,不能说其与八卦模型无关。

八卦模型中五行是体,四时为用;五行在上,四时在下;五行的流转以年为单位(五运),四时的流转以节气为单位;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大五行小四时,静五行动四时,上五行下四时的八卦模型结构。“彖者,言乎象者也。”[7]657猪头的形象和八卦模型结构非常相似,猪的上颚与脑共同构成头部上部,下颚构成头部下部,进食时只有下颚动作,正面观察时几乎很难观察到猪的下颚,这种构造强烈地突出了五行为体、五行为主的八卦模型运行原则。

“象”字也是同样的道理。

“彖”“象”以及“爻”字在《周易》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后人对之有过一些相关延伸的解释,但是都很难获得广泛认同,如今这几个字皆已呈符号化的存在。

鉴于上古文字记载的艰难,以及精炼化的文字在传播交流中必须产生同知与共鸣的需要,文字表述的形象化、概括化应该是当时文字创造和应用的基本原则。在这种原则下,从文化传播的准确度这个基本要求出发,文字在意义或者思想上的发展延伸在当时是很难有土壤的。

“彖”“象”以及“爻”这样的生僻字,如果以阴阳八卦模型来解释,就非常表面化、形象化。“爻”:交叉的意思,活脱脱一个双螺旋阴阳模型图。“彖”:猪,突出八卦模型的五行主体结构。“象”:是二十八宿四象的沿用,而且大象的主要特征是象鼻子,与上颚大脑相连,应该是在更多地倾向五行流转的概念。

所以,上古时期所谓猪崇拜的说法是不确切的,既然是万物一体,就不存在以一物为神的图腾逻辑。而且“彖”的甲骨文是被砍掉头的猪[8]62,作为图腾的神化动物怎么可能被宰杀呢?因此,“彖”字的本义是猪头,或者说是以猪头为祀的意思,因为甲骨文很难对猪头进行形象化表述,只能求其次以砍掉头的猪身来进行侧面刻画。更何况在所有的牺牲中,只有猪头的形象和八卦模型最为契合,最能突出五行为主体的运行原则。所以玉猪龙等以猪形象为特征的古代文化,它的实质不是猪崇拜,而是以猪头为类比的阴阳崇拜。

由此看来,猪、“彖”“象”与阴阳八卦有着极大的关联,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阴阳学说来源于巫的观点是有文化承载的。

(六)《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7]657

天为五行,地为四时,五行为体,四时为用,主从结构由此确定。

(七)《易·系辞上》:“易与天地准,是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7]657

八卦模型如是。

(八)《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7]657

对照阴阳八卦模型图,以及前文中模型的构成说明,鸟兽之文(四象)是五行,地之宜是四时,意思简洁明了。

经典中有许多语句,在没有模型陈列的情况下,其解释很容易会陷入复杂化和多元化。这种状况和后果证明了评价体系对一个理论在建设和发展方面的重要性。阴阳和八卦模型,是一个适用性普遍的运动模型,同时也是模型在应用方面、方法或者时机选择上的评价体系。

鉴于传承慎密的因素,脱离模型与经典并立的完整架构,单纯地以经典而经典、迷信经典、经典互证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阴阳学说,会陷入一种混乱无序的自证和误证状态。用先立模型,再用模型和经典相互解释的这种方法,虽然有些形而上,并且似乎缺乏物证和经验方面的支撑,但却为摆脱阴阳学说这种多元化的局面,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

三、结语

以模型与经典并立的方式,可能更契合古代传承过程的原貌。通过相互论证,我们首先厘清了一个问题,就是阴阳五行的概念界定。

“一阴一阳之谓道。”[7]657

道的运行是通过阴阳模型的结构来彰显和表达的。五行四时是阴阳模型应用中的两个相互对待的单元。所以,阴阳五行这一组传统中经常相互表述相互替代的词,其概念边界和层次上的分别实质是非常清晰的。

阴阳是顶层的,属于基础的概念;五行四时是阴阳模型的具体应用。在八卦模型中,五行作为阴,代表了星空,空间,位或者大环境;四时(广义的)作为阳,表示着时间,或者周期。而且有别于传统认知的是,在阴阳这两个概念中,阴在前为主,阳在后为从,所以“伏羲女娲手持矩规图”应该叫做“女娲伏羲规矩图”。

其次,就是阴阳八卦模型的体用原则。

“彖”“象”“天尊地卑”“负阴抱阳”等这些词,无不在强化和突出八卦运行中五行为主体的概念。

阴阳八卦模型具有认知事物的普遍性。它的体用原则是以五行为主、四时为用。这个原则告诉我们,认识问题要从时位相宜出发;解决问题要“负阴而抱阳”,要以位求时,以位定时,要遵从以位为主,用时求解的大方向。

阴阳学说应用理论的多元化是事实也是现实,它是评价体系缺失的必然结果。唯经典的研究方式是不完整的,它会造成理论的夹杂以及方向的偏离。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对阴阳学说的传承方式——模型与解释并立架构的完整化进行一些尝试。

参考文献:

[1]张汝伦.巫与哲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2]庞朴.“一阴一阳”解[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3]顾植山.从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的关系谈五运六气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6).

[4](汉)班固.汉书·五行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老子.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6]薛志强.关于红山文化玉雕龙造型的考证—兼谈中国人不是“猪”的传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7]朱伯崑,李申,王德有等.周易通释[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8]徐宝贵.甲骨文“彖”字考释[J].考古,2006(5).

猜你喜欢
八卦学说阴阳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伏羲创八卦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服药先分阴阳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法于阴阳
世相八卦
世相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