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2018-05-14 10:01余婧琦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融入路径文化自信思政教育

摘 要: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不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目前,部分高校还存在着道德育人和文化育人相分离的现象,如有些大学生存在着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漠视、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忽视,以及理想信念的缺失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通过对对应性融入路径的探索,彻底變革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增加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文化自信;价值;思政教育;融入路径

作者简介:余婧琦,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江西 上饶 3340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8-0028-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构建新时代下的中华民族文化体系。这就要求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全力融入对于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并将文化自信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抓手,在彰显自身文化本色的同时,全力开掘中华民族优质传统文化资源,极力发挥文化育人的积极功效,从而实现学校文化和学校内涵的双向发展、齐头并进。

一、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基本发展定位,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对目前乃至今后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文化自信的深度研究。大学生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其文化自信的培育更不能忽视,而这一工作的开展依赖于思政教育的开展。实现文化自信和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更好地激发高校学生的文化潜质,促进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最大化发展。因此,融文化自信于高校思政之中将会激发出更具活力的文化生态。

1.实现文化自信和高校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任务的完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所体现出来的诸多文化内容,正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方面所缺失的文化要素之所在。高校可以顺势借助这一文化助力,引导高校学生深刻领悟民族文化的精髓,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使命感,从而实现文化素养的塑造。学生的文化意识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迸发出强大的文化活力,这样既可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任务的完成,也会奠定强力的文化根基。

2.实现文化自信和高校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能够更好地激发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心的培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主导力量的教育者,可以依托优质民族文化,带动学生在文化体验中获得对应的文化觉醒,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意识去认知和感悟中华民族优质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高雅当代文化的内涵,以自身发展为基础,自行进行文化认知选择,在选择中实现文化自觉的对应落实。同时,也可以培育学生正确的“三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与文化的侵蚀。

总之,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自信的培育和树立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使命,这对于抵制外来不良文化思潮侵蚀,确保民族文化权威,继承优质华夏文明也起到了必不可少传承和发扬作用。

二、当代高校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具体表现及根本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快速普及,现今的高校学生所接触的来自各个层面的文化信息和价值干扰也在逐步加剧。这些文化思潮的涌现,极大限度地冲击了目前国内所不断宣扬的积极主流民族文化,以致诸多高校学生在文化选择是出于盲目屈从的尴尬境地,对于文化自信的树立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负面影响。

1.高校道德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双向分离引发的文化自信缺失。道德和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就目前而言,诸多高校的思政教育大都出现了看中政治素养的培育、忽视人文情怀塑造的状况,以致道德和文化的相互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鉴于此,高校必须将道德育人和文化育人协力齐抓、双向推进、有机融合,以确保德育和文育的同步发展。

2.高校学生理想信仰的随波逐流引发了其文化自信的无所适从。其实,文化自信和人生信仰、理想追求在实质上是基本统一的。理想信仰的茫然势必会引发价值信念的盲从。现今的中国在文化发展方面正处于多元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激烈冲突之中,这种矛盾所引发的大学生思想认知定位的偏离在所难免。这也为高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提出了全新的严峻考验。基于文化自信的本质出发,理想信念的缺失将会引发新的人生信仰危机,带来文化自信形成方面的严重冲击。

3.传统文化传承认知的迷乱引发文化自信的缺失。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元文化思潮已经成为现今国际交往、社会前进的文化主流。面对外来文化的不断涌现,高校学生由于对自身民族优质文化的传承、理解、应用、把握不够到位,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传承认知迷乱。由此所引发的崇洋媚外、盲目效仿给华夏优质传统文化的存在生态带来了特别严重的破坏,进而引发了新的文化自信危机。

三、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途径思考

文化自信的培养和思政教育的开展是一体两面、辩证统一的关系。文化自信的培养是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高校可以依托思政教育这一主体平台,通过自身在教育和引导方面的综合带动,促进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的全面发展。

1.将马列主义思政思想作为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根本指导。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辩证理论为根本指导,从抵制多元性错误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入手,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只有坚定马列主义认知方向,才能用科学的态度审视多元文化与价值,免受不良思想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将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高校教育者可以在优质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全力融入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指导,让学生在不断学习和体验之中充分感受华夏文明和文化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魅力,强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再从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契机出发,开展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教育,进而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自信。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作为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体系的提出,很好地契合了现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和思想状态,高校思政教育方面应该积极发挥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导作用,通过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在不断尝试和实践中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和文化自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为落实学生思政教育目标,实现文化自信培育开辟新的发展天地。

4.将中华文化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的构建作为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与载体,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学生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因此,构建具有对应指导价值的教材体系将是实现文化自信和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重要环节。构建具有中华优质文化的系统性教材,一方面加强与中华民族优质文化相关的思政内容教材的编写,从教材出发,在编写、审定、推广、使用方面开展广泛的宣传引导,给予学生潜意识层面的思政教育和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应该做好思政教师的在教材内容认知和解讀方面的培训指导,充分发挥教者的指引作用,落实主体责任,体现主体使命,避免消极错误文化认知方面的内容进入高校思政课堂。同时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思政和文化融合方面的实践性活动,从民风民俗、娱乐文化、书法工艺等活动体验入手,带动高校学生体味优质华夏文化精髓,培育民族文化情怀,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获得文化自信意识。

5.将以文化为依托的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为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进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文化辨别力和鉴赏力,让大学生在学习中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产生获得感、自豪感。其次,在大学生思政教学中,思政教师需要加强情感引领作用的发挥,通过切实的情感体验获得学生的认知共鸣,借助具体教学情境,融入文化教育,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高效课堂铺路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6.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是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和重要载体,可以发挥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要积极开展对应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借助各种宣传媒介,将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让大学生在参与思政教育活动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

结语:综上所述,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对此高度重视,开展对应研究,进而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切实可行的路径,改革高校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以便能够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艳红,刘仓.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到习近平的“文化自信”[J]. 广西社会科学,2016,(9):193-197.

[2] 曹群.论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价值认同[J]. 思想教育研究,2017,(4):95-99.

[3] 陈福生,汪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增强文化“四力”[J]. 理论导报,2013,(4):19-21.

[4] 印亚军,徐惠忠.文化自信: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23-26.

[5] 项久雨,吴海燕.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 思想理论教育,2016,(10):18-24.

[6] 胡颖群.皖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 池州学院学报,2017,(5):129-132.

责任编辑 王春兰

猜你喜欢
融入路径文化自信思政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关于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高职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路径的探索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