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研究

2018-05-14 14:27黄鸥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1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黄鸥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若干代人的传承,变得历久弥新,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在中学时期的学生,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的途径,将这些文化的精髓以语文作为载体传授给他们。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让学生可以切身地感知到传统文化的沐浴,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如金子般宝贵的财产,需要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传承下去。语文作为学生时期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之一,因其内容的广泛性具有最佳的承载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以课文或课外读物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新时期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全国人民都推崇的精神食粮。当前高精尖的技术不断革新,带动了生产力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经济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升了国家的实力。但物质财富这并不代表一个国家的强大,文化实力同样也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国人的综合素质,才能实现民族的复兴。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失去了传统文化,民众没有统一的、正确的思想将会失去信仰,全国人民将无法团结一致。由于当前国外文化和新兴文化的冲击,许多中学生从小没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忽视了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导致我国传统文化在下一代人身上正面临着逐渐被遗忘甚至消失的重大危机,这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极其不利。

当前在中学阶段开设的课程中,功利性地灌输过多的文化知识,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学习,成为当前传统文化应用中的障碍,这与我国沿用多年的应试教育模式有较大关系。试问,如果从小被告知要以学习功课为己任的学生,怎么会突然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综合素质强的人呢?庆幸的是,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开始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这说明我国教育系统开始逐渐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我国现代文化的基石,现代文化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往开来。当前全世界的交流不断增加,各民族之间出现了文化的碰撞,也互相影响了对方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全球文化。从历史发展眼光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树立自己的文化旗帜,必须要坚持属于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动摇,融入新的、先进的、科学的文化,成为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

传统文化的传播依赖最基本的语言,而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知识最重要的渠道,而在编写语文课本时,其内容也可以更流畅地突出传统文化。在古代的教学思想下,其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语文的基础上,并融合了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说明语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熔炉,可以将前人总结的经验与理论以语文的形式进行一代代的传承。这些传统文化中,包含了经典的文学作品、几千年发展形成的思想信仰、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用语言进行表达是再合适不过的方式。

三、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既是国内文化大繁荣的时期,也是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的岁月。互联网飞速发展既加速了优秀文化的传播,又使得不良文化在虚拟世界里不断泛滥。面对这些挑战,是拿来主义全盘接受,还是精挑细选后为我所用,成为当前传统文化面临的巨大问题。面对这一现象,语文教师应当肩负起教育职责,认清传统文化对中学生的教育作用,同时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这对于提高全社会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一)传统文化是对传统美德的发扬

传统美德是我国古代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一个人最优秀的品质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传统美德的文章,善良的、勇敢的、爱国的、忠诚的等等,都有所涉猎。这些文章或者以人物故事的形式讲述,或者以评论的方式总结,抑或以赞扬与批判的口吻指出,让学生可以在文章中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带给我们的震撼,让我们从学生时期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操,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二)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养成奋斗的意识

对于中学生而言,从小养成终生奋斗的思想对于成长十分重要,更好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讲的都是古代名人要多学习、多锻炼,以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人中有杨振宁描述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他以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描述了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邓稼先是如何为了原子武器奋斗不息的;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撰写的《孙权劝学》: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及时在战场上,通过多年的不断学习,最终成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将军等等。这些描述的都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他们的事迹,对自己是一种鞭策,也是树立了奋斗的目标。

(三)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编者会选择具有较高文学品位的作品,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可以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背景、心境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不仅可以锻炼阅读能力,还可以体会到文学大师较高的造诣。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为作文提供素材和技巧。欣赏这些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掌握这些流传古今的作品,可以使学生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四、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學应用的建议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相对较少,这成为影响文化传播的障碍。传统文化资源包含的范围很广,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利用周围现有的资源,特别是当地有名的传统文化,将课堂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提升教学质量。例如,提起黄梅戏,很多人知道这是安徽省安庆市的特色剧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一戏曲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这说明我国对传统戏剧的宣传还不到位。要想使这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教师可以将这一戏曲和语文课文相结合,使中学生对这一文化提起兴趣。

(二)按照学生实际,合理安排语文教学

中学生正处于增长见识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设置课程教学时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做好调查,确保实际的教学过程可以合理安排。语文教学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步骤:一是导入环节;二是新课教学;三是对课文的巩固;四是对课堂内容的总结;五是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流程,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渗透。

(三)提高语文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1.增加培训的机会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力与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很大关系,但是由于语文教师多为语言类师范专业毕业,他们在校期间对于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较少,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忙于准备教学,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导致教育能力不足。教师在课外时间应该有意识地增加传统文化方面知识的涉猎,当前利用网络途径可以学到许多传统文化,这对于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是大有裨益。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的条件,让教师可以开阔视野,学习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

2.多组织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教师在完成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余,应该增加课堂外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不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例如,组织课外阅读、讲座以及比赛等,邀请当地学者进行主题研讨会。课外活动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鼓励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同时也鼓励学生可以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还能够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建立与传统文化教育相适应的评价机制

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对于语文教学的考核标准还是考试,更确切地说是以笔试分数为标准,这样的评价方式只能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无法体现他们的语文能力。这样的评价机制也过于简单,根本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教学的效果,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意义不大。基于以上情况,语文教育应该建立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标准,在教学中传播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侯亚慧.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學意义[J].文教资料,2018(16)

[2]徐桂琴.语文教学靠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3).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