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最独到的“一点”

2018-05-29 00:00陈德兵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情散文意象

陈德兵

在我们工作室举办的一次培训活动上,我们邀请汤俊老师为大家执教示范课《北京的春节》。听完汤老师的课,我心里很激动,暗暗为他树起了大拇指:真是一节有借鉴意义的好课!

先说说我的好课观:第一,学生有没有收获,尤其是语文学习方面的收获;第二,学生有没有动起来,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动起来;第三,师生的教学活动是否符合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第四,教师的教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

综合以上几点来看,汤老师的课无疑是很出色的。

第一,学生知道了散文写作的一点秘密,明白了散文阅读的一点窍门。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高年级的语文教学,需不需要领略文章的秘妙?我认为是需要的,而且很有必要。缺少对文本秘妙(言语形式)揭示的教学,我认为是不完整的教学。缺少对文本秘妙关注的阅读,我认为是不完整的阅读。

这节课,汤老师通过他的慧眼(其实是深厚的学养功底),看出了文本的秘妙,而在课堂上,他又有策略地让学生领悟到了这个秘妙。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象叠加”,还知道了选材的秘妙——选择合适的意象,意象指向的感觉要与实际一致。尽管汤老师给的关于“意象”的定义不是非常准确,但是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至少能够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意象”的痕迹,这对学生今后的散文阅读、散文写作是很有帮助的。以后读散文,学生会主动在文中寻找并思考: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作者想借这些意象表达什么感觉?这些感觉的背后隐藏着作者什么情感?比如,学生再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也许就和以往不一样了。他们捕捉到“花”“德国人种花”这两个意象,就会想:“花”给人什么感觉?美好?奔放?热烈? “德国人种花”给人什么感觉?为他人着想?对他人的尊重?为别人奉献?这两个意象的后面又藏着怎样的情感呢?那无疑有对生命的尊重,对美好的向往,对互帮互爱社会的憧憬……这样的阅读,就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

以后写散文,学生会主动思考:我想表达什么感觉?我的这些感觉需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我的感觉表达得是否充分?是否需要添加新的意象来强化?我选择的意象是否指向同一个对象?是否有互相矛盾的地方?

其实,不仅散文阅读与创作如此,诗歌的阅读与创作也是如此。从这一点来说,汤俊老师此课的教学,对学生影响深远。

第二,学生理解了文本的内涵,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里蕴含的文化。

我一直以为,无论教学什么类型的文本,教师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没有文本内容的理解做基础,其他方面的学习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也是我一直不赞同“语文本体教学论”的原因。只是有的文本内容浅显,我们无须着力,学生可以自能得知(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往往在前两个板块中安排文意把握训练后,再安排其他训练项目,或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把握文意)。汤老师在教“意象”的时候,没有忘记这个任务。他让学生一次次体会意象带给他们的感觉,这就是对文本内涵的解读。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欢乐、温暖、富足、祥和……一一注入学生心头。我感受尤其深刻的一点是,汤老师课件的背景音乐非常妥帖。悠扬的音乐让我们深深沉浸在春节的美好氛围之中,勾起了大家对春节的无限回味,与文本内容浑然一体。对于在课堂中使用音乐来渲染气氛的做法一贯持审慎态度的我,也忍不住在这里为汤老师点赞了。

第三,学生了解了本文的创作背景,知道了一个大家都不太熟悉的“国民政府黄金十年”,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极有帮助。

在我们以往的记忆中,只要一提到旧中国,就是黑暗的、悲苦的、破败的,只要一提到国民党,就是反动的、独裁的、腐败的、无能的、与人民为敌的……现在回头看,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片面历史观。随着更多史料的发现,我们得以看到一段段我们不太熟悉的历史。毫不讳言,这段历史我以前是不知道的。但是,听了汤老师的课,我仿佛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想到的是,也许,学生能比我们更早地看清这段历史,不会像我们走这样一段弯路了。

我们再来看学生有没有动起来。这节课上,我们先看到的学生是沉默的、拘谨的,但是,随着汤老师的朗读指导,他们的身心慢慢打开了,口打开了,心也打开了,绷着的脸放松了,笑声多了,表情也自然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生发生这么多神奇的转变,可见汤老师课堂驾驭能力之高超。“这一段的意象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选择9个意象?”“梁实秋先生选择了哪些意象?给我们什么感觉?”“可否把斯妤文中的一段插入到梁实秋先生的文中?”这些问题密切指向文本的核心教学任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还有,课堂上汤老师多次安排朗读训练,也保证了学生的参与度。

接下来看师生的教学活动是否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北京的春节》篇幅较长,汤老师没有平均用力,而是选择了课文前几个自然段,引导学生细细品、细细读,从中发现作者的表达秘妙——意象叠加,感觉的强度与意象的多少成正比。这一部分做足做充分之后,学生便可以大展拳脚了。根据全息理论——整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含有整体的信息,比如,一塊玻璃碎片的构成元素与整块玻璃的构成元素是一样的,人的某个部位的DNA与整个人的DNA是一致的——如此,学生便能运用意象分析的方法解读整篇文章了。不仅能读这一篇,还能读这一类的散文。这不就是我们教学语文的目的吗?现在,很多教师研究的群文阅读其原理不就是如此吗?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汤老师本课的教学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教师的教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真实的学情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用师生的双边活动改变学生的学情。我从来不认为语文教学有一条必须遵守而且永远不变的真理。如果有,那就是遵循规律、顺应规律。而运用这个规律的前提,依然是尊重学情、符合学情。只要是尊重学情、符合学情的教法就应该值得肯定。明白了这个道理,很多问题便不再是问题。比如,第一课时应该干什么,这还是问题吗?比如,这节课没有教写字,是问题吗?这节课没有让学生动笔,是问题吗?语文特级教师郭蕾说:“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老师,不在于他(她)把课上得多么精彩,也不在于他(她)的讲座讲得多么美妙,而在于他(她)对每个学生学习状态的了如指掌。”我觉得这话说得太有道理了。这里所说的学习状态就是学情,而且郭老师强调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都要清楚,不仅指对目前的学习状态教师要清楚,还指教师要知道怎么帮学生改变目前的学习状态,让他(她)获得进步。汤老师的课,对学生的学情是有充分预测和准确预测的,所以,他的教学很有针对性。通过他的教学,学生学完后有看得见的变化和进步。当然,我们更要练就的本领是怎样巧妙地调控学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黄江镇宣教文体局)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学情散文意象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来自林间的风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