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推行中的若干思考

2018-05-30 03:09赵晖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

赵晖

摘要:“课程思政”是近年来以上海部分高校在探索全课程育人模式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即通过顶层设计与机制改革,破解思政课程“孤岛化”现象,着力构建起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围绕“课程思政”的要求,我们要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变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充分发动和组织教师参与,促进“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和发展;形成课程教学“大思政”的新格局,创新建设“同向同行”的课程支撑。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员教育

一、“课程思政”在价值意蕴上体现了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

1998年、2004年,教育部召开了两次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第一次将“本科教学”提升到“本科教育”的高度,一字之差,反映的是形式发展、认识深化、内涵拓展、地位提高。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进一步体现了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

(一)“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

在探讨“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我们是否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向学生传授某种共同的或社会公认的价值观?有些教育者受西方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教师应该持价值中立的态度,让学生具备个体选择的机会,这种观点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却忽视了学生价值选择的能力以及其选择带来的社会影响,将教师变成一个教育的旁观者,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当思想不成熟的学生自由进行价值选择时,可能出现价值观混乱、选择偏差,从而影响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从中国到世界,由于价值混乱所带来的负面事件屡见不鲜,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有一种正确并公认的价值观作为引导,而将这种价值观传授给学生也是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体现。那么,如何在教育中有效的进行价值引领呢?“课程思政”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好方法,它将以知识传播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价值引领、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三者结合的“教育”,将“思政寓于知识”、用“知识承载思政”,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课程思政”中的“课程”包括两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其他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它是一门显性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总书记也强调:“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卯要钿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融入到各门课程之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显性课程是指引,隐性教育是补充,二者相得益彰。

“课程思政”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教师分工协作。在“课程思政”的推行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参与课程规划、教学设计、效果评价的全过程,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其他教师应利用好自己的专业优势,在专业课和通识课中挖掘育人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支持者,其他教师是参与者,二者互补协作。总之,从价值本源来看,“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将思想政治教育因子融入各类课程之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终实现“化理论为德行”、“化知识为方法”。

(二)“课程思政”的价值维度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都是为了育人,推行“课程思政”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为了什么而做,选择正确的价值维度。

首先,推行“课程思政”要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专业知识学习不能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育引导专业学习的发展。如果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品德的培养,那既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宗旨,也不能给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当然,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同样重要,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未来才能适应各行各业的工作需求。德育和专业知识学习如同人的两条腿,不可偏废其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二者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时间分配上,重视程度上,效果的评价上,“课程思政”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有效途径,它将德育贯穿于每一门课程之中,将价值引领和知识学习融为一体.但是一定要注意.在“课程思政”中,显性课程是主导强势的,隐性课程是潜移默化的,将思政寓于知识中,既要注意效果,也要把握好度。

其次,推行“课程思政”要处理好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在“课程思政”理念中,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是: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他课程是补充;思政课程是显性课程,其他课程是隐形课程。在处理二者关系时要注意,在时间分配上,二者要有独立的时间,不可相互挤占授课时间;在重视程度上,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要树立大思政的理念,重视并参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学方法上,既要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又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把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结合。

(三)“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

评价的目的在于研究教育的效果,无论是過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能够发现问题,完善课程思政的制度体系,改进课程思政教学,从而提升教育效果。

首先,“课程思政”评价的原则。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是具有过程性、发展性的,“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也是循序渐进体现出来的,在评价时,切勿唯效果论,只看见短期效果,而忽视长远发展,只重视课堂成绩,而忽视课外延伸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对“课程思政”进行评价时需遵循的原则。

其次,“课程思政”评价的标准。按照教育评价标准的划分方法,“课程思政”的评价标准可分为:情感标准、态度标准、能力标准。情感标准可表现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课程的自信心等;态度标准可表现为学生的重视程度,到课情况、课堂表现等;能力标准可表现为学生在生活中的道德素质、价值观、践行情况等。在具体的评价方法上,建议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思想档案,里面记录下学生大学四年的思想发展情况,学生的思想档案跟学生的学籍档案同步保存。

再次,“课程思政”评价的运用。评价结果的运用主要在三个方面:改进教学,在评价中发现实际教学的不足,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设计,“课程思政”是一种新模式,课程设计上缺乏经验,需要通过评价结果去完善和更新;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督促教师加强学习研究,提升教学能力。

二、“课程思政”在主体责任上体现了“经师”与“人师”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既要做学问之师,又要做品行之师,“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这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答疑解惑,还要做道德的引领者,用自身的崇高修养去感染学生,将“经师”与“人师”相结合。所谓“经师”,是指教师要严谨认真的对待教学工作,做一个合格的教师,“经师”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所谓“人师”,是指教师不仅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修养,以自己的品德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人师”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事业追求和精神享受。“课程思政”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融入品德教育,需要教师既成为“经师”,也要做“人师”。

(一)教師的“课程思政”认识之维

推行“课程思政”,教师是关键,教师由于所授学科不同,其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也会存在差异,部分教师可能还存在认识不足和认识偏差。例如,有些教师可能认为推行“课程思政”会干扰专业课教学,这种观点其实是没有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育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专业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还有些教师可能觉得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己无关,缺少教育的主动性,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第一位的,教师应该把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自己的责任使命,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其提升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是极其有利的,也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将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以上认识偏差,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深度不够,所以加强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对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理解,是“课程思政”造就“人师”的第一步。

(二)教师的“课程思政”情感之维

教师,是一份需要投入情感的职业,这份情感既有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也有对知识的敬畏之情,当然还有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坚守。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但当把思政因子纳入教学中后,教师就会在教学中有意的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具有相同的专业背景,还有特有的专业交流平台,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师生感情,无论是学生带着感情去学习,还是教师带着感情去教学,都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对教师职业充满感情,有些教师对教学没有热情,说到底是对这份职业的神圣性和使命感认识不足,教师在“课程思政”的设计和教学中,会逐渐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加深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理解,明白自己正在从事的是一份清贫忙碌却崇高的职业,从而获得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培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加强教师对职业的情感投入,是“课程思政”造就“人师”的第二步。

(三)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之维

推行“课程思政”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高深的学识,还要具备严谨、高尚的师德,同时,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运用中还要有相关的能力。首先,教材运用能力,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教材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将思政因子融入到教材中去,并在教材内容中去挖掘思政素材,这需要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共同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其次,教学管理能力。“课程思政”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不是直接对思政理论进行讲解,教师应采取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管理好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再次,教师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专业课教师也要学习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方法,提高教学能力,还要多了解学生、关怀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学高”且“身正”,这是教师由“经师”到“人师”转变的第三步。

三、“课程思政”在教育方法上体现了“孤岛现象”到“全员教育”的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现象”,主要表现在:将思想政治工作看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情,和其他专业课、通识课无关,没有实现全课程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团委、学工处的事,和其他课程的教师无关,没有实现全员育人;仅凭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得分,或者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作为评价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标准,没有实现全过程育人。这样一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和其他课程分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和其他教师分离了,协同育人的效应没有发挥出来。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高校实行“课程思政”,就是为了破解思政课程的“孤岛化现象”着力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体系。

(一)实施“课程思政”,要拓宽课程维度

“课程思政”从原来纯粹地提升单一显性课程的教学效果到构筑新的隐性课程配合显性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进而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维度。按照这个理念,“课程思政”体系中既包含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包含了其他专业课、通识课,这就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管理体系等。首先,要围绕“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如学分要求中,应该将学生的思想素质作为获得课程学分的硬性条件;考核方法中,应该适当加入与思政相关的考核要求等。其次,完善教学大纲,逐步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架构,在“课程思政”的体系中,既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又要挖掘其他课程的育人价值,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通识课教师要相互配合,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完整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等。再次,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落实校领导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

(二)实施“课程思政”,要创新课程载体

“课程思政”的探索有助于增強高校课程价值教育的粘合度,注重高校教育的德智并重与德业并重,真正探索全方位、全课程、全格局和全要素育人的新模式,通过创新课程载体把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在实处。首先,对原有的专业课,通识课进行改革。专业课和通识课也具备思想教育的功能,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明确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思想引领作用,从教学安排,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实践证明,专业课、通识课中有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例如,音乐与思政的结合,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音乐有着独特的作用.当歌声响起.记忆的闸门被打开,那鲜活的影像和久蓄的情感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涌人我们的心头,在音乐课中,红歌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资源,用歌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递给学生。其次,开发新课程。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协同,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协同创新的共频共振,找准突破口创新教学载体。上海大学最早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开设“大国方略”课程,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握课程主线,将文史哲、社会学、法学等学科引入思政课,以访谈、辩论、答疑等形式为学生解答问题,两位甚至多位教师联袂授课。上海大学的做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带动了各地思政课的改革。华中科技大学的“深度中国”课、湖北经济学院的“当代中国”等新课程相继推出,“课程思政”在各高校蓬勃发展。

(三)实施“课程思政”,要完善工作体系

实施“课程思政”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学科沟通不畅、条块分割问题,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其他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在具体实施上,需要党委领导、教学单位落实、职能部门配合。首先,加强高校党委对“课程思政”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高校党委要对“课程思政”加强领导,保证其正确的方向,同时,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育人合力。其次,教学单位要认真落实“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不能让“课程思政”流于形式,在教学研究、教师培养、课程开发等方面要有想法、有作为。再次,各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

[4]虞丽娟.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J].上海教育,2017,(3),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