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创新路径研究

2018-05-30 03:09郑铭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模式创新实施路径

郑铭

摘要: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经过长期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信息时代改变了“形势与政策”课教与学的旧常态,高校应因时而变,主动作为。“专题直播+小班研讨+实践教学”的结合为课程的模式创新带来了新的路径。从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特点入手,以直播课堂和师资建设为突破口,梳理专题直播、小班研讨和实践教学的三者的关系,着力探索思政直播视域下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实现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专题直播;小班研讨;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实施路径

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1],在理论学习、现实关注、价值引导和能力提升等方面,阐明了“形勢与政策”课的特殊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进行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经过长期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程的育人功能。《意见》也明确指出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课程的覆盖面,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2]。近年来,直播课堂成为当下在线教育中的一个热点应用,思政直播也给思政教师培训、思政教学带来突破与创新的可能。如何顺势而为,有效运用网络直播创新教学模式,推进“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的规范化,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专题直播十小班研讨十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特点

(一)“专题直播+小班研讨十实践教学”教学模式的概念和内涵

“专题直播十小班研讨+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强调用“互联网+思政”的开放共享理念来考虑问题,改变“形式与政策”课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化理论宣讲与专家形势解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系统教学和专题讲座有机结合,三个方面相辅相依。以网络直播或手机直播进行“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内容的理论教学,线下分阶段、分目标组建课程小班进行重点难点解读,同步链接社会实践,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直播课堂着力于知识体系,根据《时事报告》教材教学要点结合现实问题进行知识传授,优点在于集中优秀师资,提高大学生形势观塑造效率。小班研讨突出与地区形势和特色内容的结合,难点问题的解析深化。项目实践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体认,并在实践中内化认同。模式突出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强化线上线下的师生交互,及时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课堂进头脑,切实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基础课程作用,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素质和核心素养。

(二)“专题直播+小班研讨+实践教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1.专题直播平台的特点

思政直播指的是以网络多媒体平台、智能手机为载体,通过即时思政主题课程视频发布进行授课、互动交流。近年来,网络直播受到青年人的热议追捧,需求和普及趋势越发凸显,具有鲜明的特点。

(1)直播课堂的即时性。直播课堂打破了“面对面学习”的时间限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课堂结合起来,学生打开电脑、架起手机学生便可随时进行学习。直播满足“形势与政策”强时效的要求,可以在第一时间引导学生学习领会新时期的国内外形势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同时直播的回放功能延展了学习时间。教学直播课堂的实时双向信息发布功能,弥补慕课信息单向传输的不足,使师生、生生在线自由交流得以实现。教师能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和疑问,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直播课堂的即时性更便于教师对网络课堂的管理,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刷课”、“挂课”现象。

(2)直播课堂的可移动性。随着移动互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限网络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直播经历了由电视直播到以电脑为终端进行的网络直播,现今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直播使直播的可移动性进一步增强。有数据显示,直播软件已经成为QQ、微信和微博之后大学生电脑手机的必备软件[3]。与网络同步的手机直播也逐步成为了新生代青年社交学习的新方式。通过电脑终端和手机同步直播,听课摆脱了地域限制,独特的传媒方式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多方位全天候的教育环境和技术支持。

(3)直播课堂的真实性。直播通过实时视频传播让课堂真实呈现。借助图像、文字、音乐、短视频等多元符号的综合运用,相对慕课直播课堂更显鲜活、真实感、可视性更强。另一个方面,网络空间主体身份实名的推行促进了虚拟现实空间一体化,进一步深化了直播课堂的真实感。“在社交媒体时代,身份的虚拟化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越来越多的网络空间中,人们需要以真实身份出现并与熟人互动。”日倩年作为网络的主体人群其言论审慎性得到加强,网络交往的理性程度明显提升,网络关系的价值倾向进一步强化。基于网络隐匿化的减弱、虚拟身份真实化的加强,直播课堂的环境调控力和真实感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4)直播课堂的交互性。目前网络空间的师生互动主要以微信、微博、班级群为平台,缺乏图像表达和图像传播,使平台交流深度不足,参与度和课程内容关联度有限。相比,直播课堂更具互动性。信息传播从“一维”转变为“多维交互”。网络主体可以不受空间、渠道的限制,在直播过程中通过平台的弹幕功能随时针对课程内容进行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重塑了交流互动模式。同时直播课程特有的评课议课环节,有利于青年教师听到对外地专家、同行的评课和建议,加快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为校际间教师的网上教学互动、跨校网络培训提供了有效、可持续的平台。教师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团队的互助性得到兼顾平衡,充分发展。

2.小班研讨的特点

(1)研讨的特色性。高校定位和人才培养人目标与所在地地域属性密切相关[5]。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要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领会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不仅要解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更需要结合属地特征、学科发展和各院校的办学定位,挖掘教育资源,讲出特色。中国各省、地区发展情况不同,文化资源、地域发展需求和优势也不尽相同,就读高校所在的省份、城市是许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优先选择地,融入学习所在地的省情、市情,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程针对性,服务于地方人才培养需要的重要手段。在“形势与政策”课小班研讨中切中地域发展变化和需求,让新决策新部署更鲜活,让教育教学“有的放矢”、“润物无声”。

(2)研讨的针对性。小班研讨是网上专题课程的深化延续。教师参与到分众组织的小班研讨中,结合学生在网络直播课程和专家讲座中集中困惑点,贴合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融合所在高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发展要求来解疑释惑,在现场讲解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弥补直播互动中深度不足和学生接受存在差异的问题。通过随课调研,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的意见或建议,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交流,了解学生的收获与遗憾。设置教师层面的总结互动,鼓励教师将在教学中所探索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分享,将教学中的理论思考凝练为教学成果,加强课程的统筹改进。

3.实践教学的特点

(1)实践的育人性。实践育人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两者在育人中必须相互融合,发挥整体作用,才能推进育人目的达成。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引导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树立理想信念,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得以有效延伸和验证。融通理论知识和生活世界,融合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带领学生深入城镇、乡村、老区和企业,教导学生在实践中善思敏行,认清形势,感悟理论,内化认同,推进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实践的社会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是紧密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展开的,因此课程的实践教学不仅是学校和社会的互通的桥梁,不单是一种学习体验,应将“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与科学创新、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将学习和研究的问题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产生服务社会的成果。立足地方发展需求,结合高校教师的科研方向和地区、企业的重大战略规划需求,建立动态实践活动项目库。与地方团市委、企事业单位、社区积极共建,拓展实践平台,注重实践活动品牌化效应,合理规划、明确任务,运用项目化运行模式,构建实践教学社会化的合作机制。

(3)管理精准性。“精确管理”是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理念,是实践教学得以长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以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为起点,学习成效为落脚点,探索精准化的“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确立指导老师对项目进行全程督促和指导,将课程核心内容与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相结合,突出重点,精心设计实践主题,健全详实的实施方案,设置多元的实践教学类型,制定制度化的教学要求,规范过程管理,完善激励考核方式。实践教学面临着学生多、组织难度大、安全保障和资金投入等问题,需要综合考量,潜心耕耘,精准管理,推进实践教学常态化。

二、“专题直播十小班研讨十实践教学”教学模式的价值

(一)突破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

网络信息时代改变了教与学的旧常态,学生学习习惯出现革命性变化,教育者的权威和知识优势被解构,价值观推送呈现多元化[6]。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授课内容因势而变,政治性和强实效性并重。在较短的时间里准确把握前沿动态,要加强课堂交流碰撞,提升课程吸引力,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还需要较完备的知识结构来驾驭多学科的复杂问题,锤炼独特的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进行深入了解,这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都是不小的挑战。面对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状况,许多相关专业的教师、硕博士业生从专业学习发展的角度,更倾向从事专业领域的教学研究,稳定、高水平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队伍难以形成,增大了课程建设的难度。

近年来随着慕课的发展,为集中网络优秀教师资源奠定了一定基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后的师资资源,发挥直播课堂的教育阵地作用,集中全国各地、不同高校、不同学科领域的优秀教师,形成线上线下合力育人的教师团队,突破“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网络优秀师资可大大缓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师资不足的困境,解决课程课时量大、集中重复等实际问题。线下的教师团队可以集中精力,直面学生的困惑点进行解疑释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如“复旦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向9万人播出”,课后调查满意度高达94.3%。同时,教师有更多时间走出课堂,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这对提升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也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激发“教的能动性”和“学的能动性”,推进教师队伍向专业化、专家化发展。

(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网络化拓展

马克思曾说:“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7]意识形态由经济基础决定,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更新,反映特定阶级的根本利益诉求。意识形态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有效整合规范,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81。马克思曾警示过:“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017年中国网民数量达到7.72亿,其中手机数量为7.53亿。互联网已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已成为高校思想建设的重阵。近年来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多样的利益诉求带来多样的思想文化认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消解影响在网络社会这一新的社会存在中不断拓展渗透,网络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建构成为优化网络空间社会秩序、应对新的传播变局、占领信息传播高点,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明确的从网络建设的角度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全面的网络管理系统,营造清晰的网络空间。”利用互联网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掌握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加强网络“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对于消解网络对意识形态的信息分化影响,重塑构筑网络主流意识的价值动力和价值基础,推进网络价值分享和价值引领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进课程信息化综合传播体系

在信息化时代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强大的传播能力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强弱的关键因素,强大的传播力需要完善的传播体系。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要坚持正确、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教育,明确界限,为大学生建立信念体系。2017年底中国网络直播用户突破4.22亿,发展态势强劲。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立足传统优势,积极应对信息碎片化与多媒体化趋势,增强信息化新本领,建立系统化、具有较强传播能力的网络阵地。“形势与政策”教育贯穿大学四年,创新教学模式,将师生课堂教学、网络学习、研讨交流、平台建设、实践调研等关键要素相串联,结合实际推进顶层设计,在处理网络教学、课堂教学研讨和实践教学的三者关系中,对构建立体的课程信息化传播体系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在整体教学模式实施中,充分考虑课程持续发展,促使信息在直播网络课堂平行传播,在研讨交流中的交互传播,是实践中晕染传播,推进新型师生网络人际传播关系和信息化传播体系的构建。

三、“专题直播+小班研讨+实践教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专题直播”的实施路径

1.加强校园网络制度化管理和网络环境的净化

2016年国家出台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对网络直播进行监管,并提出了实名登记等相关措施。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下,网络直播逐步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这为网络直播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环境保障。在开拓这片教育新沃土的同时也要细化相关课程规范,对参与直播的学生进行学号、身份证号等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建立严格的师资准入制和监察制,实现制度化管理。注重师资团队的政治性,杜绝不良的价值导向。当前手机直播中的“打赏”模式可以让直播者获取一定经济报酬,激发工作热情。但“市场的逐利属性决定了市场不能最优化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直播教育事业的发展”[8],因此,形势与政策直播课程的推进不能放任与资本和市场,建立政府和学校的专项资金支持是形势与政策直播课程创新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2.积极打造直播平台开展教育直播

目前许多新媒体平台均设有直播功能,这为“形势与政策”直播课的开设和发展扫清了技术壁垒。高校可利用现有的媒介网络平台,开发思政直播功能,在线直播课程。同时也可以加入投入,大胆创新,开发“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项直播APP,结合大学生成长需求加大直播资源的类别的开发、内容的深度供给。开发使用过程要注意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在部分专业进行试点,通过对学生使用情况的数据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发现不同群体的价值倾向,增强传播力和教育的针对性,推进平台的建设。

3.多渠道组建专兼职高水平教师队伍

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构建大学宣传工作的大模式……要完善领导干部到大学的报告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每学期至少要给学生一个情境政策课。”[9]以近年中央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建设的系列文件为遵循,精选名师,着力中宣部、教育部每年春秋季学期发布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开展专题网络教学。组建以校内优秀教师、政府领导干部、学校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先进入物、退休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教师为基础的“形势与政策”课“名师专家群”,引入名师、专家直播课堂。外校名师专家只需要在直播期间通过服务器进行录制,资源类直播的网站可以通过手机或台式电脑进行操作,灵活性强。本校教师可以同步通过网络直播课堂。教学技术的便利性有利于集中全国优秀教师、学者进行同步直播教学,引入名师直播课堂,便于处理好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时效的关系。另外可成立“名联室”,不定式举办网络专家、学者、教师研讨交流会,加强网络直播课程内容政治性、立场性、学理性的支撑,确保课程时效性和权威性的统一。

4.分类设置“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专题

问题是“形势與政策”课程教学的出发点。一般来说“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包括“相对固定的核心知识”和“与时俱进”两大类,“相对固定的核心知识”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形势观下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对稳定的党和国家任务方针政策。“与时俱进”的部分包括最新理论、热点和焦点事件、与学生学习成长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前者包含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后者关系到学生正确形势观和是非观的生成。两个方面让“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拥有了动静相合的特点,稳定性和多变性并存,同时给课程教学内容存留了极大的设计空间。目前网络直播媒体直播内容呈现广泛化的特点,部分网络直播内容向庸俗化倾向,这是思政直播必须谨慎对待的问题,思政教育直播内容必须做到精准规范。在整体设计时要从课程的稳定持续发展出发,处理好“稳定”的核心知识和“与时俱进”的关系。基本理论问题可以结合学生成长需求,确定不同年级的教学重点.按照模块通过直播平台进行教学。各模块选择负责的教师成立模块教科研一体化团队,模块内容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分解设置专题,负责教师领取擅长的知识领域并紧跟内容变进行教学,以及后期的科研和实践探索。[10]“与时俱进”部分通过名师直播课堂完成学习。直播内容要进行严格审查、实时监控,打造融互动、高质量的直播课程。

(二)小班研讨的实施路径

1.实行小班研讨,延伸面授效应

分专业、分年级组建小班,设置授课教师和学生助教。在直播课程后,小班研讨前安排助教提前与班级学生进行沟通、集中筛选问题。小班研讨以学生重在参与,讨论重在过程,收获重在修养为目标,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将问题内容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保证讨论的针对性。对于大一新生,重点是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现实和问题中分析情况。面对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分析相关的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大三和大四高年段的学生,可以的重点进行国家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势的分析,结合就业创业新政策、行业动态和前景进行分析、地区人才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规划,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紧密相连,实现个人理想与现实价值的统一。

2.加强团队交流,促进校内校际间协同育人

设立“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政工干部、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参与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进行研讨教学。以教研室集体备课为重点,强化组织作用,开展常态化的集体教研活动,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深入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注重教研的成果的共享,使集体协同效应得到最大发挥。中宣部和教育部在2008年第5号文件中指出“积极探索建立校际之间互补的教学协作机制”。发挥地域优势,邀请本省不同高校优秀教师参与小班研讨,推进名师效应的“延伸”和学生参与度的“激发”,不定期开展学生座谈或是校际间青年教师座谈,可以帮助及时解决困惑,提高参与积极性和理论认同度。

(三)“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

1.树立“形势与政策”课实践育人的理念

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转变以课程笔试为标准的单一教育质量观,切实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对于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法治观、道德观等育人功能,树立以学生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为综合评价标准的教育质量观。其次,转变课程为学生就业职业发展的单一教育目的观,重视“形势与政策”课连续四年对学生个体梯级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与时代同向、立场坚定、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教育目的观。三是转变重课内轻课外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衔接的实践教学观。

2.在日常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推进实践项目化和精品化

树立全员育人和实践品牌意识,运用项目化运行模式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过程化和规范化。将地域特色资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注重网络课堂理论阵地建设的实践延伸.首先立足高校附近的学区、社区、革命老区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化进行资源整合,结合课程教学重点、时代热点、社会焦点和学生疑点,设立核心专题下的实践主题,并配套设置适合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常规项目和特色重点实践项目库。建立校院二级“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加强组织保障。常规项目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确定分阶段和分目标的培养目标,重在日常,重在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政治认同的内化。组建6-8人的学生實践团队开展项目活动。实践小组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选题论证、前期规划、资料搜集、实地体验、讨论总结、观点提炼、报告撰写、PPT制作、汇报讲演等系列教学环节。择优遴选优秀学生骨干建立学生政治理论社团和重点实践队对接特色重点项目,项目依托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学校相关合作单位、校友资源发布的相关需求和国家及学校的重大战略和规划发展需要,结合导师学科背景、科研方向,推进基于产研学的项目实践模式。尝试调查研究、志愿者服务和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实践形式,同时设立于项目实际密切结合的科研课题,在实践中锻炼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对国家发展的智库作用。项目实践还要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合力育人。通过新媒体、网站平台、主题报告会、实践图片展、优秀调研报告集、论文集等形式表现出来;实践成果也可转化为教师的科研方向和大学生各项竞赛、论文的项目来源。

“专题直播+小班研讨+实践教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要注重网络思想理论阐释能力和信息体系构建,同时应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积极应对信息泛化所带来的大学生立场弱化问题等现实问题。注重前期网络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的精准分类供给和实践后的总结提升,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形成学生认同感明显增强、教学成果丰厚,地方竞争力逐步提升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18]1号[ED/OL]http://wwH.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7.html.

[3]田聪,陈昭利用手机直播平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讨[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3):21-25.

[4]彭兰.重构的时空——移动互联网新趋向及其影响[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3(3):93-102,5.

[5]李霞.微媒体语境下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其优化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61-63.

[6]李铁英.“慕课”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创新之思[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99-101.

[7]卢秀廉,李兆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存在”范畴的多维度阐释[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5):15-17.

[8]杨忠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时代重点[J].学理论,2017(07):231-233.

[9]柴葳.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5-01-30,(001).

[10]于霞.多措并举实现“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师资攻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9):73-75.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模式创新实施路径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