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考促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新路径

2018-05-30 03:09张翮章波
关键词:考核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张翮 章波

摘要:近年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主要集中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很少涉及考核方法的改革。考核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挥棒”的导向作用,考核方法的改革对于推进教学改革的意义不可忽视。用开放型试题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自选题型激励学生活学活用理论,从而实现命题方法的改革创新;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成绩计入期末测试、半开卷考试和智能教学软件随堂测试等方法,实践测试方法的改革。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思政课考核方法的改革问题,探索出一条通过改革考核方法促进思政课教学的教学改革新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考核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再次被突显,教学要求的提升不言而喻。近年来,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取得了一系列颇具价值的成果。综观这些成果不难发现,教学方法的改革占据了绝大多数,对教学实效性的提升起到切实的推动作用。相比之下,考核方法的改革不仅数量少,而且缺乏创新性。考核方法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命题方法的改革和测试方法的改革。命题方法的改革,主要是在选择、判断、简单、论述等题型的基础上增加材料分析题,缺乏思路上的创新;测试方法的改革,目前基本局限于采用开卷考试、课程论文考核、口试等方法对传统的闭卷考试进行补充,且有形式大于内容之嫌。

一、思政课考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考核在教学全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教师怎样授课,学生最关注的往往还是考试。“考试是实际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考试方式和内容就体现什么导向,往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2]58思政课的首要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考核方法应该明确这个导向,否则将削弱思政课育人的主要功能,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如有些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马原课”)时,不注重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将其作为单纯的知识去传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某些词句,从而导致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认识和目前流行的考试导向有关。”[2]57因此,改革考核方法,不仅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更是一个至关重要环节,对于推进教学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所在的教研室,近年来在改革马原课教学方法的同时,坚持探索考核方法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以下从命题方法和测试方法两个层面谈一谈考核方法的改革。

二、思政课命题方法的改革探索

命题方法体现着命题理念。长期以来,思政课试题存在单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的倾向,其命题方法普遍体现着“从理论到理论”的命题理念。客观题的答案,受题型特点的制约,一般都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即便是主观题的答案,也大多被“标准答案化”。诸如简答、论述之类的主观题,一般都会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距离其越近,得分越高,远则会受到低分的惩戒。正因如此,学生在答题时,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一步,习惯于把事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默写下来,以获得理想的成绩。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理科的解答题,即使答案唯一,尚可一题多解,开拓思维。思政课等文乖璞主观题却只接受几乎唯一的答案和答题形式,也就难怪给很多学生造成一种错觉:文科就是死记硬背,不需要动脑筋。为了使这种普遍存在的错误认知真正得以纠正,笔者所在教研室尝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思政课的命题方法进行改革探索。

(一)用开放型试题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所谓的开放型试题,不是专指一种题型,而是一类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的试题。当然,“开放”并不表示可以漫无边际地随意发挥,而是结合平时所学理论,在一定范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受“标准答案”的束缚。开放型试题和传统主观题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较为粗略的评判规则,给学生留下合理发挥的空间。如“试举例说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的必要性”,学生只要按照自己对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的必要性的理解,举出恰当的事例并作简要说明即可,具体的事例可以五花八门,说明的方式不强求一致,也就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但是,如果所举事例无法体现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的必要性,那就不是合格的答案。更为“开放”的试题,甚至可以将题干的限制进一步放宽,如“试用本学期学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相关事例(事例任选,原理条数不限)”,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鼓励其选择自认为掌握得最好的原理,用于分析相关事例。只要事例能够和原理联系起来,言之成理,即符合评判标准。在改革探索中,我们采用最多的开放型试题是一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材料分析题。此类试题注重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潜能,引导其自觉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下试用两个典型案例简析之。

例题1:有人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感叹理想与现实差距之大。许多大学生都曾感慨大学生活和原先想象的“一点都不一样”,表示很失望,甚至发出“被骗了”的感叹。为什么某些事物的真实状况与人们的预想存在明显的差别?请结合本学期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谈谈你对此类现象的看法。

此题直击学生的生活现实。如材料所述,很多大学生都曾如此感慨过。而他们遇到更多的则是现实与预想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困惑。其实,用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相关原理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析得很清楚。但在现实中,很少有学生会自觉尝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也就无法体会到理論的实用性,更难以感受其魅力。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只要在与此问题相关的原理中任选其一,如从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运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学生结合平时所学理论和自身的体会对现实问题给予回应,这无疑有助于转变“从理论到理论”的落后理念,强化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例题2:结合上面两幅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两幅漫画共同蕴含了什么哲理?请结合漫画内容简要分析之。

(2)从漫画中你还能感悟出哪些道理?试联系本学期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谈谈感想。

此题中的两幅漫画都深刻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第一幅图讽刺了部分新闻媒体断章取义的错误做法,第二幅图则体现了社会的贫富差距。第一幅图中的真实情形因别有用心的处理而倒转,第二幅图中形式上平齐的起跑线掩盖了实质的不公平竞争。因此,两幅图画共同体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必要性。只有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从而解决现实问题。大多数学生对此理论较为熟悉,但能否用于分析现实问题就要看其领悟和运用理论的能力了。至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平时所学和自己经历,从部分与整体的联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等角度进行阐述,在此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漫画所反映的现实问题的理解。

(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该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在实践探索中,我们逐渐发现,从学生中流传的事例取材,经过反复推敲后命制出密切联系实际的试题,再让学生解答,往往收效甚好。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当关心学生的实际生活,尤其是思想动态。学生QQ空间、微博、微信里的原创和转发评论,是了解其思想动态、思维方式的一手材料。这些材料有些是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可以消解其排斥的情绪;有些则反映出学生在思想上共有的困惑和迷茫,能够引发其内心情感的共鸣。笔者经常浏览学生的QQ空间和微博,在关注其思想动态的同时,从中搜集到丰富而有价值的材料,为命题的素材提供了源头活水。

例如,2016年高考结束后,语文全国卷I的作文题漫画在社交媒体上火爆流传,很多学生都参与了转发和评论。笔者所在教研室经过集体讨论,以其为材料编制了一道选择题,让学生思考漫画中蕴含的哲理。

下图是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的作文题配图,考后在网上引发热议。从哲学角度看,该图内容可以体现()

A.世界上只有相对,没有绝对

B.量变和质变没有本质区别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遵循客观规律

再如以下几道试题,均取材于学生的QQ空间和微博,能够反映学生的思想实际,更好地激发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动力。

有些同学认为大学的期末考试全靠考前突击。因为即使平时听课,到考前也忘得差不多了,等于重新学。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试运用本学期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评价。

有人说:“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以上说法蕴含了哪些哲理?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体会。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下》。有人认为,不能“尽信书”的主要原因是书本中的内容可能有错误。也有人认为,不能“尽信书”是因为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重要性远不如亲身实践。你觉得上述观点正确吗?请运用本学期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看法。

“当孩子不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已长大成人远离你了;当父母不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已不在人世了;当爱人不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已去麻烦别人了;当朋友不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已经有隔阂了!”这段曾在网络上流传的话体现了什么哲理?请结合本学期所学谈谈你的看法。

除了被动取材,还可以主动出击,创设学生表达真实想法的情境。笔者在使用“蓝墨云班课”APP辅助教学时,每讲完一章,会开一个答疑讨论群。学生在群里发言积极,经常能见到他们提出思想上的困惑。笔者会适时收集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有些返回到学生中进行“有奖征答”,有些则经过加工,命制成试题。如下这道试题,就是根据马原课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答疑讨论群里的学生提问改编而成的。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总量突飞猛进,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文化建设似乎并没有取得与其对应的成就。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是不是忽视了文化建设以及其他方面的假设,是否有过分注重经济建设之嫌?即使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文化建设了,但文化建设里的“经济味道”很重,充满了功利的气息。人们表面上尊重文化,但内心却主要以经济价值来衡量文化的价值,甚至以经济价值来衡量一切价值。这是发展中国家在前进道路上必然遇到的问题吗,这些问题应当怎样解决呢?

此题要求学生运用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解释现实问题,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对问题进行回应。实践证明,这种“从学生中來,到学生中去”的理念指导下的命题方法改革,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三)自选题型激励学生活学活用理论

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习惯采用“恐吓”式的方法,“逼迫”学生认真学习理论。“不挂科”随之成为不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要动力。大多数教师明知这不是一种真正的好方法,但由于其“现实的有效性”以及难以找到更合适的替代方法而不得不继续使用着。笔者所在教研室经过集体讨论,决定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主观题型作答,达到激励其活学活用理论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问答题和分析题两种题型,请选择一种作答。如选问答题,请回答1-4共计4道题目,计40分;如选分析题,请回答5-6共计2道题目,计50分。如两种题型都答,只评阅问答题。如选择分析题,最后全卷得分超过100分,则按100分计。

虽然只是在赋分上作出些许调整,但在实际运用中却能产生超乎想象的效果。如果学生选择了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题,那么试卷总分就会达到110分,即使回答不那么完美,仍然有可能获得满分(100分);如果选择“死记硬背”的问答题,即使答案完全正确,也很难得到满分。这种明显的反差能够激发学生活学活用理论的热情,给予思政课教学一个正确的导向。

三、思政课测试方法的改革探索

测试方法对教学过程同样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近年来思政课测试方法改革的实践中,虽然也有一些新做法,如采用口试、开卷考试、上机考试等测试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纸质闭卷考试的单一方法。但总体来说,这些做法对于发挥考核对教学的“指挥棒”效果的作用明显有限,往往是换汤不换药,形式大于内容。特别是某些学校和教师,取消了闭卷考试,代之以写课程论文的方法来测试学生,不但不能有效检测教学效果,还非常容易造成学生对思政课的轻视,甚至导致部分教师授课的倦怠。开卷考试的初衷在于把学生从繁重的记忆任务中解放出来,能够专注于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这原本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生甚至教师,将其误解为测试“按图索骥”式的翻书找答案的能力。这就使开卷考试应有的效果无法发挥,反而会造成平时不学习的学生蒙混过关,无法真实有效地反映教学效果。口试作为一种师生面对面的测试方法,能够更直接更灵活地检测教学效果。但是口试往往由于受到时间、人力等条件的限制,难以持续开展,只能作为常规测试方法的补充。上机考试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引入课程测试,是具有多方面优点的无纸化测试方法。笔者所在教研室近年来也一直在部分专业推行上机考试,给学生答题和教师出题阅卷带了很多便利。但上机考试改变的主要是测试的形式,与传统的纸质卷面考试相比,它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的改进,而在引导教学过程方面并未有实质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并总结出三种行之有效的测试方法,在此提出供参考。

(一)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成绩计入期末测试

笔者所在教研室开展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旨在打破教师“一言堂”的传统课堂格局,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将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成绩计人到期末测试的分数中去,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提升测试结果的真实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测试方法的调整对于发挥课程考核的“指挥棒”作用直接而明显。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依据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编制出若干道选题,让全体学生自选题目进行授课准备,再根据准备情况选取部分学生上台授课,其他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同时组织学生评委同教师评委一起进行评价,让全体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得到锻炼。如选取马原课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作为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范围,编制如下7道选题:“(1)永恒不变的道德存在吗7(2)人天生自私吗7(3)我所理解的阶级斗争和革命。(4)我心中的风流入物。(5)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6)时势造英雄之我见。(7)历史分析法审视封建社会的清官。”要求学生“找到课本中与选题相关的内容,仔细研读、领会。查找相关资料并整理分析,撰写一份可供约5分钟授课使用的讲稿,并制作配套的PowerPoint课件。”在正式开展活动前,先将报名者按选题分组,依据各个选题的人数的多少分配授课名额,而后根据作业质量确定各选题的授课学生名单。在公布名单后,给学生3天左右的准备时间,并针对内容安排、过程设计、时间控制等方面进行指导,以保证授课能够顺利进行。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即使由于授课准备质量的原因未能上台讲课,仍可以获得授课准备的分数,还可以报名担任评委或参与提问及讨论,根据表现获得一定的分数。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保证。绝大多数学生事后表示,这种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测试方法是公平合理的,完全可以接受并支持继续开展。笔者经过调查也发现,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得分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印证了学生的评价。

(二)时空分离的半开卷考试促进学生在日常备考中提升

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都是常用的测试方法,其共同的特点是学生要到考场上才能知道要考查的具体内容。笔者所在教研室在此两种测试方法的基础上,试行一种半开卷的测试方法,将部分题目的阅读材料提前向学生公布,实现考题的“时空分离”。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在日常备考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钻研,以期提升自我,并在期末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例如,我们曾把北京大学沙健孙教授发表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7期上的文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原始社会历史的理论及其启示》在讲授马原课唯物史观的时候就发给学生,并明确告知他们期末考试有一道分析题(分值为20分)与此直接关联。实践证明,此种做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许多学生因此更加认真地听讲唯物史观的理论,还在课后自主查阅资料帮助理解文章,并向教师请教某些疑难问题。有些学生甚至尝试将教师依据文章命制的试题猜出来,再尝试进行回答。我们认为,猜题一般被认为是投机行为,不应提倡。但如果不是毫无根据地乱猜,而是结合平时所学、分析研判地猜,那就可能激发复习备考的积极性,促进提升教学实效。半开卷考试正是为猜题从“坏事”变成“好事”创造了条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半开卷考试材料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我们选取沙健孙教授的这篇文章时,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1)文章和课程部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能够相互印证;(2)文章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适合学生研读学习;(3)著名学者发表在著名刊物上的文章,质量有可靠保证;(4)文章有一定的长度(约2万字),以免学生因文章长度不够而低估学习难度,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在设置问题时,我们考虑到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侧重于从宏观层面设置开放度较大的试题。在4场期末考试中分别要求学生结合文章,运用唯物史观相关原理分析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过程、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过程,以及阐释“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和“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结果证明,认真研读文章和学习课程的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令人称道。

(三)智能教学软件随堂测试,统一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

曾几何时,网络上流传开一张学习效率与距离期末考试时间的关系图。图片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一个大多数学生感同身受的体验:越临近考试,学习效率越高,直至考试前夜的效率值爆表。这个不争的事实,给予教师多方面的启发。笔者曾就此反思,如果将一次期末考试变为多次考试,较为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学期,能否使学生在适度的压力下提升學习效率,又不至于到期末时因备考压力过大而身心俱疲?实践证明,答案是肯定的。笔者所在教研室在15个教学班里使用了智能教学软件“蓝墨云班课”APP辅助课堂教学。该软件的“测试”和“头脑风暴”功能为随堂测试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就有过开展随堂测试的想法,部分学生在期末的教学反馈中也多次提到“平时增加几次小测试。”“只听课不做题,感觉记不住。”但是面对动辄上百人的教学班,试行随堂测试谈何容易?智能教学软件的使用,使随堂测试的实施成为可能。笔者在完成每章内容的讲授后,用“测试”功能设置5-10个选择题,对全体学生进行客观题随堂测试,再用“头脑风暴”功能进行主观题随堂测试。软件会记录下所有学生参加测试的详细数据,包括获得的分数、答错的选项、答题的时间、成绩排名等。由于随堂测试在整个学期均匀分布(2周一次),次数较多(7次),且占到课程考核总成绩35%的权重,大多数同学给予了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每一次测试。通过这种“化整为零”的方法,将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统一起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切实做到以考促学。在此过程中,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对教学过程产生直接现实的影响。笔者曾经在一次主观题随堂测试时给学生播放了多次荣获国际大奖的阿根廷动画短片《雇佣人生》,要求其用所学理论分析该片的思想内涵并谈感想。由于短片的主题与课程的某些内容如“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局限性”理论等有明显关联,多数学生感到有话可说,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学生理论基础较好,课外阅读也比较丰富,甚至谈到了“人的异化”理论,超出笔者的预期。由此可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旦被调动起来,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就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四、基于思政课考核方法改革实践的思考

(一)基于命题方法改革实践的思考

笔者自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起,就热衷于探索有利提升教学实效的命题方法。多年来的命题方法改革实践,让笔者积累了经验,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学生时代,笔者就对思政课试题单纯考查记忆力的倾向及“从理论到理论”的命题理念感到不满。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加确信了先前的想法。思政课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此相比,知识传授只是手段目的。如果将“传道、授业、解惑”简单理解为“思想教育、知识传授、解疑释惑”,依笔者浅见,思政课的目的就在于“以授業为手段的传道与传道指导下的解惑”,可见“传道”在其中的核心地位。而传统的思政课命题方法,几乎回避了对传道效果的考查,也很少涉及解惑,几乎将全部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对授业效果的检测上,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这种行为产生的影响不仅限于课程的考核环节,更会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可以说,这是多年来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难以显著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所在教研室尝试命题方法改革,就是要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在关心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其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命制出开放型的试题,引导和鼓励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大胆尝试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有效方法。学生之所以对思政课提不起兴趣,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觉得它“没用”。这个观点虽然有问题,但很多学生持此种观点的现象却是合情合理的。试想只要将理论默写或抄写到试卷上就能通过考试,获得学分,在生活中完全不会用到,那这样的理论除了应付考试,还有什么别的用?学生产生如此的想法,岂不是理所当然么?所以,问题主要出在教师身上,命题方法就存在大问题,必须下功夫解决。多年以前,学生问过笔者一个问题:“努力一定会成功”到底对不对?笔者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结合亲身经历进行了分析,学生心悦诚服,并表示先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误解,以为只是一些空话套话。由此可见,理论只有与实际相联系,才能显示出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学问,更是如此。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往往不是用一条哲学原理就可以解释清楚的,或者不仅可以用一条哲学原理来解释,这也是命制开放型试题,摒弃“标准答案”的内在依据。不少学生在回答此类试题时,能够结合自身经历,积极运用所学理论,在此答题过程中真切感受到理论的实际价值,进而提升认同度。少部分学生由于理论基础扎实,思维灵活而富有思辨性,在回答开放型试题时能够多角度地对材料进行恰当而充分的分析和阐述,令阅卷教师拍案叫绝。我们将坚持推行命题改革实践总结出的有效方法,继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命题方法,并将其积极的影响延伸至教学全过程。

(二)基于测试方法改革实践的思考

笔者刚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时候,教研室采用的测试方法是单一的开卷考试,已经试行了两年。由于师生双方对开卷考试的初衷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造成教学实效性受到严重影响,最终被迫改回闭卷考试。而单纯的闭卷考试和“一考定成绩”的做法,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纵使命题方法的优化可以提升试题命制的质量,从而提升卷面成绩的说服力,但无法解决其他与试题命制无必然联系的问题。因此,测试方法的改革不可缺位。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科学的质量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采用均匀分布在教学过程中的多次测试取代期末的一次测试,正是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具体措施。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成绩计入期末测试以及半开卷的测试方法,则是进一步的优化措施。这些措施在实践中已经发挥了良好作用,值得继续推行和探索。当然,这些方法并非尽善尽美。通过对测试方法的改革实践进行认真的反思,笔者发现某些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加以解决,比如不同测试方法都涉及的成绩计算问题。大多数学生对成绩是比较在意的。过程性测试的赋分如果偏低,势必导致其积极性大幅下降;如果偏高,又可能导致其压力过大,甚至产生逆反情绪。因此,如何把握好度,让分数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负面影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测试方法改革探索中,着力研究解决现有方法的不足,以期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逢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需要妥善处理的六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57-61.

猜你喜欢
考核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探索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试析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