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体育旅游主体功能区空间结构对比及布局模式

2018-06-27 12:55周咏松
体育教育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场域四川省

周咏松

(乐山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经济的快速转型、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冲击与调整、人民群众基本需求与诉求的提高,以及休闲体育与体育旅游文化的渗透,对生态旅游和自然原貌旅游与游憩的开发和布局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1]。休闲旅游与休闲游憩日益上升为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提升判定的标准,以体育旅游与游憩文化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城市发展中越加突出,甚至成为判定城市居民文化素质修养与精神文化提升的判定标准[2]。2016年12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休闲重大工程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引导建设自驾车房车旅游、温泉旅游、滑雪旅游、健康旅游等新型旅游、旅游小镇旅游、城镇特色旅游区、环城游憩带等休闲度假产品为一体的配套设施项目,标志着我国户外体育旅游开发迈入了一个新的征程,预示着我国户外体育旅游项目开发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产业格局和空间结构布局[3]。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完善以及“文旅兴市”导向的逐步推广,立体交通网络逐渐强大,基础条件的配套设施逐步走向齐全,但目前旅游项目开发停滞在以“观光旅游”为主,景点之间缺乏相互衔接,旅游产品相对单一,产业联动性较差,客户群体的消费选择较少,游览观光层次落差较小,景区停留时间较短,项目开发亟需进行产业结构重新布局的状态[4]。本文就四川省现有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归纳,以主体功能区空间结构的核心载体与衔接钮带等要素展开辨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四川省体育旅游主体功能区布局模式的发展特征。

1 体育旅游定义与类别

目前,国内学者对体育旅游的定义尚未给出一个明确解释,大部分学者和专家认为体育旅游是“体育”和“旅游”两者词汇衍生出来的新生词汇,短时期内相关学科专家尚未归纳出清晰的定义范围。本文通过查阅相关参考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体育旅游的定义主要停留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动机维度三个层面。早在1996年,日本学者野川就在时间维度上把体育旅游定义为“在特定休闲时间的人们的行为方式表达,如假期,部分因特殊自然吸引物或人工体育和户外休闲设备,或度假过程中涉及参与和观战的体育旅游活动”[5],这一观点与后续专家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充分肯定了体育旅游是离开办公室和人居地展开的一种非正式的商务、游憩活动的综合体。美国休闲体育旅游的先驱者Gibson在1998年提出体育旅游应该是“人们短时期内离开居住地去参与体育娱乐活动,观看体育活动,或是游览与体育活动相关的场域,主旨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行”[6],他这里强调的是参与者离开家庭场域到达另一个区域,一定程度上圈定了体育旅游是摆脱空间维度的束缚到达另外区域展开的休闲活动。后续学者国内的陆光兆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体育旅游资源和一定体育设施为基础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提供便利性服务的活动”,国外学者韦德认为体育旅游是一种协同现象,是不同人在特殊场域下相互交往过程中衍生的一种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7]。

2000年以后,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普遍认为体育旅游应该分为三个类别,参与性体育旅游、观赏性体育旅游、怀旧型体育旅游[8]。其中参与性体育旅游主要是通过为旅游者提供运动便利的基础性条件设施,满足旅游者身体进行运动性体验的过程,达到健身、休闲、娱乐、舒心的目的;观赏性体育旅游则是以通过观看体育竞技赛事、民间传承体育赛事、节庆赛事等竞技体育比赛为载体的活动,注重观赏性、娱乐性为目的;怀旧型体育旅游主要是借助旅游者内心的归属感和诉求为出发点,在怀旧类体育旅游项目中主要是发挥其教育和传承目的[9]。

2 四川省体育旅游主体功能区空间结构驱动力对比分析

旅游客户消费群体的客观要求促使了旅游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空间上不同旅游功能区之间相互配合,形成联动效应,展开旅游主体功能区空间结构的研究是挖掘体育资源的基础也是先驱[10]。本研究试从核心载体、链接纽带、环境氛围三大要素进行阐述,尝试解析四川省体育旅游主体功能区空间结构各要素之间的诱因与驱动力。

2.1 核心载体旅游区各要素的对比分析

核心载体旅游区是展开体育旅游主体功能区空间建设的基础与先驱,涵盖旅游区发展要点、核心吸引点、吸引物、资源配置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提升[11]。“旅游区”是将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要素、旅游活动地和消费者相对集中的场域进行的定义与重命名[12]。在全域旅游经济体系思维的带动下,新生的体育旅游逐步朝向以全域要素提升为重点的模式,因此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等诸多要素进行全域分析,尝试分析出影响旅游核心区吸引力和驱动力的动因。

表1 核心载体旅游区新旧各要素之间的对比

类别主题核心吸引配置要素传统新型传统新型参与型体育旅游冰雪草地体育旅游纯天然、原生态化多元化、新奇性、配套演艺娱乐基础性原生态建筑主体化、休闲化的基础性配套设施山地与空中体育旅游极限运动、娱乐节目引入节庆添加、构建美食吸引项目运行的基础设施吃、住、行、游、乐、购的基础性设施水域体育旅游体育赛事、民众休闲节庆体育、民间自发、赛事IP基础性沿江、河开展休闲性娱乐设备城市名片、文娱体育观赏型体育旅游赛事体育旅游高规模赛事承办、新型项目引入娱乐节目推广、配套娱乐设施跟进政府主办、民间群众参与全域全民参与、俱乐部成员节庆体育旅游藏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节、传统赛事改编版、娱乐版、潮流版、进化版等景区+社区区域特色+现代技术推广+区段联合红色旅游政策性活动、民众性、群体性活动红色基地马拉松、骑行、休闲徒步景区景点传承+政府补贴+旅游地资源补充主体化、高端化、生态化、精准扶贫化

表1中罗列出新旧模式之下的体育旅游空间结构核心载体的异同,对各个要素之间进行相互对比分析。以四川省冰雪草地体育旅游项目空间建构为例,西岭雪山主要是借助纯天然和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为基础条件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在新型全域旅游、体育旅游等新政策的鼓励之下,新型的体育旅游核心载体主要趋向是以多元化、新奇和娱乐元素为主旨的核心功能区建构,摒弃了传统型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逐步走向平民化、全民化、休闲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配置要素更为全面。在节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挖掘中,逐步从原始的藏羌少数民族体育传统体育项目延伸到以娱乐版、潮流版等为趋势的传统体育项目研发,在资源配置方面更改了过去传统型的以“景区+社区”为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逐步跟随时代潮流趋势,把区域特色资源打造与升级、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与提升、区段联动等诸多要素进行合体化的态势升级包装,形成了全新的核心载体旅游区主体功能区。

2.2 链接纽带旅游廊各要素的对比分析

四川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山地资源富庶,海拔5 000m以上的生态旅游区有20多个,对外开放的雪山诸多,主要涵盖贡嘎、四姑娘、雪宝顶等,优渥的地理资源条件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挖掘提供了先天的基础性保障[13]。旅游廊是体育旅游主体功能区资源开发各要素之间衔接的纽带,以旅游和观光的形态促使消费者与诸要素之间进行协同,形成线性化发展的旅游空间。

表2 链接纽带旅游廊新旧各要素之间的对比

类别基础特色旧新旧新冰雪类硬件齐全硬件顶尖、软件雄厚原生态、体验新奇现代化技术引入、贴切区域和大众心理需求山地特种类常见类基础设施新奇、新颖项目、体验类、高精尖项目普及化区域大众化、区域化、亲民化项目注重品牌包装、区域形成产业文化水域水体类休闲娱乐基础设施 服务升级、产业集聚区域特色传统基础性娱乐设施依托现代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赛事类传统型体育运动会必备性器材休闲类、竞技类、高水平类基础与顶尖配备以民族、区域特色、新奇类项目组合体验为主综合体验度舒适、自由度较高、小付出大收益民族节庆类少数民族体育传承项目基础简单设施涵盖娱乐、竞技、传承为核心的体育基础设施民族类、区域类、娱乐性、大众性、竞技性简易版、大众版、娱乐版为主旨,添加娱乐节目为要素康体保健类自然资源基础性与人工基础性建设以多个学科研究领域的基础性设施进行组合联动康养、静养、修身养性、健心秉承传统型特色,添加体验性、娱乐性、参与性元素进入

表2中罗列出四川省体育旅游空间结构中链接纽带旅游廊之间各要素的互补关系,呈现出彼此之间的变化趋势。以四川省体育旅游冰雪类体育旅游资源链接纽带旅游廊为例,传统型的体育旅游开发在基础性建设上过多地注重本土化、区域化的建设风格和习惯,促使基础设施具有局限性和区域性,在新兴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的促生之下,新型的基础设施逐步朝向以科学技术为引领趋势,迈向以硬件设施顶尖和软件实力雄厚为先决条件的建设风格;在旅游廊特色项目建设中逐步继承原有的原生态体系化建设和体验式建设风格,过渡到以现代科学技术引领和大众心理需求为趋势的布局格式,形成了全新的发展格局。康体保健类也是如此,基础性条件设施建设继承原有的原生态化建设,进行元素之间的互补和驱动,形成以康养体验、参与、娱乐等诸要素为一体化的全域性建构[14]。

2.3 环境氛围旅游场域各要素的对比分析

体育旅游空间结构布局中环境氛围营造是场域建设的先决条件,是丰富旅游娱乐载体建设、拓宽行业横向发展渠道、丰富文化建设等诸要素的基础性条件。四川省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和“天下山水在于蜀”的说法[15]。“旅游场域”不直接承载旅游活动,仅仅是向旅游区和旅游廊输送生态化的背景、文化要素、产业分工协同等诸要素。常见的是旅游场域建设生态文明保护区、遗址遗迹观澜区、休闲体验园、赛事观察区等[16]。

表3罗列出城市型旅游场域、城郊型旅游场域、乡村型旅游场域等在内的三个场域新旧背景之下的状况,可以清晰地看出三者场域的异化与趋势。以四川省城市型体育旅游环境氛围营造旅游场域为例进行剖析,原有的城市型体育旅游资源主要是倾向于基础性条件设施建造,把控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与平衡,力争为特色旅游搭台唱戏,但新生的城市型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建设主要是以服务型为主,更加倾向于服务;两者在发展要点上也有所迥异,但从经济效益和全民全域的战略性发展角度审视,新型的城市型旅游场域则更加系统和权威地解释了品牌的打造与升级、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才是发展的关键。

表3 环境氛围旅游场域新旧各要素之间的对比

场域类别城市型旅游场域城郊型旅游场域乡村型旅游场域旧新旧新旧新特色优势基础设施服务优势区位交通优势土地资源整合生态环境乡土浓厚发展要点注重商业实体发展品牌打造、城市文化氛围招商引资力度全民全域性、工业旅游新生态乡村改造升级基础设施建造培育乡土节庆积极挖掘观光旅游

综上所述,四川省体育旅游空间结构布局发展态势良好,通过新旧模式的对比可以系统性地查找出前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结构维度等多个层次之间的差异,较系统和权威地解读了四川省体育旅游主体功能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 四川省体育旅游主体功能区布局模式趋向

3.1 全域全要素参与的模式

新型的市场化正在无声无息地冲击着市场,新型的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也在悄无声息也变革[17]。四川省自然资源独特,拥有“古蜀甲天下”的美誉,新型的市场化冲击过程正在把大众化、散客化、自驾化、多元化等要素纳入到旅游资源开发与挖掘的整理工作中去,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全域旅游[18]。近年来,四川省承办了多个级别的体育赛事、博览会、节庆体育活动、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等,对于四川省体育旅游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宣传和展示的契机,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体育旅游资源全要素参与模式的快速发展。

3.2 “核心—边缘”的发展模式

“核心—边缘”理论是马太效应的一个缩影,市场机制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体育旅游空间结构布局模式亦是如此[19]。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性、趋同性、协调性等发展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先天的资源问题使后天的经济发展水平受限,造成旅游地景区布局模式形成“核心—边缘”的格局。近年来四川省体育旅游空间结构也正在逐步升级改造,在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空间架构上,逐步形成了“一城四湖两亭”、“一廊两中心三湖”等诸个核心区、多个边缘配合要素搭台唱戏的发展模式。

3.3 效用最大化的发展模式

休闲人口的日益增加和交通网络的飞速发展,无形中加速了整个国民的消费与体验的时间,致使消费者在旅游区滞留时间缩短、旅游观光体验度下降、旅游体验区费用支出额度下滑,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效用最大化的主体功能区空间建构模式[20]。近年来四川省体育旅游人群明显增多、旅游区观光消费人次、消费额度、消费频次等要素逐步提升,无形中迫使旅游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之下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时间额度”、“体验频次”、“奖金券”等诸多运营模式的发展态势。

4 结语

四川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体育赛事旅游、观光旅游、水域水体类、雪山体验类等优势项目发展较快,相关联动机制逐步形成,市场可开发空间态势一片大好,存在巨大的开发空间。新型的发展模式与布局态势对四川省体育旅游空间结构的布局是契机也是挑战,现阶段应该抓住我国正在进入以旅游为重要动力的后工业时代的主旨要求,分析体育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布局带来的供需结构失衡与旅游监管矛盾之间的出路,进而抓住市场需求的大众化、散客化、自驾化、多元化,以及产业供给带来的战略化、融合化、规模化、民生化的双动力趋势,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求实现体育旅游主体功能区空间结构建设的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1] 金银日,姚颂平,蔡玉军.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15(3):12-19.

[2] 叶小瑜,李海.中国休闲体育研究进展及热点评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6):37-44.

[3] 刘梦华,易顺.从旅游管理到旅游治理——中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角色扮演逻辑[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5):97-103.

[4] 张厚美.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怎样加强生态城镇建设?——以广元市为例[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12):54-56.

[5] Nogawa,H.,Yamguchi,Y.,Hagi,Y.Anempirical research study on Japanese sport tourism inSport-for-All Events:Case studies of a single-night eventand a multiple-night event[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6(35):46-54.

[6] Gibson,H.,Attle,S.,and Yiannakis,A .Seg-menting the sport tourist market:A lifespan perspective[J].JournalofVacationMarketing,1998(4):52-64.

[7] Standevan,J.,De Knop,P.sport tourism.Champaign[M].IL:Human Kinetics,1999.

[8] Standevan,J.Sport tourism:Joint marketing-Astarting point for beneficia synergies[J].JournalofVacationMarketing,1998(4):39-51.

[9] 何国民.居民体育旅游消费需求结构定量分析:兼与张贵敏先生商榷[J].体育科学,2005(1):80-82.

[10] 邓爱民.中国大城市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J].财贸经济,2003(12):26 - 28.

[11] 李若凝.森林旅游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框架与实现途径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3(6):548-554.

[12] 潘竟虎,从忆波.基于景点空间可达性的中国旅游区划[J].地理科学,2014(10):1161-1168.

[13] 佚名.以农会友促城乡互动.文旅结合推乡村旅游—廊下镇打造乡村旅游特色[J].上海农村经济,2010(10):15-17.

[14] 邹红,谢忠萍.体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战略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季刊,2017(6):37-40.

[15] 赵琦.川西高原造就了“天府之国”[J].四川地质学报,2001(2):116-121.

[16] 朱玲,惠蜀,张国力,等.发展壮大四川省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18-21.

[17] 钟菊华.四川省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8):147-151.

[18] 于洁,胡静,朱磊,等.国内全域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旅游研究,2016(6):86-91.

[19] 卞显红.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基于协同发展视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4):67-71.

[20] 尹少华.旅游消费行为与效用最大化[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7(1):8-9.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场域四川省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中共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名单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道路绿化带的不同空间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浅析《被占的宅子》的空间结构
河北燕郊的空间结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