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理论下的英语课堂实践

2018-06-28 10:23徐超
考试周刊 2018年55期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陌生化教学内容

摘要:“陌生化”理论强调用“新”和“异”的方式去激活读者心灵,连续诱发并满足读者阅读期待心理并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本文拟探讨“陌生化”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别从变换师生角色、改编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实际案例探索相应的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陌生化;师生角色;教学内容;任务型教学法

一、 引言

“陌生化”的概念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又称“反常化”“奇异化”。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等文章中认为: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陌生化的关键在于一个“奇”字,是诸多因素的对立与冲突的矛盾;这也是与“自动化”相对立的,自动化强调的是习惯和无意识的行为环境。而“陌生化”则是变习见为新意,从而唤醒读者的心灵,并且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

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提出,英语教学的四大核心要素为:形成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塑造文化品格,发展学习能力。如果将英语教学仅仅看作应试教育的课程,教师教学中机械重复着默写、背诵、语法、解题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对其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感。因此“陌生化”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便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理论再包装,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思考问题,能更好地引起并保持兴趣,使教与学的过程焕然一新,实现师生共赢。

二、 变换师生角色激活学习热情

传统的课堂教者凌驾在学生之上,师道尊严造成无形的身份差异,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这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紧张感和压迫感,甚至产生了一定的学习障碍。因此,利用“陌生化”理论来创设的不一样的、舒适的教学情境就显得尤其重要,这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审美疲劳及期待,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此外,教学过程通常是由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信息传递”和课后的学生“内化吸收”构成的,往往学生在课后的知识内化过程中会遇到诸多挫折而变得沮丧致至于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通过“陌生化”理论设置前置任务,学生在课前完成“信息传递”并且发现困难之处,这样自然而然地就把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显像化了,产生了陌生化的情境。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下,教师再在课堂上以学习的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探讨理解,互动交流,这样就更能使学生树立信心,吸引关注力,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第一模块第二单元Reading:Home alone时,教师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和品味话剧。教师不妨采用“陌生化”理论,课前安排学生看一下相关的“成长的烦恼”影视片段,然后分小组让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片段进行模仿表演;研读文章中的重点难点。然后上课时请学生分别展示,其他学生积极的关注其他小组表演的情况并提出问题,这样自然就形成了兴趣,此时教师再做相关的探究性指导就水到渠成了。

三、 改编教学内容感悟生动语言

“陌生化”的重要特征就是,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应采用“间离技术”,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摹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运用“陌生化”的策略来改编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多角度多渠道地帮助学生体会文本的意蕴,最终运用“新”和“异”的方式去感悟语言。

例如,在Home alone一课中,父母提前回家发现家中一片狼藉,就立马严厉地指责Daniel;而Daniel对父母不问缘由的指责感到相当的愤怒。这也许就是学生尚未体验过的情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由模仿入手,去体验这种情感,继而恰到好处地进行铺垫和引导,帮助学生理性地分析文章。在牛津英语10模块中的“Fight against cybercrime”一课中谈网络犯罪,教师可以通过从报刊和四、六级考试文章中挑选内容,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似知而未知的神秘感,比如大数据时代下的垄断问题等,这样便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可见,“陌生化”教学的内容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某种手段。教学内容陌生化有多个维度,可以是增加事物的神秘感,也可以是体现道理的深刻性,又或是特殊的情感体验等。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的重点,它决定了“怎么教”的方向。教师应从多个维度的实际出发,引领学生体验题材、情感和语言的艺术,最终实现从“不惑”到“惑”的过程。

四、 创新教学方法活化学习过程

“陌生化”手法强调“引起人们无意注意的高度集中,使人的感受从麻木不仁和昏昏欲睡中惊醒过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太过于程式化,学生对于“导入——新授——训练——总结”这样的模式早已失去了兴趣。因此对于教者而言,除了在教学内容上创新之外,还需要不断开拓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从多角度优化教学。而任务型教学——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作为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该理论强调语言的掌握不应该是单纯通过语言的训练和知识的累积,教者应当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设定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可通过询问、释义、匹配、表达等多种形式来完成既定任务。笔者认为,其兼具多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借鉴这一方法并与“陌生化”教学相结合,可以有利于无意注意点高度集中,活化整个学习过程。

《牛津高中英语》模塊8第一单元Reading:Appreciating Literature,学生对于文学早已不陌生了,有些甚至认为文学作品是遥远的古董级物品,一想到厚厚的书本就已经很头疼

了。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激起他们用英语来阅读故事的欲望呢?笔者用任务型教学法做了以下的尝试。教学活动一开始,教者打破常规的问题情境的导入活动,而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给予一个写着“Secret”信封,里面装的是若干本自制的小书,每本小书由去掉书名的封面和书的英文简介构成,并且在简介中将该课所涉及的一些新的词汇嵌入其中。这实际上就是一个Guessing Game,每个小组的成员要团结合作,根据简介内容去猜测书名。在该任务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家都争先恐后地阅读简介内容,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阅读期待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并且也很好地保持了学习的兴趣。

以上的教学活动能够成功,主要是该任务具有真实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特征。当然,任务型教学也应当遵循连贯性的原则,也就是说这不应该是若干个任务的无关联的堆砌,而是为了实现某个教学目标的、内容上相互联结的一系列的任务的组合,这些任务在逻辑上应该是连贯且流畅的。因此,教者为了实现appreciating literature这个目标,在第一步的Guessing Game之后,便让学生表达出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看法,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然后让学生們从课文中寻找作者的观点进行匹配,继而用实例赏析。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最后用诗歌和音乐作为结尾。教学过程一气呵成,到处都充盈着文学所带来的美感,学生通过各种任务形式,不仅掌握语言的使用,更是被带入了文学的殿堂。

任务型教学的开放性、交际性或互动性的特征,可以很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它突破了传统的定势思维的束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自由,仿佛是浑浊空气中的那一缕清风,让人从麻木和昏昏欲睡的状态中清醒过来,积极地投入那“熟悉而又陌生”的探索活动中,去寻找知识的源泉,真理的所在。

五、 结语

“荒诞,非理性,悬疑”——这些都是当今学生期待的心理特质。借助“陌生化”理论,将“新”“奇”的元素注入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的角色上,教师以学习参与者的身份加入活动中去,把课堂还给学生,很大程度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运用移情、模仿等多种方法对教学内容加以改编,可以使学生感悟生动的语言;此外,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去活化整个学习过程。这些策略的有机结合可以很好地引起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得教与学的过程焕然一新,将英语课堂教学编织成一个“人面不知何处去”的谜语,谱写成一曲“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乐章,打造成一首“纵使相逢应不识”既而“豁然开阔,土地平旷”的诗文,导演成一幕“生旦净末丑,统统扮一回”的电影,在每一段“陌生”的探索中永葆一颗好奇的心。

参考文献:

[1]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2]张云蕾.例谈“陌生化”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6(10B):68-70.

[3]李霞.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7):56-58.

作者简介:徐超,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任务型教学法陌生化教学内容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任务型教学在农业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任务型教学法在中职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